关于毕沙罗的一生
毕沙罗(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1903年11月13日,毕沙罗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莫奈是发起者,并说投且以自己的作品给这个画派命了名。但是,要说这个画派的真正领袖,那么,非毕沙罗莫属。他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中的圣托马斯岛,祖籍法国波尔顿。父亲在岛上开了轮队干顺甚包溶个百货店,生意挺红火,算得上当地的一个富商。他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毕沙罗呢,却在巴黎上学时远鸡是迷上了绘画。回到岛上后,他在父亲的店里干活杨欢义亚专附,一有空就跑到外面写生。他想专门画画,父亲不许,5年后,他毅然离家出走,流浪到委内瑞拉。在那里,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批油画。最后,父母不得不妥协,送他去法国学习绘画,在学院派大师的画室里练习人体。日子一长,他受不了学院的那种单调沉闷。他喜欢大自然,爱到学院派大师们不屑一顾的粗野的乡村里去作画。这种爱好决定了他在沙龙的命运。
1859年,他的作品入选沙龙。而其后,则连续两次落选。就在那时,他因为和母亲的女仆相爱同居,家里面因此不再给他资助去级展。他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画又卖不出去。为了糊口,他运甚至不得不去做油漆工———好在画刷跟油漆刷差别不大。妻子也下到田间,拼苦拼累地挣点子小钱。贫穷没有能击倒这位坚韧的画家。在给一个朋友的信里,他说:“绘画使我快乐,它是我的生命,其他无关紧要。”作家左拉在看过他1867年的《雅莱山,蓬图瓦兹》来自后,称誉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三四位大报带念校画家之一。他的笔法坚实型五报粗放,有大师的传统。这样美丽的画幅只能出自一个诚实者之手。”
1870年,毕沙罗被普皮设部拉做法战争赶至伦敦,在那里认识了画商保罗·丢朗·吕厄,他后来成为毕沙罗艺术360问答最重要的赞助商。距而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勃尔、透纳等的作品则是他此行的另一个意外收获。他药到径命的色彩因此变得欢畅明亮。
就增针由于总是被沙龙拒之门外,1874年,莫奈提出搞个独立展览,跟沙龙对抗,毕沙罗等画家大力支持。于是,一映状轮机约教确风怕则呀个以“无名艺术家阿非需宗讲建顺本加执、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为名组织的联展开幕了。可是,他们得到的只是一片哄笑和讥讽过单买极低。当时一位极有影响的评论家说:“由重或洲制下修念蒸流那些自封为艺术家的人,拿起画布、颜料和笔,胡乱涂抹一番,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大作。这群家伙爱慕虚荣近乎疯狂。应该让毕沙罗懂得,树不是紫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鲜的牛油色。在乡村里,我们找不到他画的那些。”
连续几次展览的失败,连当初雄心勃勃的发起者莫奈也萌生去意。当视养极光吗重1879年准备第四次展览时,他终于屈服,把自己的作品送向沙龙,退出了印象派团体。德加骂他是“叛徒”。这进一步加剧了团体内部的不和与分裂。
毕沙罗静静地坚守着,他没有野心,当团体内部卷入争吵之中,他的坚定、安详、平和、谦逊、智慧与热诚,不仅为他赢得了尊敬,也使他成为这个团体的稳定因素和实际上的领袖。他先后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参加联展。
毕沙罗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却在其中努力发掘诗意之美和快乐之光,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一切事物都有美,问题在于怎样把它表现出来。”晚年的毕沙罗仍然创作不辍,由于丢朗-吕厄的成功,他的生活也随之改善。60岁后,由于腿病,他无法再深入大自然中写生,就天天在窗边作画,直到病逝
毕沙罗笔下的田园风光是什么样的?
先前,当我看到《汲水井旁的妇女和小孩》时,我就想起遥远的乡下,树木葱茏,井水清凉,辘轳不断的吱吱呀呀的响动。这个莫名的想法让我在异乡的街头见到它时染上了沉重的乡愁,又有了悠远而顽固的冥想。自从那时起,我便记住了毕沙罗,这个19世纪的法国画家。
我只看过他的这一幅画《汲水井旁的妇女和小孩》便记住了这个法国画家。艺术这东西是难以言说的,有的画家我读过他整本画册,以及许多有关他的画作的介绍,过了一段时间后却在我记忆中毫无印象。我能够记住他,更多的原因是画中那浪漫而温情的法国乡下,那井台、妇女、孩子、树木、吊桶、天空、大地……它们安详地呈现在你的面前,那充满了中国古典田园的味道让我想起自己在川东平原乡下的童年,它们是如此地相像。
这幅散乱的画一直镶在我的记忆间,有好几次我在杂志上又读到了它,每每见到它都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感觉。它终于成为我在异乡漂泊时一段难以释怀的情结,让童年的川东乡下不断在回忆中重现,成为我乡愁的一部分。我记得有一个诗人在读这幅画时写下这样的诗句:“母亲和她的孩子仿佛一高一低两个精致的盛水的器皿,夏天晃一晃,水就溅出来了,远处烈日下的树木全都背身站着,否则它们就会沿着那条小路拥挤着奔跑过来”。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我初读这幅画时便想起我的母亲、乡下、童年以及川东独有的阳光,有一股催我归家的味道袅袅升起,那种亲切味儿就像春天里在井台边晒被子一样的感受,平淡而生动,却惹人缠绵。
当我读毕沙罗这个西方的先锋艺术家的画作《汲水井旁的妇女和小孩》时,它给我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让我沉浸在无尽的乡愁间,让我重新诵读有关艺术的新潮和传统。我的乡下时光在回忆中也如同毕沙罗笔下那样充满着宁静和安闲,读他的画让我想起我的水乡故园。夏末,风吹着蓊郁的树林,叶子在沙沙作响,阳光很明媚地照耀着叶片,在野外的青草地上有一口汲水的辘轳,木质的刻满岁月的沧桑的轮套,井台上斑驳的砖块,长满青苔的井沿,在井边濯洗衣服的妇人,不远处的树木下,孩子在嬉戏,蝉在鸣叫……这样的图画多么熟悉而深刻,这样的场景永远镶在我对乡下的回忆中。
许多年以后当我离家远走,在拥挤的喧哗的城市中生活,乡下已经远远地搁置在无人光顾的角落,为了所谓的生活日益麻橘州木。在不知所措中,我突然读到了毕沙罗的《汲水井旁的妇女和小孩》时,我才恍然大悟想起乡下的美好时光来。那里弥漫出来的宁静、天然、闲适,它们已深深地融入我的骨骼内部。我不敢想象这样突然而至的感受,与闭宏我学习绘画的历程何其相似。艺术是一条回家之路,在脚步不断远行时,内心不断地向家地方向归来。而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条路。
我突然目睹圆态蔽毕沙罗的《汲水井旁的妇女和小孩》才想起自己。一直以来,我都企图远远离开那个生我的贫困的乡下,走出那个狭小的乡村,但是许多年了我才发现我的内心一天都没有离开那个村庄,它的明净、清澈、充满温暖的味道一直跟随着我。毕沙罗是仁慈的,在他的绘画中,我找到了一条抵达家园的路。(郑小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