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怀民山水画 周怀民山水画艺术浅析
周怀民(1907~1996年),江苏省无锡市人。曾用名周仁。生前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周怀民先生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山水画家,也是著名的书画鉴藏家,他在鉴藏领域里的影响力之大,以至于对他的画名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遮掩,其实抛开书画鉴藏的影响,从纯粹的创作视角来审视周怀民的艺术,仍能有很多发现。周怀民的山水画艺术取法师承更多偏重于宋画,他的艺术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以宗宋为取向的传统主义画家在新中国初期的文艺政策下完成中国画转型的具体路径、优势长处和能够达到的成就,周怀民薯举拆的山水画创作还持续到了“**”结束之后,新时期他又为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多方面的探索,显示出不懈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在再度转型中显示出宋画在写意复归背景下的局限性,这就是周怀民山水画的艺数枣术史意义。综观周怀民先生的山水画艺术,尤其是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可以说是特别的历史情境下中国画变革呈现出的异彩,代表了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一个类型和方向,具备独特的艺术与学术价值,在周怀民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回眸斯人斯艺,对于我们21世纪的中国画发展仍旧能够有所启迪。
周怀民接触绘画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这个时期,西学东渐,传统中国画遭受了冲击和质疑,尤其是元代以来的写意画在与写实的西画对照之下更是受到了康有为、陈独秀等思想家的批判。这个时期即使坚守传统的艺术家也开始重新寻找法乳滋养、风格取向和变革途径。曾经一度风行数百年的元明清文人写意画所讲求的士气、写意与笔墨受到贬抑,宋代绘画的工致写实倾向开始受到传统主义者的眷顾,宋画不特意讲求笔墨,造型严谨足以与西画媲美,足令传统主义的坚守者自慰,于是清末民初的中国画坛出现了一股转师宋及宋以前绘画的潮流,一批画家开始超越明清,在唐画、宋画中寻找出路,于非闇追摹宋徽宗的工笔花鸟画和“瘦金体”书,张大千临摹敦煌唐以前壁画,溥心畲从“初学四王”转向“董、巨”、“刘、李、马、夏”,这些都是典型的体现。周怀民则是在山水画领域师法宋画的。20世纪20年代,他到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观摩学习,偏重于宋代绘画的临摹,尤喜南宋马远、夏圭的作品,在中国画学研究会学习期间师从吴镜汀,这些都是他接受宋画滋养的渠道。宋画的“底儿”从他的早期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出版的《周怀民山水画萃》展示的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品面貌,他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形象写实,笔法谨细,勾染较多,略施小斧劈皴法,格调淡远,意境幽深,尤以“芦荡”题材名著一时,黄宾虹和启功先生在为周怀民不同时期的画集、展览题赞中都指出了周怀民山水画的宗宋倾向。这个时期的周怀民在艺术上还属于典型的传统主义坚守者,只不过他的传统更多倾向于宋,在主题思想层面还是与现实社会相割裂的,这个问题的解决则要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可以说这个“底儿”为他新中国成立后的风格转型后的“面儿”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面临被“改造”的境地,特别是山水画要终止传统文人画的个人抒发式的出世境界,转向真实地再现群体建设活动场景。所以许多的山水画家背负纸笔外出写生,尝试转变题材描摹新中国建设面貌,并在新的环境中主动转变自己的既成画风。相对于其他的山水画家,周怀民的山水画转型更加自然和顺利,因为他的山水画是宗宋的,本来就有写实的基础,把传统的寒山瘦水题材转向现实生活,再改变作品的情调即可与国家文艺政策相符合,宋画在具体的表现方式方法上其实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政策所要求的写实倾向是相吻合的。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开始前,周怀民到京郊地区以及大西北的甘肃、宁夏等省区写生创作,后来又到广东、福建等地。师古人再师造化,技法与生活相遇,周怀民成功实现了风格转型,接受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转向表现新中国、新社会的建设风貌。这个时期他的艺术又开新境,趋于成熟,达到了其本人艺术历程的一个高峰,创作出了一批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包括《春意满江南》、《祁连山色》以及百馀幅写生小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变革探索的新成果。
这批作品中以湖山小景为题材者尤胜,这是周怀民艺术的精华,也许与他的山水画从“马、夏”入手有关。尺幅不大,构图精巧,虚实布置恰到好处。山峦脉络连贯答氏,陂陀迂回曲折,梯田层次清晰,平湖如镜新磨,汇聚成幅,措景布局深远兼具,山水空间的脉络分明,互相呼应、气势连贯。这些曾经都是传统文人画的弱点,特别是明清绘画山水形象平面化、图案化,缺乏纵深感,体感弱。周怀民在他的这批写生作品中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演绎了宋画“深”与“远”的审美品格,但是又不同于西画透视手法营造的太过强烈的空间感,这是许多传统主义画家和追求中西融合的艺术家都没能超越的。在具体的形象塑造上,周怀民处理好了笔墨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他淡化了笔墨本身的表现,消解传统笔墨的书法意味,运用中国画的笔墨写生,使笔墨服务于形象塑造,创造了许多新的表现手法,运用散锋点染来表现树冠,放弃了传统的“写”和“点”,使笔调更加轻松自然;另一方面又用坚实的中锋来写出帆船、木筏,师法马远勾写水纹,画出了岸边风水与礁石孔窍相吞吐的澎湃涵啖之态,仿佛能听到坎镗鞳之声,可以说周怀民对中国画的写实表现方法作出了许多新的开拓。还有就是在当时山水画被改造的语境下,周怀民没有走山水画与人物画混杂的弯路,这些作品没有太多的人物,直接致力于山水语汇、意境本身的探索,表现出发生了山川巨变的全新天地境界,营造出一种轻松明快的艺术意境,富于诗情画意,与同时期实现成功转型的其他艺术家的风格呈现出诸多不同。
“**”结束后进入新时期,山水画在主题以及取材上都发生了转变,由对革命圣地的描绘转向传统文化古迹、少数民族地域风貌和祖国风光名胜,长城关塞、桂林山水、黄山烟云成为山水画的取材风尚,明确的政治主题转变为宽泛的爱国情结,对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深情挚爱、对乡土故园的依恋情怀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向往成为一个时期的基本情结,山水画逐渐淡出主题性,向审美回归。山水画不再是直白地记录社会风貌变迁,也不再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具有新事物标志性的形象元素在画面中的比重减缩,叙事性、场面性的情节因素削弱,画面的主体重新让位给山石云水树等山水画的本体语言,在表现手法方面,写意性开始回归。进入新时期后,周怀民先生坚持了勤勉的艺术进取精神,山水画取材又转向了崇山峻岭,并且创为巨幅,创作出了《夏雨初晴》、《雄关屹立》等佳作,还绘制了一些水墨山水,表现出对于传统的回归。在《黄山妙景》中他还表现出对于水墨效果的尝试,取材兼及梅花、葡萄等,在创作数量上又创下一个新的高度,在主题与笔墨层面又有很多可贵的求索。
不可否认,每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都有自己的高峰期和优胜面,周怀民的山水画艺术擅长于湖山小景,以工细为胜,在“**”开始之前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可惜“**”的到来导致了他艺术发展历程的中断,这期间仅画点梅花,基本终止了山水画创作,耽误了最宝贵的创作黄金时期,以致我们无法看到按照正常情况进一步发展的这一类型山水画的面貌。在新时期的写意画复归的潮流中,已值晚年的周怀民因为身体等方面原因,题材转变和形式探索没有实现更进一步的超越。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又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和时代的悲剧,又与宋画本身的特质不无关联。但是历史不能因此而遗忘周怀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水画艺术变革中的成就,不应该忽视他在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作者单位:北京画院)
责任编辑:郑寒白
愚公移山的作品鉴赏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360问答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钱飞试东提振者号致频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孩迅厂广织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什情空报孩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九介系采将另怕耐山而居”,出入不便,需地河别烟粒流革权齐鱼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便批宜包样学村实则科失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律般能义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触距景间铁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谈践职担害息判设七日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字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值缩酒液德木准城定的片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志接轴扬酸增把注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米既征液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降史金补宪础美敌,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病杀今曲让响及全车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工均精声纪坏底留刻抓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移山”座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对《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注解: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联系其他篇章,从《列子》一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继承了《道德经》关于“恒道”的思想,而且从过程论的角度予以了发挥。《天瑞》篇在论及阴阳的时候分别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来指称天地化生的不同阶段。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数字象征大道循环往复的运动。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意象实际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
其次,故事表达了道家的“抱一”观念。这种观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经》,并且被《列子》、《庄子》等道家著作所继承和诠释。道家讲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体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哲学的高度抽象。《道德经》称“道生一”,又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引伸到社会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现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坚定信念。愚公虽然年纪很大,但却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并且率领子孙挖山不止,以实际行动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张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广泛流传,但更多时候这个故事已经脱离了《列子》引用这则故事的语境,不再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注脚,而成为可以随意解释的一个独立故事,当然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性。正因为这样,该故事在文学、哲学、甚至是民间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读。
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之三八)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叙事者角色
《愚公移山》的受叙事者有:北山愚公、愚公家人(主要包括其妻子、能挑担子的三儿孙和孤儿寡妇)以及反派人物智叟。从道家的角度看,还有几个神:上帝、山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受叙事者,这里的“夸娥氏”原为“夸蛾氏”应该是“蚂蚁神”之意,因为“娥”与“蛾”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由于“蛾”与“娥”相通的原因,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误“夸蛾”为“夸娥”。古文里“蛾”通“蚁”,而“夸”为“巨大的意思”,因此“夸娥氏”也就是“蚂蚁大力神”。
《愚公移山》的真实读者就是听众和阅读文本的读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即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真实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往往也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真实读者也会出现对文本有理解、不解和曲解的现象。
常规叙事
所谓“常规叙事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学叙事,即单义直接表述。相当于真实读者把原来的古文解释一通,了解故事内容即可。
《愚公移山》文本译文:“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写的是事实,后面部分从“山神听说愚公移山”描写的是虚构的事物。
传统叙事寓意
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上困难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300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唐·丘鸿渐在《愚公移山赋》里也提到了愚公形象,他说:止万物者艮,会万灵者人。艮为山以设险,人体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议其利害也。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爰有谆谆愚叟,面兹林麓。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当算亥之年,宁忧就木。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傥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齐物同於指马。我修词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谅归功於大冶。在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与天道说。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体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终获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这是唐代人通过解读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不论是究其“志气”、“自成”,还是“精诚之心”,都是持肯定、赞扬的态度来肯定愚公这个形象的。以此训寓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