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鲁达都有哪些诗集或诗歌?
聂鲁达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也是他的成名作。
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
从1925年到西班牙内战爆发.是聂鲁达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基本上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追求少李报神秘的内心体验,主要诗作是《地球上的居所》(Resi再既丰绍色dencia en la tierra ,1933一1935)。
1937年,进入创作的第三阶段,亦是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著名长诗《西班牙在我心中》(1937)和代表作《诗歌总集》(195o),后者包括此时期发表的最著名的两首长诗:《马楚·比楚高峰》和《伐木者,醒来吧》(1948)。
此后陆续发表诗集《元素之歌》(1954)、《葡萄和风》(1954)、《新元素之歌》(1956)、《一百首爱情十四行诗》(Cien Sonetos De Amor,献给他的妻子智利女歌唱家乌矛视溶类处演木另律只皇鲁提亚,1957)、《英雄事业的赞歌》(196O)等。
另有回忆录《回首话沧桑》
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
1、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2、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3、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4、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扩展资料:
对艾青《我爱这土地》的评价:
艾青与聂鲁达、西特梅克一同被誉为“20世纪三汪漏做大人民诗人”,而艾青的重要诗歌作品,正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完成的。由艾青之子艾丹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我爱这土地:艾青抗战诗集》近期正式面世。
抗战时期,伴随着隆隆炮火,艾青进入了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如他所言,那时候早晨一醒来,脑子上像沾满了露水,充溢着写诗的冲动。
这一时期他写出的《我爱这土地》等一系列名篇,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以对自由的热切呼唤,用精湛的诗艺,实现了民族精神的诗化。
正是出于对心灵自由的渴望,艾青以自由诗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写作形困衡式。在他看来,自由诗是新世界的产物,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
艾青的抗战诗歌,源于自由的心灵,不仅在内容上充满自由的精神,在形式上也不愿受既有格律和程式的拘囿。
他具有开放的眼光,对以惠特曼为代表的自由诗和以凡尔哈伦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借鉴,使他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等方面表现了极大搜誉的自由,在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中,呈现了一种崇高之美与苦难之美,代表了中国自由诗创作的成就。
参考资料:人民网-《我爱这土地:艾青抗战诗集》面世:民族精神的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