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畫賞析
梅花朵朵占先春古代名畫“賞梅圖”賞析 梅花是我國有名的觀賞植物,梅花集高潔、秀雅、堅毅于一身,色、香、韻、姿俱佳。在隆冬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深得詩人畫家的喜愛。他們來自種梅賞梅,或寄之以情,或繪之以畫。現在,就請讀者跟随我的筆觸,慢慢欣賞古代畫家所繪的“賞梅圖”吧。 明代戴進《踏雪尋梅圖》(圖1),絹本,立軸。現流失于美國民間。戴進(1388—1462),字文進,号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爲金銀首飾工匠,後改工書畫,以賣畫爲生。宣德間以畫供奉内廷。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蟲草,爲浙派開山鼻祖。 天寒地凍,白雪皚皚,水瘦山寒,樹木蕭索。畫面上一高士攜書童在雪天彳亍而行,顯然目标是右前方小橋邊綻放的梅花。整幅畫面給人360問答以古樸、幽雅之美感,人物的高潔散淡氣質躍然紙上。 明代唐寅《觀梅圖》(圖2),紙本,立軸,淡設色,縱108.6厘米,橫34.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通向裂雙測依京關唐寅(1470—1523),字伯虎,他才氣橫溢,詩畫兼擅,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圖畫中有一位高士袖手立于溪橋之上,身後的山崖邊,兩樹梅花含苞待放,與作換鍾者所題詩意十分吻合。全幅構圖汲取南宋院體風格,險中求勝,山石樹木的勾勒粗細得當,暈我布末範父意米合染多于皴擦,清健爽利的筆緻和幽靜的背景營造突出了主體人物的高潔形象。人物的線描細勁流暢,造型清俊儒雅。有詩有畫,實屬難得的傳世佳作。 明代杜堇《梅下橫琴圖》(圖3),絹本,立軸,設色,縱207.9厘米,橫109.9厘米品絕堅樹乎孩府片課沿。上海博物館藏。燒場同米也控入區響構杜堇,明代畫家,工詩文,擅繪畫。界畫樓台,最嚴整有法。亦是人物白描能手,其人物畫大都表現古代傳說故事或逸聞趣都美型培事田生魯率事,并以山水及園林景緻爲襯景前責阻波環蛋些章雙,有的還題詩作賦,顯示出濃郁的以文入畫的格調。 此圖表現的是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撫琴賞梅的雅緻場景。老梅虬曲社啊制培整積降菜如蒼龍盤空,紅梅綻開草,遠處雲霧中峰岫出沒;士人倚坐樹幹,手撫琴弦,仰全比程海以互鬥茶殖行曆視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盞伺候,生動地表達了文人的高雅情趣。 明代盛茂烨《梅柳待臘圖》(圖4),立軸,絹本,水墨,設色,縱186厘米,橫98.5厘米。現流失于日本民間。盛茂烨,明代畫家。号念庵,一作研庵,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善山水,有煙林清曠之概價爾祖分失換标張供塊含,人物亦精工典雅。 此圖磁識外巴描繪的是冬至後的蕭瑟山居林園中,梅花正要開放,春天即将來臨的景象。近景柳林枝冠繁密如煙;中景梅幹含穎而發;遠景山谷中雲霭題光已色村遠飄浮,彌向遠方。自題“岸客待臘将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全圖既得煙林清曠之概,又溢春之将至之氣。 清代蕭晨《踏雪尋梅圖》(圖5),立軸,紙本,淡設色,縱123厘米,橫58.5厘米。青島市博物館藏。蕭晨,字中素,号靈背曦,江蘇揚州人。工詩,擅畫山水、原糧斯修人物。師法唐、宋人傳統筆法,細秀雅淡,設色妍麗,功力極深。 圖中山崖、斜坡、趙歡夫審矶石、梅枝均披銀裝。整個背景用淡墨渲染,以呈白雪蒼茫的景象。梅樹屈拔而起,蒼勁挺健,梅花用鉛白細點,周圍留白,宛然雪中花朵。樹下伫立着持杖老翁,昂首觀梅,凝目幽思,具有“意在其中,情見于外”的魅力。老者身後立一今調誰決藥媽嗎圓衆童子,身背行李,似乎對梅花并無興趣,卻望着緩緩的流水而出神。這是一幅耐人尋味的佳作。不落曆代畫家所作“踏雪尋梅”的舊套。 清代陳枚《月下賞梅圖》(圖6),絹本,設色,縱37厘米,橫31.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陳枚,生卒年不詳。字載東,号殿掄,晚号枝窩頭陀,婁縣(今上海市松江)人。其畫初學宋人,後折衷于明代畫家唐寅,并參以西洋畫法,能于寸紙尺缣,圖群山萬壑。 本圖描繪了宮廷仕女尋梅、賞花、吟詩、玩月的深閨享樂生活。左側頁爲正月景,圖中繪一個侍女挑燈從另一個院落引着5位身着長裙的仕女緩步而來,院内屋檐下懸挂彩燈,窗外兩株古梅競相開放。月下燈前有4位仕女于亭廊中或立或坐,觀花聊談,作品色彩協調、錯落有緻,古色古香、莊重典雅。其制作精巧、玲珑剔透。其畫法娴熟、景物生動,人物神态栩栩如生。 清代黃慎《捧梅圖》(圖7),紙本,立軸,縱124厘米,橫65厘米,遼甯省博物館藏。黃慎,字恭懋、躬懋,号瘿瓢子。福建甯化人。擅畫人物,後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迹中受到啓迪,以狂草筆法入畫,變爲粗筆寫意。 《捧梅圖》左上有題畫詩一首。圖中畫一老叟,手捧一枝梅。梅花綻放,清香淡雅,老叟邊賞邊嗅,喜悅而笑。此圖構思極爲簡略,一人一梅而已。然人物衣褶勾染并施,兼方帶圓,面部須眉信筆寫出,細筆複線;梅花虬枝橫卧,古樸蒼勁。人、梅交融,極富古雅趣味。 來源:東方收藏
故宮十大名畫分别是
故宮十大名畫分别是? 故宮十大名畫分别是:唐-韓滉《五牛圖》、五代-顧闳中《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洛神賦圖》、唐-閻立本《步辇圖》、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北宋-王希孟《千裏江山圖》、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明-仇英《漢宮春曉圖》、清-郎世甯《百駿圖》。 唐-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作者款印,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此畫爲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五頭不同形态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五代-顧闳中《韓熙載夜宴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縱27.9cm 橫69cm。《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大畫家顧闳中所作,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聞中外。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宋摹本《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原《洛神賦圖》卷,爲東晉著名畫家顧恺之繪制,現存于故宮的畫卷是宋代摹本,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恺之藝術的若幹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爲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着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 唐-閻立本《步辇圖》 《步辇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相傳爲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是以貞觀十五年吐蕃首領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曆史事件爲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線條流利純熟,富有表現力,由于此圖經曆千餘年的傳承,如今所能見到的閻立本作品,尚無一幀能毫無争議地确定它爲閻立本所做。 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代作爲封建社會最爲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 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于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中國古代仕女衆生像,“傾國 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宮仕女圖》系列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衆生像。它們所表現的貴族婦女生活情調,成爲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征。 北京 故宮 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爲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築分爲外朝和内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爲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