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是哪些人?

早期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歌劇的創始人”——韋伯

德國作曲家韋伯(1786—1826)出生在一個旅行劇團領班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熱心的戲劇和音樂愛好者,有一副漂亮的歌喉,母親是一位德國女高音歌唱家。
韋伯從小常常随着父親率領的小劇團,沿着德、奧兩國的小城鎮流浪演出,受到劇院、舞台氣氛的熏陶。這種流浪生活使他廣泛地接觸到了社會和民間音樂, 他的歌劇《自由射手》被公認爲德國第一部民族歌劇。歌劇上演後,很快地傳遍每個偏僻角落。著名詩人海涅在給友人的信中饒有風趣地描寫了《自由射手》在群衆中圓凳流傳的盛況:清早從他窗戶下走過的小學生用口哨吹着《出嫁時的花環》;理發師上樓時也唱這首歌;在他外出作客時,一位姑娘在鋼琴上彈的也是這支歌。德國甚至還出現了“自由射手”牌啤酒,“自由射手”式女裝。它也爲爛腔桐歐洲浪漫主義的歌劇奠定了基礎。

浪漫主義時期的俄羅斯音樂

欣賞:
《邀舞》又名《華麗回旋曲》[柏遼茲配器](8:46)提示:
引 子:描寫一位紳士風度的男賓在舞會開始前,向一位青年貴婦人發出的邀請。
第一段:描寫各種不同的舞蹈形象。基本主題雄健有力,表現熱烈的舞會氣氛和興緻勃勃地翩翩起舞的形象。 第二段:描寫輕盈妙曼、回旋飛動的舞姿。
第三段:描繪輕若飛燕的舞步和眉笑目語、脈脈含情的意态。 第四段:描繪舞會進入了高潮和結束。 尾 聲:描繪舞伴們相互緻謝和告别。

15 回複:交響音樂賞析(一個摳門er老師的講義)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于維也納近郊一個小學教員家庭。他8歲開始學習音樂;16歲擔任助理教師,教授私人鋼琴,以此謀生。1813年,當他毅然離家去維也納作一個“自由藝術家”的時候,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向往。但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資産階級革命失敗,歐洲處于反動王朝複辟的時期。
他一生共寫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劇、9部交響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響曲《未完成》、鋼琴五重奏《鳟魚》、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等。
他創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稱,他的歌曲優美、質樸而深刻,充分體現了詩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個時代小知識分子的苦悶與壓抑、歡樂與痛苦,成爲浪漫主義藝術的典範。

欣賞:
1、小提琴獨奏曲《小夜曲》(2:46) 歌詞大意:①“我的歌聲穿過深夜,向你輕輕飛去,在這幽靜的小樹林裏,愛人,我等待你!”
②“你可聽見夜莺歌唱,她在向你懇求,它要用那甜蜜歌聲,訴說我的愛情。”
2、A大調鋼琴弦樂五重奏(鳟魚)第四樂章(7:35)創作背景: 1817年,舒伯特創作了著名的歌曲《鳟魚》,歌曲用二段體寫成。第一段描寫鳟魚在清澈的小河中歡暢地戲遊,第二段描寫狡猾的漁夫把河水攪渾,得以渾水摸魚。後來,創作《A大調鋼琴弦樂五重奏》時,采用了這首歌曲的曲調,故又稱《鳟魚五重奏》。

16 回複:交響音樂賞析(一個摳門er老師的講義)
“标題交響樂奠基人”——柏遼茲

柏遼茲(1803——1869)是法國浪漫樂派音樂的創始人。1803年12月11日,出生在法國裏昂近郊的一個醫生家庭。童年時學習過長笛和吉他,182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830年,獲羅馬大獎赴意大利留學,一年後回國進入創作的全盛時期。于1869年3月8日病逝于巴黎。
他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推《幻想交響曲》,還有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羅馬狂歡節》序曲、《拉科奇進行曲 》等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作品。此外,他撰寫了著名論著《配器法》,還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評論,對高尚音樂的鑒賞等方面都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他的音樂熱情奔放,富于幻想。他開創了浪漫主義标題音樂的先河。他首創了“固定樂思”的手法,在配器方面他是管弦樂大師,他大膽創新,探索各種樂器組合的可能性,使管弦樂隊的色彩煥然一新。

欣賞:
1、“拉科奇進行曲”(4:55) 又名《匈牙利進行曲》,是戲劇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淪》第饑坦一部分的選曲。作品取材于德國文學家歌德(1749——1832)的詩劇《浮士德》第一部。内容爲:浮士德獨自漫步在匈牙利原野上,天色破曉,田野上響起農民的合唱和民間舞曲。突然,遠處傳來雄壯的号角聲,出征的匈牙利軍隊列隊走來。
2、《幻想交響曲》一至五樂章片斷(14:10) 演奏: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 指揮:伯納德-海廷克

17 回複:交響音樂賞析(一個摳門er老師的講義)
“最幸福的音樂家”——門德爾松

德國著名作曲家、浪漫樂派的傑出代表。1809年2月3日,生于漢堡,父親是大銀行家。4歲随母親學習鋼琴,12歲開始作曲,17歲成名,20歲時開始以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的身份遊曆了歐洲各國,從此名聲大振。1843年,創辦了萊比錫音樂學院,由于常年過度勞累,損害了他的健康,加上親人逝世的打擊,使他心力交瘁,不幸于1847年11月11日逝世,年僅38歲。
他的作品旋律流暢、結構完整、溫柔舒适、極少矛盾沖突、富于詩意幻想。由于生活經曆所限,音樂難免缺乏深刻的思想表達,但其幽雅、甯靜、精緻、詩意的音樂境界卻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他的交響曲《蘇格蘭》、《意大利》,序曲《芬格爾山洞》、《仲夏夜之夢》及《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都是著名作品。除此之外,由于他的發掘、推崇和親自指揮,巴赫的作品才受到重視。他還獨創了“無詞歌”的器樂體裁,他也是早期标題音樂的代表。以他爲代表的萊比錫樂派對19世紀德國音樂生活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欣賞:
1、鋼琴獨奏曲《春之歌》[巴倫勃依姆](以)(2:02) 這首小品于1842年創作的。是他的四十八首《無詞歌》中最流行的一首。它爲我們描繪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機勃勃的春的圖畫。它将永遠喚起我們對春天的眷戀和向往。
2、《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海費茲](11:00)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熱情的快闆,e小調,2/2拍。 第一主題:獨奏小提琴首先奏出一個充滿幸福,又蕩漾着憂愁的優美旋律。第二主題:由長笛和單簧管奏出的一首幽靜的抒情詩,顯得有些多愁善感,随後獨奏小提琴用更溫暖、更美麗的聲音來歌唱它。

18 回複:交響音樂賞析(一個摳門er老師的講義)
“德國浪漫樂派領袖”——舒曼

舒曼(1810——1856)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德國浪漫樂派的領袖。他出生于一個書商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歲學習鋼琴,1834年他創辦了音樂雜志《音樂時報》,1840年與他鋼琴老師車爾尼的女兒克拉拉結婚,幸福的生活給他帶來了一系列創作上的靈感。在創作的同時他開始寫音樂評論,他是第一個肯定柏遼茲、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的音樂才華的人。1854年資産階級革命失敗,他由于隻看到革命的敗局,看不到未來的革命曙光,内心非常痛苦,以緻精神失常,自投萊茵河。他雖然被救起來,但最後還是在精神病院中悲慘地死去。
他的主要作品有:鋼琴曲《狂歡節》、鋼琴套曲《童年情景》、交響曲四首、協奏曲及歌曲集等等。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激情,他大量深刻生動、尖銳潑辣的評論,對引導社會音樂思潮的健康發展,抨擊庸俗落後的音樂觀念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欣賞:1、《夢幻曲》選自《童年情景》[格魯米歐](2:39) 它刻畫了一個童年的夢幻世界,表現了兒童天真、純潔的幻想。樂曲分三段,第一段是主題的呈示,宛如已墜入沉思的夢境,接着夢中出現美麗的世界。然後夢幻升騰,像是進入一層比一層更美、更奇異的夢境。 中段沒有新的音樂素材,僅是主題旋律的變化反複,節奏與第一段相同,因而仍然保持了幻想的情緒。但由于旋律有了一定的變化,仿佛在夢幻中從一幅圖景又轉入另一圖景。
音樂進入第三段時,再現了第一段的主題。最後以無限深情而富于詩意的樂思結束了全曲。
2、《a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片斷(5:45) 演奏:弗蘭茲、維也納愛樂樂團 指揮:伯恩斯坦

19 回複:交響音樂賞析(一個摳門er老師的講義)
“鋼琴詩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生于華沙附近的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僑居波蘭的法國人,并是一位長笛演奏家,母親是波蘭貴族世家的女兒,鋼琴彈得很好。他從小喜歡音樂,6歲接受嚴格的鋼琴教育,9歲就在音樂會上公開演出。16歲時進入華沙音樂學院,跟随院長艾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30年,20歲的肖邦出國作旅行演出。他來到了巴黎,當時的巴黎是群星荟翠的藝術之都。他在這裏以作曲家、鋼琴家的身份獲得了盛譽。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樂潇灑、飄逸、含蓄、柔情,而這一切又都是在濃郁、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熱烈、深沉的富愛國熱情中表現出來的。,人們稱他爲“鋼琴詩人”。他爲後世留下了二百餘首鋼琴珍品,有以《c小調革命練習曲》爲代表的27首練習曲,有富于民族風格的51首瑪祖卡舞曲,有着陽剛之美的《降A大調波蘭舞曲》(也叫波羅涅茲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鋼琴音樂中的精品,另外還創作了許多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等。

欣賞:
1、《降D大調一分鍾圓舞曲》 (小狗)(1:51)
2、《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15:06)演奏:倫敦交響樂團、鋼琴:魯賓斯坦 、指揮:安德列-普列文

(注)安德列-普列文(1929–)出生在德國的柏林,猶太人。二戰期間随家人到了美國,從1963年開始指揮生涯,先後擔任過美國聖路易斯交響樂團、休斯頓交響樂團、匹茲堡交響樂團和英國倫敦交響樂團的音樂指導和常任指揮。

20 第五講:浪漫主義音樂(中、晚 )
“鋼琴魔王”——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是19世紀歐洲樂壇上聲名顯赫的匈牙利鋼琴家和作曲家。1811年生于匈牙利的雷丁,父親是貴族莊園的管家,業餘音樂家。他6歲起學習鋼琴。8歲開始作曲。9歲已成功地舉辦了鋼琴獨奏會。10歲時,全家遷往維也納,他跟車爾尼學習鋼琴,跟薩列埃裏學習作曲。13歲創作了歌劇。40年代末,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1886年7月31日逝世。
他在作曲方面,主張标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這一體裁(注:一種單樂章的表現詩情畫意和文學性内容的管弦樂曲)。他一生創作了許多交響樂作品,如《浮士德》、《但丁》等等,此外,還創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級鋼琴練習曲、13部前奏曲等作品。
做爲一代鋼琴巨匠,他将鋼琴的演奏技巧發展到了頂峰。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被稱爲鋼琴上的帕格尼尼,因此獲得了“鋼琴魔王”的美稱。

欣賞:《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鋼琴版)[希福](9:07) 這首作品寫于1851——1854年。它運用了匈牙利的民間舞曲《查爾達什》(這種舞曲的前半部稱“拉索”,速度緩慢;後半部稱“弗裏斯”特點是速度迅急,常用切分節奏)寫成的。 第一段:緩慢的第一部分全是匈牙利的歌曲,委婉的旋律充滿内在的激情,它唱出了匈牙利人民的悲痛、苦難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許多奇特的音響效果,都是模仿匈牙利民間樂器在演奏的情景。 第二段:音樂速度加快,出現了舞曲部分,描繪了民間節日裏,身着盛裝的人們在歡欣起舞的熱鬧場面。

21 回複:交響音樂賞析(一個摳門er老師的講義)
“新古典主義者”——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19世紀新古典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人物。1833年5月7日,生于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業餘樂師,母親是裁縫,家境非常貧困。自幼随父親學習小提琴,7歲學習鋼琴,10歲開始學習作曲。20歲時,舒曼發現了他,并在《音樂時報》上發表了一篇引人矚目的文章《新的道路》,熱情贊揚了這位青年音樂家。
當時德國音樂界有兩種流派,一派是魏瑪樂派,他們主張标題音樂,提倡綜合藝術,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等人。另一派是以門德爾松、舒曼組成的萊比錫樂派,他們搞無标題的純音樂,不寫歌劇,隻寫器樂作品。因爲勃拉姆斯固守傳統,有人說他是生活在浪漫主義盛行時期的一個“古典主義者” 。
他的代表作品中以《c 小調第一交響曲》(1876年)最引人注目(曾被稱作貝十),還有《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78年)、《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1881年)和管弦樂曲《匈牙利舞曲》21首等,都是廣大音樂愛好者喜歡的作品。

欣賞:
1、《c小調第一交響曲》第一樂章(14:20)VCD 演奏:波士頓交響樂團 指揮:小澤征爾

注:小澤征爾(1935–)生于中國的沈陽。第二年他們全家遷到了北京,一直到太平洋戰争爆發的前夕,全家才回到日本東京。他是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學生。從1962年先後在日本廣播協會、美國芝加哥、加拿大多倫多、美國舊金山和波士頓交響樂團擔任音樂指導和常任指揮。他與印度指揮祖賓-梅塔一起譽爲世界級東方指揮家。
2、《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樂隊)[阿巴多](2:22)

22 回複:交響音樂賞析(一個摳門er老師的講義)
“俄羅斯音樂巨匠”——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1840—1893)生于烏拉爾一個采礦工程師的家庭。自幼學習鋼琴,10歲考入法律學校學習,畢業後在司法部工作。1862年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赴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後與他的學生米留科娃結婚,這不幸的婚姻使他極度失望,從而陷于絕望。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富孀馮-梅克夫人給予了他精神和物質的支援。1893年,柴科夫斯基染上霍亂,同年11月6日在彼得堡去世,終年53歲。
他廣泛地吸收意大利的歌劇、法國的芭蕾舞、德國的交響樂和歌曲的精華,他的音樂着重刻畫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溫暖的抒情性,旋律和配器都極富表現力。 他的代表作品是交響曲:第四、五、六(1878、1888、1893年);管弦樂:《羅米歐與朱麗葉》(1869年);歌劇:《奧涅金》(1878年)、《黑桃皇後》(1890年);芭蕾舞劇:《天鵝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夾子》(1892年);協奏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年)、《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78年)等。此外,還有序曲、室内樂、歌曲等大量優秀作品。

欣賞:
1、《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如歌的行闆”6:35 第一段: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題是原民歌主題,抑郁、沉靜。第二主題含有祈求和疑問。
第二段:在情調上更加憂郁。訴說性的主題發展到高潮時,已成爲哀告式的了。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不完全再現,在它後面加了一個尾聲。音樂不像原來那樣平靜了,而表露出一些激動而憤怒的感情。但結束是平和的,有如把憧憬寄予夢幻之中。
2、芭蕾舞劇《天鵝湖》選段DVD(1:00:56、1:23:30、1:26:30)劇情:描寫的是一位王子齊格弗裏德和一位被魔法師羅德伯特變成天鵝的公主奧傑塔的戀愛故事。他們兩個忠誠堅貞的愛情終于戰勝了魔法師,公主恢複了人形,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23 回複:交響音樂賞析(一個摳門er老師的講義)
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馬勒

馬勒 (1860——1911)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生于波西米亞(捷克)的一個猶太小商人家庭。6歲時參加鋼琴比賽,被譽爲“鋼琴天才”。15歲考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鋼琴、作曲、指揮,成績優異。19歲時開始了他的指揮和創作生涯,他受聘于維也納皇家歌劇院。1907年他僑居美國繼續他的指揮和創作活動,但每年都回到維也納度假。1911年5月18日,因心髒病死于維也納。
他開創了音樂的新形式——聲樂交響曲(注:藝術歌曲與交響樂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他的代表作品有10部規模宏大交響曲,晚年根據中國唐詩譜寫的《大地之歌》(注:馬勒稱它是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樂隊的交響曲)等。 作爲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音樂家,馬勒在創作手法上進一步強化了浪漫音樂的發展方向,如在音樂語言上更加個性化,感情表現更加激烈誇張,和聲方面極度半音化,這些對20世紀的現代音樂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欣賞:
1、《大地之歌》第一樂章《愁世的飲酒歌》(8:23) (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樂隊的交響曲) 唱詞是李白的《悲歌行》的詩句(“悲來乎,悲來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寫的是詩人熱愛生活,向往自然,但“悲哀來到,心靈的花園一片荒涼”,無可奈何,隻能借酒消愁。音樂以頌贊生活開始,而以悲痛欲絕告終。
2、《第一交響曲》“第一樂章”片段[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 14:16
參考資料:

19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