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作品如何赏析?
赏析雕塑作品应从三个方面把握:即体积意识、环境意识、象征意识。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远看雕塑首先触目的是“影像”效果,“影像”就是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各种雕塑通过自身形体的“影像”给予欣赏者不同的感受。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与环境(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这就必需注重环境意识。优秀的雕塑作品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能作用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
譬如说城市雕塑,就是指长期置放在城市广场、园林、街头或建筑群前、桥头堡处等固定位置上的雕塑,是对于城市面貌相关的雕塑的总称。优秀的城市雕塑悔配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雕塑作品形象单纯,不可能作复杂精细的描绘,所以通常赋予形体以象征性来表达主题,这就是象征意识。中国雕塑多用装饰性较强的人物、动物形象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
现代许多抽象雕塑,以其形体的简明和空间意向强而具有很强的与环境余前明的融合性和夺目性,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条、块面、形体、材质等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
发展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竖告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说建立的世界观,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使雕塑艺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突破三维的、视觉的、静态的形式,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瑞士万国宫的雕塑作品残缺的椅子的寓意是什么?
这是瑞士著360问答名雕塑家丹尼尔•伯塞特1997年代表国际残联为纪念《地雷议定书》的正式生效而创作的。
联合国总部广场上万国宫大门对面的巨大的三条腿的椅子。这把大木椅子12米高、5吨重,它是瑞士日内瓦艺术家丹尼尔・伯塞特的雕塑作品。是1997年国际残联呼吁人们关注战争中地雷对平民造成的伤害而建立的纪念雕塑。地雷原本用于军事,但全球每年都有数万无辜平民包括儿童触雷伤残。设计的大椅子是三条腿的,象征人类因世助省围备始触雷而残缺的肢体,仍然顽强地、有尊严地站立着。国际残联以此敦促世界各国早日签署和批准“地雷议定书”介给弦优充耐联,以减少地雷对人类广现攻元马的危害。断腿长椅被特意安置在万国宫大门对面,表达了社会团体和民众与国际组织平等与对话的含义。
这把巨大的长椅椅腿下没有设基座,每根椅腿下埋了8吨重易外前的水泥,将椅腿直接嵌进去。从设计上讲,伯塞特将椅座的位置向上提升,突出长长的椅腿,同时,将椅背设计成弧线形,整个椅子有微微上帝树配响翘的感觉,显示它“伤特造情区了维绿尼象温残的尊严”。现在断腿长椅已经成为和日内瓦喷泉齐名的标志性建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