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寂寥——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夜鹰》
一个好的艺术品,要么它给你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或者感官享受,要么它能让你产生共鸣,要么让你进行思考。满足其一或以上,就是一个不错的艺术品了。
爱德华·霍普作品的好,就在于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别人观察不到的哀伤和孤独,他可以观察到。
他的作品,呈现大萧条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绘画艺术。是都市人们迷茫,焦虑、麻木,按部就班生活的真实写照。
《夜鹰》里的那种孤独感,就很明显。画面在夜晚被大量的黑暗包围,四个人在小酒馆里喝酒,但是都心事重重。
《夜鹰》的问世,霍普的绘画开始顷裂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霍普的经典著作。
从乡村题材转入城市,让他的孤独愈发浓稠。作品中寂静的阳光、锋利的阴影、空荡的场景,孤寂的气息似阳光一样洒满画面,人物与场景常常精简到极致,用光线和构图营造出建筑与人之间的微妙情绪。
无论是哪种场合,总有一个人,他融入不了那些氛围,就像有时疲惫的我们。
他小的时候因为受到同学的欺辱,使他逐渐喜欢独处,从而令他在喧嚣之外能够注意生活中难以察觉的细节。
他的很多作品,都以旁观者或偷窥者的视角,描绘一系列的加油站、汽车旅馆、街道、电影院、剧院等都市场景。
画面上往往孤身一人,空旷的场景,看不清表情的面庞,似乎内心有着难以排解的忧愁。即使两人或者多人出现画面,每个人彼此间雀做闭都隔着距离,不然就是各自脸朝一个方向。每个人怀揣着自己的心事,独自沉默。
我想刚刚来到陌生的一线城市工作的朋友也是这样吧,那种在这个大城市里面无能又渺小,这里到处都是人,却没有人惦记的孤独。
这种感觉让我想起,小时候午觉醒来发现已经是傍晚了那种寂寥,家里只剩我一个,我很寂寞感觉被世界抛弃了一样,像一直舒服的在海里漂着却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孤身一人,想要站起来却发现地面是软软流动的。那种寂寥、后知后觉的无力感。
他说:“我总是对乘坐火车接近一座大城市感兴趣,我不能完全描述那种感觉,但它们是完全关于人的,或许与美学没有任何关系,当一个人进入大城市时,他会感到恐惧和焦虑,你能在这里面找到一种伟大的视觉效果。”
虽然时空不同,但是我总觉得,应该就是我上面说的感觉吧。
他为自己撰写的悼词是“人走室空,但阳光依然洒下,我的离开并没有改变世界的什么”。他并不知道,他在美学的贡献有多深。在色调上,他喜欢有冷灰色系,然后用光进行颜色对比。光影的对比形成了影子,他喜欢有影子的画面。
我觉得这些影子是他整个创作的灵魂所在。
这些影子出彩的地方甚至高过他对于颜色的运用,影子营造出暗暗的孤寂感,比表情和颜色来得更高级。
他还有一个自己的特点,就是构图。
除了我下面这几张画,他的大部分作品一直采用这样点放射三角线的结构,使得画面清晰不杂乱。有一种角落的感觉。
成名以后对于后世的电影、摄影、时尚圈影响也非常大,而霍普对光线的运用是导演和摄影师最为着迷的部分。
最出名的应该是《la la land》的这一段,导演就说过这些画面就是运用了他的风格。
还有希区柯克,及美国的公路电影。
相比电影,霍普对摄影师的影响应该是更大的。比如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威廉·埃格斯顿(William Eggleston)、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罗伯·弗兰克(Robert Frank)、 史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等。
时尚界胡游的还有Fendi、Karl Lagerfeld和Prada。
可是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抑郁、压抑的人,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他的妻子,是一个性格开朗、爱好社交的人。我觉得在他心里,不一定是抑郁的,他是向往美好的,只是他受到童年时期的影响,性格内敛而害羞,不善于也不敢表达自己,他喜欢阴郁的自己,是想保持自己的低温度的稳定,从而不被外界伤害。
新月
一些仔细地读过《新月集》的人,特别是读过其中《家庭》、《海边》、《来源》、《孩童之道》、《孩子的世界》等诗篇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共同感觉,都会觉得诗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扑朔迷离。他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大海边。是大海与他们游戏,为他们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梦中送给他们最初的微笑。他们是人,也是“神”。
弥漫于诗中这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对于刻画孩子们的形象很有好处。使得他们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
这种艺术效果,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泰戈尔之所以把孩子们写得这样似“神”非神,“神”除收胜历针热别两穿宣人合一,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与他当时所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把艺术的最终目的视为揭游双七免措茶示神或“梵”的世界――有密切关系。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论理序报物以氢赵后似,也赋予这些孩子比“人”更为可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