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北方画家的绘画手段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裤团除了意大利在文化艺术诸方面成为先道者以外,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为中心也逐渐出现了新文化、新艺术的曙光。就绘画艺术而言,当时的尼德兰已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又一个繁盛之地。
“尼德兰”一词意为低凹之地,包括莱茵河、缪司河、些耳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即相当于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它面临大西洋与英国遥望,南由莱茵河为纽带与整个西欧相连接。早在中世纪时,它就因地理优势而成为北方主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在13、14世纪时,这里的手工业,特别是呢绒业,就已相当发达。15世纪,尤其是到16世纪前期,由于尼德兰的贸易和呢绒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建设极为迅速。其中尤以布鲁日、伊普尔、根特、列日等城市最为繁荣。同时,市民们在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为争取城市的胡燃橘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特权,从而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另外,由于通过皇家联姻和协议,使尼德兰大部分地区都成了强大的勃艮第公国的领地,完成了初步的政治上的统一,并促进了尼德兰各城市的长足发展。所以,当时的尼德兰已成了欧洲唯一可以与意大利相提并论的先进地区。虽然当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磅礴之势,突破了中世纪的樊笼而迅猛发展之时,尼德兰的艺术大都仍处于哥特艺术的晚期阶段。但是,这并未妨碍尼德兰民族艺术特征的形式,尤其是为欧洲油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同时我们可以在乌尔比诺的宫廷中看到尼德兰的艺术家在工作,在佛罗伦萨的教堂中欣赏到尼德兰大师的作品,由他们创造的油画技法和擅长的木刻画也同样吸引着意大利的画家。
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罗伯特·康宾长期在图尔奈工作,他的著名作品有《受胎告知》、《耶稣诞生》等。虽然是宗教画,却通过某些细节描绘,使画面上流露着市段旦民生活的情趣。当时在尼德兰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景画。画家在《受胎告知》中通过窗子画了窗外街景,可谓尼德兰绘画中最早描绘街景的例子。扬·凡·埃克(约1390—1441)于1422年成为独立画家,1425年,担任勃艮第公爵的宫廷画家。《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作,扬·凡·埃克于1432年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完成了《根特祭坛画》,这是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的一组祭坛画。所谓祭坛画,是画在木板上安置在教堂圣坛前面的画,有的类似可以折叠的屏风画。《根特祭坛画》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它分成上、下两段和左右两翼,上段的中央是基督,两旁是圣母玛利亚和洗礼者约翰。两翼的内侧是《合唱的天使们》和《奏乐的天使们》,外侧是亚当和夏娃,下段的中央是《羔羊的颂赞》,两翼左两侧是《骑士》和《裁判官》,右侧是《隐者》和《巡礼者》。在平日,祭坛的两翼是闭合的,人们只能看到两翼外侧的画面。《根特祭坛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据传,扬·凡·埃克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是油画的发明者),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所以,《根特祭坛画》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虽然扬·凡·埃克的大部分作品是宗教画,他却突破了宗教画的传统技法,非常重视对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刻画,非常注意写实,细心研究了光与色的表现,还对油画的方法做了重要改进,在他的笔下展示了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景象和现世人生的生活,冲破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观念,为尼德兰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约1399—1464)也是15世纪前半叶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出生在图尔奈,是罗伯特·康宾的学生。1432年他在图尔奈成为独立画家,后来迁居布鲁塞尔荣获该市艺术家称号。1450年曾去意大利,备受欢迎与尊敬,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称他是自扬·凡·埃克以来尼德兰最优秀的艺术家。通过他的活动,扩大了尼德兰画派在国际上的影响。《基督下架》、《圣路克画圣母像》、《圣玛丽·麦格达伦》都是他的代表作。
15世纪中叶,在北方随着经济的兴旺发达,文化艺术也十分昌盛,以哈勒姆为中心形成了北方画派。德尔克·波茨(约1415——1475)是其代表画家。《最后晚餐》,画家没有按照宗教内容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是将最后晚餐的场所大胆地移至15世纪尼德兰市民住宅的餐室中。典型的哥特式房屋,墙面狭窄,窗户较多,室内光线明亮而柔和,地面铺以整齐的花砖,洁白的桌单覆盖桌面,不但准确地表现了室内的透视关系,而且还很好地体现了尼德兰人爱好整洁的习惯,室内陈设与用餐情况都弥漫着相当浓厚的世俗气息。此画可视为当时尼德兰绘画中在宗教题材里表现世俗生活的典型例子。另一位北方画家是盖尔特根·托特·辛特·扬斯(约1460——1495),受波茨影响。《旷野中的施洗者约翰》,画面上人物衣着简朴,须发蓬散,在破旧的长衫下露出一双赤脚,画家刻画了一位典型的尼德兰农民形象,还精心地画了树木、动物和飞鸟作为画面背景,风景优美,展现了一片很开阔的旷野,笼罩着静谧、平和的气氛。《耶稣诞生》描绘的是耶稣诞生时的夜景,以小耶稣的身体作为光源照亮了圣母的脸庞和一部分画面,另一部分画面则隐没在夜色之中,增加了宗教神秘感,同时画面上出现了强烈的明暗对比,这一特色在17世纪的荷兰绘画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故被誉为17世纪荷兰画派的最早奠基人。此外还有希罗尼穆斯·博斯(约1450——1516),他的画经常出现一些怪诞、夸张的形象,这些形象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又和艺术家本人的幻想相结合,同时写实性的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语言。以通过幻想的漫画形象影射宗教人物和封建主等人,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开创了崭新的绘画风格,冲破了尼德兰传统绘画中虔诚静穆的宗教气息,站在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上,把批判的矛头主要对准了天主教会,反映了宗教改革运动前人民群众反对天主教,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情绪,也是尼德兰新旧教派之间激烈斗争的一种表现。
15世纪下半叶,尼德兰南方的著名画家是雨果·凡·德尔·高斯(约1440—1482),他于1467年成为独立画家,曾任根特画家行会的会长。1467年秋作为末受圣职的修道士住进了布鲁塞尔附近的罗德修道院,1482年逝世于该修道院。1480年左右完成的《牧人来拜》,1478至1482年之间画的《马利亚之死》都是他晚期创作的力作。
16世纪尼德兰爆发了持续几十年之久的资产阶级革命,直至1609年荷兰独立。在此期间尼德兰人民为反抗西班牙统治进行了长期的,坚忍不拔的斗争。老彼得·勃鲁盖尔(约1525——1569)的艺术产生于尼德兰的革命酝酿和爆发时期。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与人民共呼吸同战斗。早年以铜版画家,从事风景画创作而闻名遐迩。1556年开始较多描绘人物,表现出博斯的影响。自1563年至死这段期间进入起创作的辉煌时期,产生了最重要的油画作品,在农民风俗画中满怀激情地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如《农民舞蹈》、《农民婚礼》,刻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勃鲁盖尔的风景画也十分出色,他喜欢选取全景式构图,意境开阔,风景与人物紧密结合描绘了农民丰富的劳动生活和农村的秀丽景色。如《收割干草》。还有少数作品《绞刑架下的舞蹈》则直接描绘了森林游击队——“林中乞丐”的战斗生活,歌颂了人民的英雄气概与乐观主义精神,起到揭露敌人,鼓舞人民的作用。勃鲁盖尔以艺术为武器,深刻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从而成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
、
16世纪下半期的尼德兰革命,是以荷兰的独立和佛兰德斯的妥协而告终的。在这块曾产生过凡·埃克、博斯和勃鲁盖尔等一代绘画大师的土地上,也因革命后的分裂出现了南北两个各具民族艺术特色的派别:一个是以伦勃朗为首的17世纪荷兰绘画,一个是以鲁本斯为首的17世纪佛兰德斯绘画。
17世纪佛兰德斯的绘画仍处在西班牙的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控制之下,它的发展状况与当时已获得独立的荷兰绘画带有明显的区别。其使命就是装饰豪华壮丽的宫殿和大厅,装饰教会的教堂及祭坛。这就促成了美术,尤其是绘画的装饰风格的形成,它们受到了宫廷和贵族化了的资产阶级的赞助和欢迎。但是,佛兰德斯优秀民族艺术的传统并未完全丧失,它在17世纪的佛兰德斯艺术中仍然保持着积极的因素,并反映了人民健康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在西班牙控制的加强和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低潮之时,佛兰德斯的市民阶级和农民并没有像贵族阶级那样妥协投降和放弃独立自由的愿望,他们仍然在探索着政治和经济进一步独立发展的道路。所以,这种反对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的民族意识也在当时的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并与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方式一样,往往是采取寓意的、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17世纪的佛兰德斯美术较之同时期的荷兰美术,一方面带有明显的贵族性和宗教性,另一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在当时的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反映,尤其是在那些不知名的民间艺术家作品之中。在佛兰德斯逐渐形成的以鲁本斯和凡·代克为代表的佛兰德斯画派,这个画派的服务对象是教会和贵族,运用艺术形象为他们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并满足他们的奢侈生活和娱乐享受。佛兰德斯画派的艺术风格,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既保留着尼德兰民族艺术的本色,又广泛地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很大,到了17世纪,在意大利形成的巴洛克艺术、学院主义和卡拉瓦乔主义,同样为佛兰德斯的绘画注入新的血液,尤其是巴洛克艺术,已成为佛兰德斯画派的主流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造型奔放,充满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形象富有人情味;画面色彩鲜丽、热情饱满、明快温和。这种动势奔放和华美色彩的巴洛克艺术形象,对观众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也受到教会和贵族、资产者的欢迎。
(1)彼得·保尔·鲁本斯(1577——1640),作品数量惊人,题材十分广泛,有宗教画、神话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动物画等。他将宏伟华丽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与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风格,使他成为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代表画家,誉满欧洲的绘画大师,对欧洲近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形象生动,色彩明亮,装饰性很强,并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他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精神,画了许多显示剧烈冲突的场面,如历史画《阿马松之战》体现了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画面上充满强烈的动感,气势磅礴,情感奔放。
(2)老扬·勃鲁盖尔(1568——1625)是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儿子。是著名的风景画家与静物画家。用笔细腻,色彩鲜明。
(3)雅各布·约丹斯(1593——1678)。他使用的色彩也是鲜明而热烈的,喜用红色烘托欢快的气氛,塑造的人物形象与鲁本斯有相似之处;剽悍、健康、充满生命力。但是他表现的人物形象与气质都不是贵族的而是平民的,带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约丹斯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生活和习俗的作品,人物保持着纯朴的自然风貌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代表作《萨提尔在农家作客》和《豆王宴饮》,不过晚年作品逐渐趋向富丽堂皇的巴络克风格。
(4)安东尼斯·凡·代克(1599——1641),主要成就在肖像方面。早期有尼德蓝肖像画的传统风格。后到英国成为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因起主要对象为宫廷贵族,所以形成典雅华丽的风格。他笔下的人物都有一种沉静文弱的气质,翩翩优美的风度,甚至还有一些作者的主观臆造,将对象加以美化的成分。他比较注意刻画人物的身姿与手势,突破了英国传统肖像画比较呆板的构图,加之画家精到娴熟的绘画技巧,对英国肖像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代表作《查理一世像》。
1609年的尼德兰革命,终于以荷兰独立、建立起荷兰共和国而胜利结束,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较封建专制社会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许多在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在此著书立说。至1654年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在荷兰最早出现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这使美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可风格的影响。由于荷兰人是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而获得胜利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如何表现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要课题。他们把自己目光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在人的地位和价值得到肯定的进步社会制度下,画家们可以大胆地摒弃过去千百年来禁锢人和艺术的宗教,把人的现实生活作为自己从事艺术创作的蓝本。画家所感兴趣的是普通市民们的日常生活现象和优美多姿的大自然风光。无论是资产者的自尊自信容貌,还是街头乞丐、江湖卖艺人和乡村医生;无论是豪华优雅的客厅、卧室还是破旧茅舍;无论是村中小道还是珍禽野味;无论是高贵器皿还是野花水果,甚至下等生活琐事,这些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内容,现在都被荷兰的画家搬上了画布,为了迎合社会的多元审美需要,艺术的题材扩大了,表现形式多样了,独立的风景画、静物画和动物画,个体和群体的肖像画,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都深受广大市民们欢迎。因此出现了专事某一种题材的画家,诸如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赫达,风景画家霍贝玛等等。
(1)天才的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约1581——1666)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早期与盛期的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反映出革命胜利后荷兰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从20年代到30年代,他广泛地描绘荷兰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物,如军官、市民、少女、孩子等。代表作《微笑的骑士》、《弹曼陀林的小丑》、《吉卜赛女郎》等。画家喜欢选取半身近景的构图,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面部表情,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画面生动活泼,不矫揉造作,画中的人物仿佛正在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着,虽然多为单人半身肖像,却常常使人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构成一个情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如一幅风俗画。
这时期荷兰盛行团体肖像画,哈尔斯也创作了一系列,如《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等。团体肖像画的订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会,这使画面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情节来统一画面,由此不能不造成某种遗憾。哈尔斯尽量将人物安排的错落有致,突破了传统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努力 一种极其热烈的气氛,仍然贴切地体现了哈尔斯肖像画的风格。这时期,哈尔斯创作的肖像画中充满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在绘画技巧上别具一格,运用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哈尔斯肖像画的突出特点,构成哈尔斯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晚年作品多采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画面上流露出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2)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伦勃朗·哈门斯·凡·兰(1606——1669)一生历经坎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极其光辉的贡献,也使17世纪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伦勃朗早年受过良好教育,1632年《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迈出了创作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显示了伦勃朗的非凡才能,并得到社会的赞誉。1642年伦勃朗创作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群像,及举世闻名的《夜巡》(一说年久烟熏变黑,一说描绘了夜间集合出发情景,十分出色地处理了明暗关系),但是射击队中多为富裕的资产者,艺术趣味平庸,要求画家把他们排列在画面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伦勃朗却创作了一幅主题性绘画作品,一幅情节性群像,突出表现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决心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结果却遭到诋毁,诉诸法律。这说明17世纪40年代荷兰资产阶级已经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进步性,只能欣赏浅薄、庸俗的东西。与伦勃朗的现实主义艺术产生了深刻矛盾。从此,画家的生活日趋贫困,但他仍坚定不移地恪守自己创作原则,更加接近荷兰平民和贫民。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宗教题材的生活化。伦勃朗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尤其描绘的老年人肖像尤其感人,那苍老的容颜和深邃的眼神仿佛展现了他们饱经沧桑的经历,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生活哲理。伦勃朗还喜自画像,留下数量众多的作品。伦勃朗的铜版画不但数量多,且用笔细腻造型精制,与他的油画作品一样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如《三棵树》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都是商品走进市场,这种商品价值观也走进美术领域,美术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画家过去是依附宗教和贵族订件,而今要依附于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必须迎合买画人的审美需要,这就决定了荷兰绘画的内容和形式。
与哈尔斯、伦勃朗和维米尔同时代的画家们都被习惯地称作“荷兰小画派”。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名称,它准确地概括了17世纪荷兰美术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荷兰画派包括着许多支派。每一个城市都各有各的画派,一个城市之内也画派林立,各具特点。当然,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尤其是在许多画家常常迁移的情况下,要想更多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也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们努力地想做到这点。当时活跃在哈勒姆的有奥斯塔德和雷斯达尔;活跃在代尔夫特的有彼得·德·霍赫;活跃在大学城莱登的有盖纳·杜;活跃在保守势力中心乌德勒支的有盖勒·洪特胡斯;活跃在荷兰最大的商业和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的有赫斯特·卡尔夫、波特尔等等。他们几乎都是多产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静物画。据说到目前为止,还有五万多幅荷兰绘画分藏在世界各国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原因有二:一是,作品的画幅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悬挂室内以装饰居室之用;一是,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梵高《星月夜》所属艺术史时
英文名称Star部部策文投ry Night 法文名称Nuit etoilee 荷兰文名称Sterrennacht 创作者文森特·威廉·梵高 吸拿创作地点圣雷米Saint-促的磁Remy 创作时间1889年6月 类型油画Oil on canvas 尺寸73.0×92.0cm 现存纽约现代艺术馆 New York,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具体介绍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中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饭音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 有种普遍的说法,由于这是梵棉诉行高在精神病时期所作,世人普遍认为这是梵高想象出来的美妙情景。有人却认为,这似乎更是感到安全和隐晦的产物,作为歉意和爱的表示,什么也没有了的梵高割下耳朵。由于疯狂的行另帮细高照章片几置为,这由心里发出的真实情感,就这样被送入精神病院。而这时期的梵高,事实上却创作了150多幅作品,精神病人真的有这样的能力和心情吗?果乐待不能从精神病的认识中摆脱出须配来,只是不想说也不知道说什么罢了。艺术并不是越会画就越理解别人的心情,更不是认识的作品越多值研缺客承且宜,越理解作者的心情。请不营组欢展圆办要亵渎悲伤的人。 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痛苦,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画布没有真正的如“流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流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远是静止且立体的,每一笔都视介浓该百艺养格培乱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时间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镇树间制办离广服半树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客害将诗设庄里面。仿佛幸福没有照到川发长弦周鱼游突严阿悲伤里那样。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中文名:文森特·威廉·梵高 外文名:Vincent Willem van Gogh 国籍:荷兰 出生日期:1853年3月销成牛走考30日 逝世日期:1890年7月29日 代表作品:《向日葵》《手拿康乃馨的女人》《自画像》
人物生平
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
作品风格
梵高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代表作《向日葵》、《邮递员鲁兰》、《 咖啡馆夜市 》、《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欧韦的教堂》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1889年,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梵高来说,画中的图像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 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星夜》:一个个呈旋涡流动的星辰,敏感而不稳定。几近骚动的线条,刺目的换色或耀眼的红色在激情的指挥下恣意舞动,就连生长于大地的扁柏也在尽力挣脱地心引力,直刺向急流涌动的蓝天,这简直是一篇激情的汪洋。梵高的激情远比高更来地激烈与外乡,在梵高的绘画中,所有的色彩与形象都必须服从他不羁的激情表达。——房龙《西方美术简史》 文森特·梵高的星夜油画已经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颠峰。尽管梵高的一生中只卖出一幅油画,但他作品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星夜是当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它也是被复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画。从堂麦克林的歌的”星光,星光灿烂的夜晚“(根据星夜油画改编的),到无止境的商品都在夸耀它-星夜这幅不可思议的油画。 有人会问这幅油画里有什么特征使它深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的确有一些特点激起观赏此画人的兴趣,而每个特点感动每个不同的人。下面将会详细述这些特征: 1. 碧蓝的天空充满了旋涡的云,闪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这些特征虽然是夸张的,但它使我们产生联想,也使每个人感觉舒适和放轻。星夜吸引我们的视线,跟随画里那卷曲旋转的星云和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星,画里面的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动律带给我们灵魂深处的震撼。 2. 星光下沸腾的小山边上静卧着一个小村落。结构上带给我们一种与骚动相制衡的宁静。也许那冷暗的色彩和火焰式的视觉触发我们童年时对夜晚,天空和星星的幻想。村庄的中央有一座带有高高尖塔的教堂,它统治着这些小房屋。这尖塔带给小村落一种安稳,创作上溶合了尺寸和隔离的协调。 3. 画的左边有大块暗色结构,它表现了尺寸大小与孤立的完美一致。与画里的其它物体的尺寸相比,该结构是宏伟的。用旋涡式的曲线描述汹涌、动荡的天空,带给此画一种深刻的意境。该结构向我们解释了此画受人喜爱的理由。从山脉到树丛,让我们对形状的分析有了广阔和完整的认识。 梵高年轻时因同情穷人(1876-1880) 想献身于基督教。许多人认为此画里的十一颗星是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圣经起源第37章第9段有下面这段话: "他还做了另一个梦,把它告诉他的兄弟,看哪,我有更多的梦想,看哪,太阳,月亮和十一颗星再向我们敬礼。"《三幅星夜油画的简介》。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创作环境
在西欧传统绘画的远近法中,画家常常从观众席来观察舞台,观察风景与人物。但是对梵高来说,在他病情尚未发作之前,已感到被另外一个世界监视着。他察觉到受苦恼、受烦闷的,不只是他本身或者如向日葵那样的对象,而是能够把一切万物都包括进去的广大范畴.他在采用大胆的布局的同时,同时又体现出了与这个世界脱离的另一种思维!
画面描述
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不靠直接观察对象,而用虚构的形与色,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他的《星夜》这幅画,画着一些入睡的小屋,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形成旋涡,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幻想,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后印象派绘画史》美,约翰·雷华德 著)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像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评价
星光灿烂的夜空也许是文森特·梵高最有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是梵·高的作品,这幅作品是虚构的。Don Mclean曾献给文森特一首著名的同名歌曲"Vincent"又名"Starry Night" 即使梵高尝试了装饰性作品的创作,也只有极少数评论家认可他这些作品并愿意支持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的部分原因无疑是梵高没能举办他所希望的个人画展,只有这样的画展才可能摆出自己的大批作品。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对梵高在1888年独立沙龙上参展的三幅作品做过评论,他说"凡·高先生的画笔挥洒得很有力",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成了批评。有些评论的作者差不多把这种笔法干脆称为装饰性笔法。1889年,费利克斯·费内翁曾经提到,在这幅作品里,这种"无立体感的笔触构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图案",同时那漩涡关的色彩像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乔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赞扬道:"热烈的厚涂……各种颜色很自然地营造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将梵高描绘为一个"画风景画时简直就像在雕塑风景画"的画家。这些评论或许促使人们注意到了梵高作品的表现图案和装饰性,而其笔法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将前景和背景统一在一视觉区里的手段。可是这些评论都只有三言两语,而几乎没有对梵高的作品做更广泛或者更深入讨论。假如从一幅幅单张作品的角度上看,刚劲有力、别具一格的笔触便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气质或者独特的个风格,而不是装饰性图案。而凡·高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广为人知,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他的笔触证明了他的病态气质和性情的不稳定。 "视域转化成浓厚的、有力的颜料浆,沿着他的画笔的猛戳动作画出的线路展开了它的脉络。天空中央的星星的卷曲浪潮也许是无意中受了葛饰北斋的《大浪》的影响——但它的奔腾的压力,在东方美术中却没有相等的例子。月亮从月蚀中走出来,星星闪耀、汹涌,柏树随着它们摇动,把天空的韵律转化成自己的火焰状侧影的黑色扭曲。它们把天的激流传给了他,完成了贯穿整个自然的活力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