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賞析論文參考範文

藝術賞析課應充分發揮藝術感性形式的優勢,以情切入,以理導引,情理并重,才能引導學生以切實的内心體驗參與藝術的感悟,以情感激發理性,促進藝術教育目标的達成。下文是我爲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藝術作品賞析論文參考範文的内容,歡迎大家閱讀早辯參考!
藝術作品賞析論文參考範文篇1
試談《鍍金時代》中黑色幽默語言藝術的應用

《鍍金時代》是馬克?吐溫的代表作,這部小說揭露了當時美國社會扭曲的價值觀以及人們對于财富的瘋狂向往。其中,應用了大量的黑色幽默表達方式,讓“鍍金時代”這個詞語成爲美國社會的代名詞。本文拟對《鍍金時代》中黑色幽默語言的應用進行探析,以深入理解馬克?吐溫的寫作手法。

一、《鍍金時代》的創作背景

《鍍金時代》是馬克?吐溫創作生涯中的首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受到了業界的高度評價,爲讀者展現是美國經濟膨脹時期人們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扭曲。《鍍金時代》完成于1873年,當時南北戰争結束,爲經濟的發展掃平障礙,大量移民聚集到美國,希望可以趁機發筆橫财,而當時美國西部的礦産資源也吸引了大量的外來者,整個美國經濟實力開始膨脹,一躍成爲當時的世界強國。美國南北戰争徹底摧毀了奴隸制度,爲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陸悄缺定了基礎,工業革命大大提升了當時的工業生産效率,讓美國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這種曆史背景下,馬克?吐溫用诙諧、幽默的表達手法創作出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鍍金時代》。

二、《鍍金時代》中蘊含着現實主義的黑色幽默語言

《鍍金時代》中,作者應用大量蘊含現實主義的黑色幽默語言來諷刺與鞭笞當時美國社會的掠奪和投機行爲,成功的刻畫出西部投機者、政府官吏與東部企業家等人物形象,将當時社會的投機取巧、貧富差别、巧取豪奪刻畫的入木三分。書中内容描寫的是美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階段,看起是“黃金時代”,實際上人性異化、物欲橫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單純,而演變爲赤裸裸的金錢交易,每一個人都爲了自己的利益打着小算盤。

在《鍍金時代》中,郝金斯老爹爲了給子女帶來巨額财富,期望他們“生活得像王子,受到追求和崇拜,名字在大洋與大洋之間傳播”,于是乎大肆買地,在當時人們的思想中,有錢就擁有了一切。小說的主人翁塞勒斯上校一貧如洗,但是内心深處卻有很多的發财計劃,其中一個計劃就是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銷售假的眼藥水。一些貪婪的投機者,騙取他人錢财來給自己投資,露絲的父親正是因爲想一夜暴富而屢屢被騙子欺詐。露絲不禁向父親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難道所有戴着大鑽石胸針的人,都是這樣在餐桌上揮舞刀叉,講話時語法錯誤百出的來欺騙麽?”

這種哭笑不得的幽默表達方式給讀者揭示出當時美國社會人們心理的畸形,其中應用了大量的現實主義表達手法,也讓馬克?吐溫氏的黑色幽默更加直逼人物内心。

三、以反語、諷刺表達手法爲基礎的黑色幽默藝術

《鍍金時代》語言中最顯著的藝術特色就是反語與諷刺表達手法的應用,這種表達手法,在《鍍金時代》的卷首語中便得到了體現。馬克?吐溫在描寫亨利與參議員的運虛交往時,就應用可這樣的表達手法:

“參議員熱情好客,喜歡在自己的家中招待朋友,亨利談笑風生、口若懸河,參議員聽起來覺得非常有趣,連最忙碌的政治家們、最虔誠的人,都會抽空來散散心。”然而,亨利的虔誠,是對自己利益和金錢的虔誠,參議員所謂的忙碌,并不是爲了人民而忙碌,完全是爲了自己的利益。這種畸形的虔誠與忙碌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中屢見不鮮,也是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馬克?吐溫反語、諷刺表達手法的應用極爲成功,起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四、源自與小生活環境的黑色幽默語言

在馬克?吐溫生活的美國社會,相當一部分的民衆都是早期建設開荒者,他們的生存環境非常艱難,隻能夠苦中作樂,後期移民時代中又到處充斥着文化沖突,因此,幽默也開始成爲人們化解生活煩惱的重要手段。研究顯示,幽默主義是早期美國人緩解生活壓力的重要手段,在艱難的環境下,美國社會中大量充斥着幽默、樂觀的精神。馬克?吐溫《鍍金時代》的最大價值就是多元化的幽默諷刺藝術,這種藝術的應用與馬克?吐溫的自身經曆密不可分。

馬克?吐溫黑色幽默藝術的誕生正是來源于他對于美國太平洋沿岸、邊境礦區與西南部的深刻感悟,當時的邊疆生活異常艱苦,文娛活動匮乏,面對着生活的蒼涼與冷瑟,馬克?吐溫産生了深刻的悲觀主義情緒,交織着憎恨與憤怒的情緒。一個長期悲觀的人,需要用樂觀的情緒來豐富他們的生活,于是馬克?吐溫開始用獨特的幽默藝術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黑色幽默能夠将憎恨、憤怒和樂觀的情緒融爲一體,有的時候,他會用樂觀的語言來描寫血腥的流血事件,令人人俊不俊的同時卻又毛骨悚然。馬克?吐溫由于對邊疆生活的絕望和失落,用幽默的表達方式爲人們講述這一個個的故事,他的最終目的是爲了擺脫這種絕望的生活,馬克?吐溫的黑色幽默中既有諷刺,也有哀怨。

總而言之,馬克?吐溫在《鍍金時代》中大量使用黑色幽默語言,不僅爲了逗人發笑,而是爲了引起人們心靈上的共鳴。他曾經說過:“幽默本身的來源并非快樂,而是悲傷”。《鍍金時代》中的人物和語言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笑料,但是卻能夠從中透視到社會的荒誕。
藝術作品賞析論文參考範文篇2
從電影《大魚》看影視藝術中的文化隐喻

《大魚》是美國哥倫比亞影業公司于2003年出品的一部奇幻片。該影片由導演蒂姆?伯頓執導,由伊萬?邁克格雷戈、阿爾伯特?芬尼、傑西卡?蘭格主演。故事改編自丹尼爾?華勒斯于1998年創作的小說《大魚老爸》,從兒子威爾?布魯的視角叙述其父愛德華?布魯的傳奇一生。

一、影片名稱的隐喻

影片名稱“大魚”的多重隐喻已爲人所知,本文據此探讨這些隐喻中的文化内涵。

首先,最直觀的是,愛德華講述的故事中有一條黑色的大怪魚,它不會被任何人釣到。愛德華說:“有些魚人們抓不到,不是因爲他們壯碩敏捷,而是因爲它們擁有别的特質。”這裏的魚可以理解爲文化:文化是自由的,是沒有國界的,也是不可捉摸的。

其次,影片的英文名“big fish”可以通過“big fish story”的語境進行理解。“big fish story”是美國俗語,意爲有趣的或誇張的童話,彌天大謊。這一名稱暗示了愛德華講述的奇幻故事是不真實的,或者說是經過修飾的。事實上,承載各民族文化意象的神話傳說都是人們通過自己的想象力編造出來的,而這些傳說正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它們深植于民族文化之中。

最後,大魚也可以指代愛德華本人。影片中愛德華讀到百科全書裏“養在小魚缸裏,金魚就會一直維持它的大小。若有更多空間,金魚就會數倍化地成長。”這句話時,認爲自己在艾許鎮裏是“小池塘裏的大魚”,因此要出走尋找更大的世界。這一隐喻暗示了文化不能固守一隅,而需要在交流得以傳承和發展。

二、主人公的經曆與美國文化

《大魚》作爲一部美國奇幻片,不可避免地帶有美國文化的特點。愛德華的傳奇一生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實是“美國夢”,即美國文化,的體現。自美國宣布獨立以來,美國人深信隻要經過自身不懈的奮鬥就可以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影片中的愛德華正是這樣一個樂觀并對生活充滿熱情與向往的人。他心中雖有畏懼,但仍舊提起勇氣走到女巫門前。他不滿足于自己在家鄉艾許鎮的成就,滿懷雄心抱負探索鎮外的世界。他偶然來到了充滿歡聲笑語、綠草如茵的豐都鎮,卻不打算在這世外桃源中安度一生,而是對鎮民說:“我還沒準備要落腳在任何地方。”他爲馬戲團免費幹活三年之久,僅僅爲了獲取他心愛的姑娘的消息。他用盡一切浪漫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姑娘。他在他的生命即将結束時,仍舊樂觀地面對一切。美國文化深深地潛藏在這些美好的故事中,正如愛德華的一生籠罩在爲自己編織的夢境中。

但也應清晰地認識到,“美國夢”隻是一個美好的期許和幻想。資本主義世界更多地是在爲人們編織一個個夢境,讓人們沉迷于虛假的滿足之中,而缺乏實現夢境的現實路徑。我們應警醒這樣的美國文化。

三、作爲文化載體的影視畫面

畫面作爲視覺符号,是電影語言符号的表現載體,也是影視文化的載體。索緒爾認爲,任何語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對影視作品而言,“能指”指電影畫面,“所指”指電影畫面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與内涵。因此,電影畫面往往有其内在的含義,即文化的體現。通過分析電影畫面,可以解讀電影中包含的文化内涵。電影《大魚》中,當巨人卡爾出現在艾許鎮時,導演并非直接将他的真容展現在觀衆面前,而是通過幾個鏡頭――牆上的洞、巨人偷羊羔時的影子和大手等,讓觀衆想象巨人的身形。這種充滿懸念的畫面正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危機與冒險。當愛德華從陰森的樹林中來到豐都鎮,畫面色彩由灰暗變成亮綠。這種色彩的對比突出了愛德華“絕處逢生”的驚喜。這一系列畫面不止與美國文化中的樂觀色彩有關,也與中國文化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概念産生交流。

影視畫面之所以成爲文化的載體,一方面因爲電影的制作者本身便是某個文化的一部分,他們深受其民族文化的影響,他們的作品也必然處處體現該文化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因爲“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影視作品即是某種生活方式的熒幕展現,同時它也加強并塑造着人們的生活方式。

四、音樂與文化

音樂作爲影視藝術的一部分,無疑具有文化的屬性。包含在音樂中的文化屬性必然外化爲具體的音樂形式。電影《大魚》的配樂在這種意義上講,正蘊含着美國文化。《大魚》的配樂由好萊塢著名電影作曲家丹尼?艾夫曼創作,并于2004年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提名。配樂或優美動聽,或緊張詭異,具有豐富多彩的心理暗示作用。當愛德華内心忐忑地走向女巫的房間時,音樂頗爲詭異,有着明顯的節拍,好像他的心跳,又像他一頓一頓的腳步聲。當女巫打開門蓦地出現時,聲調立即變高,符合愛德華瞬時驚恐的情緒。這是美國懸疑文化的體現。愛德華坐在馬戲團的觀衆席時,音樂節奏歡快活潑,則表現出他離開豐都鎮後準備探索世界的愉快心情。他對未來充滿期待,正像音樂所描繪的那樣。這正是美國文化的體現――年輕人應該出遊世界去冒險。當愛德華追求他的愛人珊卓提普頓時,音樂是夢幻輕柔的,體現了美國人對浪漫愛情的向往。音樂是人類世界共通的語言,它不受時空限制而爲全人類所理解。這些與畫面内容相符合的配樂能夠幫助受衆理解人物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影視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五、小結

影視藝術是文化交流的橋梁。人類的語言各有不同,但影視作品可以不受語言和國界限制被解讀。文化便通過影視這一載體在世界範圍進行溝通。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代一代積澱下來的,我們生長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應該懂得欣賞自己文化中的韻味。同時,人們常常有崇拜自己文化的傾向,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又是巨大的。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很可能對外來文化産生不解和偏見。當處理自己民族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時,我們應該尊重其他文化,嘗試以另一種思維方式理解其他文化。如果說愛德華象征浪漫主義文化,威爾則象征現實主義文化。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碰撞,正像影片中威爾與父親經曆思想碰撞後相互理解的過程。文化最終會在交流中得到融合,達到一種平衡狀态,正像威爾最終融入了父親的故事,與父親達成和解。
猜你喜歡:
1. 藝術類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2. 淺談繪畫藝術賞析論文

3. 藝術鑒賞論文範文參考

4. 有關藝術鑒賞方面的論文參考

23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