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兆空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旁高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扩展资料
《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体。之所以说它是现实主义,是因它有条不絮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人物、结局,一应俱全,这个寻找桃源的故事,折射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
同时,它又是浪漫主义的,因它好似仙境一般,亦真亦幻、漫漶迷离,无论是谁都找不到桃源的确切位置,寻不出那样一种井然有序、怡然自乐、堪称完美的社会生活。
真实也好,虚构也罢,通往桃源之路上的鲜美,桃源内景致的幽然静谧,桃源民风的醇美质朴,桃源的得而复失,都具有永恒的魅力,让后人一再怀着虔诚的期许,走上落英缤纷的小径,与心中那个纤尘不染的世界相逢。
钟嵘赞曰:“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武陵人在捕鱼途中,偶然闯进了一片桃花林。
绿水潺潺,桃花盛放,花瓣纷飞,沁人心脾的嫩草香气就此扑面而来。正是这如蓬莱仙境的桃林诱引着他不愿停下手中的桨,一直前行,要去看看前方到底有怎样迷人的景致。
待他行小溪尽头,穿过山的狭窄小洞,才真正进入了桃花源。路途中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风光,不过是一首交响曲的前奏而已,桃源内的美景与人情才是主旋律。此地有宽旷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野,清澈的池塘,茂盛的桑竹以及交错的村落。
人们在这片无喧嚣、无征战的土地上,交游耕作,怡然而自乐,没有战争,没有朝代的更替,随之而来的苦难更是无从谈起。渔人不禁为之动容,他所来的世界,随处可见荒芜颓然的耕地,随处皆是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仅仅如此,桃源中的人对渔人极为热情,相继邀来做客,“设酒杀鸡做食”。渔人复惊,桃源之外,尽是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之人。
恬静自在的桃花源,唯有与世隔绝方才洁净如初,和谐有序。故而,渔人出去后,再来寻觅时,便“遂迷不复得路”,就连好游山泽、隐居不仕的刘子骥也寻终未果。自此,它依然在谁人都不曾知晓的角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默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更没有虚伪倾轧。在桃园中,人们平等自由、共同劳动、丰衣足食、待人友善。或许,这样的世界并不存在,它只是陶渊明换身居动荡的时代,幻想出来的美的象征、理想的符号。
这样的桃源,陶渊明之所以能寻找,并且能描绘得如此醉人心神,是因这片和谐的桃源,坐落在他的心上。
参考资运猜尺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暗恋桃花源》中的桃花源情节与整体脱节吗?
《暗恋桃花源》中的桃花源情节与整体不脱节!
《暗恋桃花源》是由《暗恋》与《桃花源》两出剧目合成的一出剧目。故事一开场
很有吸引力,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得被导演带到了一家剧场,在无声无息间成为了剧场里的一个观众。我的眼睛和舞台同时挤进了这两部话剧。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在同一个排练场撞台,而从中撞击出纠缠的火花,好似闹剧般。两队剧组轮番上阵,为求公演前最后的排练,甚至把舞台分成一人一半同时排练。虽说是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可最终都显现出人生的惆怅。整出戏有两边剧组轮番抢时间排练,也有同时排练,我的心情也不断随两部不同性质的戏剧起伏不定 ,有伤感也有大笑。
两部戏其实有着共同的主题,因此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一:形式上,其以暗恋剧组与桃花源剧组争夺排练场地的形式,成功实现了两部戏剧《暗恋》与《桃花源》的并置穿插,是一部典型的充满“后现代”探索精神的“元戏剧”和现代主义的“实验话剧”。两剧轮番上演的同时,来自戏剧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导致的时空混淆、故事断裂、情节重复、台词错位等,打破了戏剧情节和逻辑上的完整性,从而逐步消解《暗恋》和《桃花源》分立的状态,使两剧主题由互不相干趋向互补同一。我们认为这一过程体现了戏剧创作者强烈的解构意识,在解构两部戏中戏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建立全剧的新主题,从而使《暗恋》与《桃花源》合二为一成为《暗恋桃花源》。分析戏剧创作者在剧中使用的诸多解构手法,揭示两部戏中戏由分立走向同一的过程,从而推知其所表达的共同主题。第二、主题上,两部戏的混淆,穿插,兵置从而弥合了两部戏中戏一古一今、一悲一喜、前者诗意后者世俗,前者现实后者幻想的分立状态。两剧中不同的追寻在成功消解了追寻的客体之后变为相同的追寻,从而使两剧主题趋向互补同一。江滨柳和老陶的追寻、暗恋剧组导演的追寻、两剧组共同的追寻、寻找刘子骥的女郎的追寻,都是建立在对前一追寻的解构之上。层层解构之中这种追寻变得越来越抽象,最终构成全剧永恒追寻永恒失落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