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西恩弗洛伊德油畫筆觸樣式分析|弗洛伊德的畫
油畫筆觸是一種重要的繪畫語言,優秀的畫家在運用筆觸時,總會呈現出與他人不同的風格特征。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9年生)是當今世界寫實繪畫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我們審視弗洛伊德各時期的作品時會發現,無論在他個人風格趨于成熟的作品中,還是早期的帶有平面感和裝飾意味的人像作品中,其油畫筆觸始終保持着強烈的獨特風格,尤其在他大量的寫生油畫人體作品中,筆觸與空間、體積、結構、光影、色彩等繪畫因素取得統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極具審美價值的繪畫語言。下搜腔面,筆者就盧西恩・弗洛伊德的筆觸樣式做出分析。
早期,瑞士美學家海因裏希・沃爾夫林在《藝術風格學》中總結歸納出5對包含着辯證關系的基本概念,其中的一對概念是“線描和塗繪”。他指出,“線描風格是按線條觀察的,而塗繪風格是按塊面觀察的”“這兩種風格是對世界的兩種看法,它們在審美趣味和對世界的興趣是不同的岩渣,然而各自都能産生可視事物的完美圖畫”。①線描圖式的特點以線條爲主進行造型,注意力集中在物象的邊緣線(輪廓線)上,線描圖式的藝術形象呈平面性,沒有強烈的立體感、空間感和光影效果。塗繪圖式的特點以體面、光影、空間的觀念觀察事物,并以明暗色塊爲主粗漏悄造型,着眼點在物象的體積感上。他不僅總結了繪畫的兩種基本形式,還隐含了對筆觸的總體歸納。不同的視覺方式産生不同的圖式,也必然會運用不盡相同的筆觸去營造圖式。
弗洛伊德由其思想得到啓示,在他随後的創作生涯改變着自己的繪畫風格,而大緻的演變可分爲三個階段:40年代爲早期;50年代爲中期;1960年以後爲成熟期。每一時期所呈現給大家的筆觸樣式又有所不同。
1.早期平滑細膩、線描式油畫筆觸樣式
弗洛伊德早期的繪畫,總的來說是理性的、精緻的、矯飾的和緊張的,表明他與北歐畫家丢勒、小荷爾拜因等人的氣質一脈相承,但同時也能明顯看出安格爾對他的影響,而這3位畫家正是線描風格繪畫的代表畫家。弗洛伊德這一階段的油畫筆觸平滑細膩,暈染柔和近乎平塗,是一種冷靜的描繪,形體輪廓清晰明确,細部極端嚴謹,勾線一絲不苟。這個時期他以第一個妻子吉蒂・加曼爲模特畫的一組肖像最爲典型,如其中的油畫《女孩和貓》(1947年)和《拿玫瑰花的女孩》(1947―1948年),這組油畫肖像已顯露出他一定的個人風格:畫中人物精神緊張憂郁又充滿懷疑恐懼的表情。他小心翼翼地運用理性的線條不厭其煩地畫出發絲與睫毛,施以薄薄的色彩,塑造出瓷器般不見筆觸的人物肌膚,對服飾與背景的描繪亦是如此。
2.中期排線狀、短而微妙的油畫筆觸樣式
弗洛伊德中期的繪畫風格已從矯飾轉向優雅,從緊張漸趨平靜的傾向,但仍然是理性的、精緻的。這一時期是其繪畫風格成熟前的探索階段,體現在筆觸運用上顯得小心謹慎。1950年以後,弗洛伊德開始注意體積感和明暗對比,并保留了以往較爲清晰的輪廓線。色彩豐富起來,筆觸較早期明顯了許多,筆觸間銜接過渡自然微妙。由于用色依舊較薄,沒有經過反複修改,絲絲筆痕清晰可見,故而在畫面上留下排線狀的短筆觸,體現了人物的比較自然的生存狀态。他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女孩與白狗》(1951―1952年)、《室囚,在帕丁頓》(1952年)、《弗郎西斯・培根像》(1952年)等,從《男孩頭像》(1954年)中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一點。
弗洛伊德這一時期的作品雖然未能完全擺脫早期風格的影響,但較爲自然深入的表現方法已經預示着他開始走向成熟,特别是1958年至1959年間的作品,可稱爲其繪畫生涯的重要裏程碑。正如羅伯特・休斯所說:“當他果斷地離開安格爾式的平面化和輪廓線時,作品《微笑的女人》(1958―1959年)标志其人物繪畫的一個轉折點。”②在這幅畫中,筆觸不再像早期的平塗或中期筆觸微妙的銜接,而變得更富有層次感與表現力,從此,安格爾式的線條在盧西恩的繪畫中已成爲過去。随着用筆的轉換,用色越來越厚,筆觸、肌理也越來越變化多端,弗洛伊德終于給大家呈現出獨具一格的筆觸樣式。
3.成熟期豐富多變、塗繪式油畫筆觸樣式
1954年,弗洛伊德發現他的素描導緻其油畫用線太多,自1959年末,他的素描作爲獨立的藝術活動停滞下來,且一中止就是7年,這也說明畫家開始探索繪畫風格的轉變。60年代以後,弗洛伊德明确了他以粗硬的豬鬃筆代替了柔軟的貂毛筆,以便能厚塗顔料,由于粗硬的豬鬃筆更富于彈性和力度,運筆過後畫面筆痕清晰可見,更富有表現力,從此畫家開始運用強而有力的筆觸對人物形象進行塑造,筆觸随着結構運轉而留下長長的痕迹,并時刻追随着形體結構的轉折走向、穿插組合。弗洛伊德創作中,這種顯著變化根據藝術創作實踐的不斷成熟和主觀意志的要求而不斷加以強化,運筆幹淨利落,筆觸由薄到厚,畫家的筆觸類型豐富多樣:楔型的、環狀的、“工”字型的、“之”字型的等,各式各樣的長短筆觸在畫布上自由地翻騰、扭轉、堆積、交疊,于縱橫塗抹之間,塑造出結實有力的形體,并形成了粗厚的肌理效果,有極強的繪畫表現力。“到了八九十年代,其用筆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寓力度于樸拙之中,鮮活而充滿生機。”③如作品《畫家與模特》《持畫闆的自畫像》等,這些藝術成熟期強悍筆觸的展現,以及對生命、心理的獨特描述,對極緻視覺沖擊力的創新追求,共同構成了弗洛伊德藝術成熟階段作品的鮮明特征,并且最終造就了弗洛伊德藝術獨具魅力的個性風格。
弗洛伊德把筆觸這一語言在具象繪畫領域的應用發展到無可辯駁的境界,“在表達人體實存感和三維空間實存感的強烈形式的同時,也展現出了這種藝術本體語言昭示客觀實體内在的生命的可能性,而把抽象語言在具像繪畫領域的應用拓展到更寬闊的層面,同時這種語言的自身也獲得強有力的生命力”④。弗洛伊德用最直白手法表現出物象真實可信的一面,毫無矯飾感和匠氣感,同時筆觸與弗洛伊德所要表現的主題内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成爲弗洛伊德繪畫風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注釋:
①海因裏希・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M].潘耀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②傅麗莉,盧西恩・弗洛伊德繪畫特質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及設計版),2000.(2).
③齊俊生.論盧西恩・弗洛伊德的繪畫藝術[J].美術觀察,2006(2):84.
④翁誕憲.觸摸盧西恩・弗洛伊德[J].新美術,2001.(2).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賀秀梅)
一副少女的油
這幅畫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揚·弗美爾的作品。畫作以少女戴着的珍珠耳環作爲視角的焦點,現時畫作存放在荷蘭
海牙毛利斯博物來自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