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的發展
藝術歌曲是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産物,從十九世紀的“歌曲之王”舒伯特開始,藝術歌曲有了重大發展,舒伯特和他的後繼者如舒曼、勃拉姆斯、羅伯特·弗蘭茨使藝術歌曲成爲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最有特點的表現方法之一。它的結構細緻精巧,音樂語言與詩歌語言熔爲一體兩者水乳交融,而詩爲歌做鋪墊、歌爲詩增輝二者合二爲一共同升華。在西方音樂史上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創作及對其後作曲家的深遠影響和啓示,使許多音樂大師都曾爲這種體裁譜寫了許多優秀作品,如舒曼的《詩人之戀》、卡爾·萊韋的《愛德華》等,從而推動了藝術歌曲在表現力上的發展與完善,使歐洲的藝術歌曲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早在12世紀,随着遊吟藝人和法國南部吟唱詩人的崛起,情歌和叙事歌得到了發展,随之在14世紀和15世紀産生了德國戀詩歌手(Minnesinger)和名歌手(Meistersiugen)的歌曲。16世紀、17世紀出現了牧歌,這時期的創作對歌曲寫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意義深遠的影響。德國的藝術歌曲發展是由哈斯勒和阿貝特創始,經過莫紮特、貝多芬,到使歌曲創作極爲繁榮的舒伯特--他比任何作曲家都更多地将感情及戲劇性傾注到藝術歌曲這個形式裏。随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德國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兩大流派。
這些藝術歌曲雖然風格雖不相同,但都是取材于優秀的詩歌,加上精緻的音樂旋律和完美的鋼琴伴奏,形成一首首各具特色的精品。到了19世紀,英國、西班牙、美國、俄國、匈牙利等國的作曲家們也創作了許多的藝術歌曲。藝術歌曲一般都具有明顯的流派特點,這與每個國家不同的語言習慣有着密切的關系。 藝術歌曲在中國的發展,以新中國成立爲例,大緻可分爲兩個時期。
歐洲早期藝術歌曲的作品、概念與創作要求傳人我國,大約是在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 前後,首先得到國人知識、文化界人士的欣賞與喜愛,成爲當時新文化運動組成部分中的一道奪目靓麗的風景線。
當時的一些大學教授、社會學者、文人作家、詩人、音樂家如李叔同、劉半農、趙元任、黎錦輝、易韋齋、李之儀、龍七、郭沫若、田漢、端木蕻良、黃自、肖友梅、黎青主、陳嘯空、張曙、聶耳、冼星海、賀綠汀等成爲積極傳播、推廣以及創作、探索藝術歌曲的先鋒。一首首世紀經典,傳世佳作從他們筆下涓涓流出,醉人肺腑。其中主要作品有《春遊》、《叫我如何不想她》、《早秋》、《問》、《夢》、《我住長江頭》、《玫瑰三願》、《梅娘曲》、《日落西山》、《嘉陵江上》、《夜半歌聲》、《鐵蹄下的歌女》、《長城謠》等。
我國藝術歌曲經李叔同、趙元任、黃自、肖友梅等一批文人笑昌悔、學者、音樂家們的共同努力,于四十年代初達到了一個推廣與創作的鼎盛時期。更可貴的是他們把吸收外來的創作技法與中國的民族風格、民族語言、民族音調、民族欣賞習慣與民族情趣相結合創作出了像《叫我如何不想她》、《花非花》等一系列具有永恒價值的藝術歌曲作品。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藝術歌曲創作空前繁榮。新時期的作曲家鄭秋楓、施光南、尚德義、谷建芬、士心、徐沛東、陸在易、王志信等創作了《我愛你,中國》《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牧笛》《我們是黃河泰山》《我像雪花天上來》《我愛土地》《母親河》等衆多脍炙人口的藝術歌曲。中國的民族衆多,民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當作曲家把這些清唱或用極爲簡單的伴奏形式演唱的原始民歌配以豐富多彩、格調高雅的鋼琴伴奏時,一種具有高品位、完全不同于原始民歌的藝術歌曲出現了。它不僅受到了大從的好評,也得了專家的肯定,在我國的藝術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們流傳到國外,使世人從中了解和全會中國民族的生活與情感,在文化溝通與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它們的民族情和藝術兼容,作品也特别受到廣大中外聽衆的歡迎和喜愛。
因社會的變化及種種原因,從當前的碰正一些作品與音樂會選用的曲目中看出,過去藝術歌曲的概念已被人們擴展突破了,隻要是抒情優美、格調高雅的抒情歌曲,如《草原之夜》、《在那遙遠的地方》,古代歌曲《清平調》、《望江南》、《杏花天影》,歌劇選段《紅梅贊》、《今夜無人人睡》、民歌《我的太陽》、《曲蔓地》、《等你到明天》等,甚至某些通俗歌曲都擴屬爲藝術歌曲。但不論藝術歌曲的内容如何改變,藝術歌曲生命中高品格、高情趣的靈魂是永恒的。
我們相信,藝術歌曲既已在百花齊放的春天盛開,到了秋天更會結出累累碩迅櫻果,香飄四溢。
簡述浪漫主義時期德奧藝術歌曲的發展。
參考答案:
浪漫主義時期,德國藝術歌曲進入發展的全盛時期。寫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的舒伯特,在這個領域集中體現了他的藝術才華,當之無愧地享有“德奧藝術歌曲之王”的美譽。舒伯特藝術歌曲旋律優美,充滿詩意,同時又深深紮根于民歌土壤,詩歌的韻味和意境與音樂水乳交融,具有清新純樸的風味,心理刻畫具有感染力,他的鋼琴伴奏在擴大和聲、豐富色彩、描繪情景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後人編撰的《天鵝之歌》是舒伯特重要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現實性。
舒伯特藝術歌曲最忠實的繼承者是舒曼,他喜愛用聲樂套曲的形式來描繪生活曆程,作品多帶自傳性,如《桃金娘》、《詩人之戀》、《婦女的生活與愛情》等,他選詞嚴格,賦予詩歌以全新面貌,有優雅深情的,也有深刻戲劇性的,其聲樂旋律受器樂創作影響頗深,并帶有朗誦性質,鋼琴伴奏作用大大提高,甚至與聲樂旋律平分秋色,巧妙地發揮了前奏、間奏和尾聲的表現力,爲藝術歌曲的創作提出新途徑。
門德爾松更多地譜寫短小的室内性質歌曲,以明朗抒情的旋律和簡練的形式爲主,極少表達深刻題材,《乘着歌聲的翅膀》是其家喻戶曉的作品。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在音樂語言上繼承了舒伯特,多用分節歌形式寫作,旋律寬廣深沉,鋼琴伴奏的描繪性不強,注重表現内在情感,憂傷、寂寞、憧憬的思緒占據他歌曲的多數,如《荒野的寂寞》、《我的呻吟更低微》等,晚年,更增加痛苦絕望的情緒,歌詞取自《聖經》的聲樂套曲《四首嚴肅的歌》表達了對克拉拉•舒曼去世的悲痛心情,是他藝術歌曲的最高造詣。
瓦格納僅寫作了少量藝術歌曲,爲《馬蒂爾德•維森東克的五篇詩》的譜曲可看作歌劇《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的預備作品,包含了歌劇的精華。沃爾夫的藝術歌曲受到瓦格納極大影響,他将瓦格納的半音手法用于藝術歌曲寫作,并将德國的合唱和對位技巧用于聲樂和鋼琴伴奏中,擅長将詩歌的語言與音樂緊密結合,細緻地表現深刻的心理狀态,他有集中爲某一詩人詩歌譜曲的習慣,作有《海涅詩歌歌曲集》、《歌德詩歌歌曲集》和《莫裏克詩歌歌曲集》等,又将南歐地區的詩歌集翻譯後譜寫成歌曲,如《西班牙歌曲集》和《意大利歌曲集》。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寫作的德語藝術歌曲多達80首以上,《洛蕾萊》是其脍炙人口的作品。馬勒的藝術歌曲努力将純粹的民謠和豐富的管弦樂音響融合起來,用管弦樂隊伴奏的戲劇化藝術歌曲是其獨創,《少年魔角》、《流浪少年之歌》和《亡兒之歌》是其帶有自傳性質的聲樂套曲,采用中國唐代詩人李白、孟浩然、王維詩歌爲歌詞的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表達了作曲家對生之渴望和死:之恐懼的矛盾心态。馬勒的同時代作曲家理查•斯特勞斯的藝術歌曲亦帶有“世紀末”的特點,《黃昏之夢》、《小夜曲》等都具有舞台效果,他的歌曲有鋼琴伴奏的,也有管弦樂隊伴奏的,旋律短小,和聲新穎,去世前寫作的《最後的四首歌》(1949)充滿無限詩意,是人将離去前的安甯祥和。其他按照德國傳統譜寫藝術歌曲的浪漫主義作曲家還有格裏格、柴科夫斯基、西貝柳斯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