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案 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造型·与表现领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领域: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3、欣赏·评述领域: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领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常用绘画基础知识和工艺设计制作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 2、教学难点:辅助学生在已有知识上建立链接并拓展,达到理解与积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二课恐龙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消失的原因,增加对恐龙的认识。 2、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初步学习如何捏制各类造型。 3、通过故事形式,引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恐龙的学习欲望。 4、能够以想象和仿制结合的方式完成一恐龙造型。 教学重点:独立完成一只恐龙造型。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不同体型恐龙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教具准备: 师:范作· 生:橡皮泥、各类小型的恐龙玩具。?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1、你参观才恐龙展览吗?你知道各种恐龙的名称吗?庞然大物 2、恐龙几百万年前就神秘地消失了,给人类留下了无穷的奥秘。 3、揭题板书 师:“今天我们来和恐龙玩一玩,做一做。”恐龙世界三、讲授新课 1、出示范作。这是什么?(恐龙:长颈龙、三角龙、剑齿龙?)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恐龙生活什么时代?都有哪些种类?它们是长什么模样的?你最喜欢哪头恐龙?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说说看。大家畅所欲言。 3、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各类恐龙形象具体。和学生一起聊聊恐龙是如何生活的。身上的各种不同体形各有什么作用。长劲龙的长脖子;三角龙头上的角;剑齿龙背上的刺;冀龙的翅膀及翅膀上的爪子?? 4、任选一只恐龙,一起说说身上各部位如何来捏制。头部、身躯、颈部、尾部 四、布置作业:按自己喜好与兴趣制一头龙。 五、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业展示:集中展示,以讲台为展台,把所有学生完成的作品放置其中,进行学生互评,大家互相欣赏,表扬优秀作品。 七、课堂小结 八、课后延伸:课后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了解恐龙为什么会消失。 板书设计:恐龙世界 恐龙、长颈龙、三角龙、剑齿龙 美术教案 篇2 一、导入 师:请你猜猜我是谁?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那么你看到了什么? (各种颜色的点) 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是人物画) 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修拉 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修拉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法国点彩派画家,,他把各种颜色挤在调色板上,颜色不调和直接用小号笔蘸取颜料在画布上作画,整个画面有五颜六色的颜色组成,达到他理想中的“和谐、明亮、多彩”的艺术效果。 2、《纳蒂布港》西涅克 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 3、《牧羊女》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与新印象派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对比,分析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深刻了解点彩派的含义。 学生回答: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4、欣赏生活中的点: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 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点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比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 5、欣赏图片,看看色点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欣赏图片,了解点的排列方法与效果。 (1).《山水》 黄宾虹 中国当代国画大师 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变化万千,还概括的表现了各种物象。 (2).《黑屋顶》吴冠中 中国当代艺术大师 把房屋屋顶、窗户概括成不同形状的点,组成一幅形式感很强的画面。 (3).《蜡染》 苗族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 (4).《构成》 维克托?瓦萨里 法国 由圆圈圆点组成具有惊人视错觉的瞬间效果。 (5).《星月夜》 梵?高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的感觉,增强流动效果。 (6).《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 法国 米罗 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 总结:不规则的点无序排列,随意性强,能产生轻松、变化的视觉效果 规则有序的点排列,能构成整齐划一、形象清晰的图形。 用规则和不规则的方式相结合做点的排列,可使画面丰富活泼。 6、讨论思考:怎样用点的排列做出几何图形、静物或风景画? 技法点击:1. 设计几何图形 2.从某一小块作点的渐变排列 3. 用几种颜色逐格完成。 三、欣赏我们的点彩画: 四、学生创作练习 作业要求: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用绘画的形式,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抽象画或具象画)。 作业星级达标要求: ★我能点出简单的图形。 ★★我的作品色彩丰富、有变化。 ★★★我的作品点出了疏密(大小、方向)。 ★★★★我最棒!我的造型独特、色彩丰富还点出了规律。瞧!还能感受到光感呢! 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展示与评价 1、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张贴到展示板上。 2、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 3、各小组优秀作品大比拼。优秀作品的作者说说自己的创意与绘制过程中的感受。 4、评出最佳作品 六、拓展 大家可以尝试着采用多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美术课堂评语: 你是位懂事而有个性的女孩,上课很认真,画画也很细心,动作很快,希望今后能更大胆的表现作品。 你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对老师有礼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作业认真完成,而且,还很不错哦,继续加油吧,老师相信你会成功! 你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聪明、好学,对什么都满怀好奇,看了你的画,让老师看到了你的丰富的想象力,继续努力哦,加油!愿你能有更大的收获!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2)认识美术欣赏的意义、作用及其学习方法。 2、情感目标: 激发、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课型: 概述课、新授课。 教法: 讲解法、引导式教学等。 学法: “听、看、想、讲”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自我介绍。(让我们一起将高中美术进行到底) 2、高中美术课的特点: 小学、初中美术课注重操作,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高中美术课的重点是艺术鉴赏课,提高鉴赏能力。 3、课程安排: 高一:中国美术欣赏 高二:外国美术欣赏 二、展开教学: “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到美术,你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旨在了解学生对美术的了解程度。)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出美术的分类: 按制作方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 按作用功能: 纯美术:绘画、雕塑 实用美术:建筑、工艺 美术自身的特点: (1)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 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空间、构图等。 (2)艺术形象的创造借助物质材料的运用。 ①齐白石的虾——生宣纸水墨容易渗透,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 ②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洁白无暇的大理石。 ③物质材料——建筑、工艺品、现代工业产品。 (3)由于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同,中西方美术存在着不同: 中国的传统美术,从强调形神兼备,逐渐发展到以抒发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意为主,主要运用以线造型的手法,在绘画中表现色彩和时间、空间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传统美术,崇尚写实,主要运用以明暗造型的手法,具有欣赏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定义“美术”: 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等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美术的主要功能: (1)教育功能 (2)认识功能 (3)审美功能 (4)娱乐功能 纠正(大众)审美的误区: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 树立良好的审美习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德·歌德) 美术欣赏能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它不是单一学科的,它需要其它学科知识相辅助: 水彩的由来(地理) 黄金分割点的运用(数学)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文学)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创作背景(历史) 印象派绘画光学、色彩学知识的运用(物理) 解剖学(医学) 透视学(几何) 宗教(宗教学) …… 美术欣赏的作用: 提高人的艺术素养 陶冶人的思想情操 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 三、小结: 人类历史是漫长的,美术星空是丰富而绮丽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到美术殿堂中,穿越时空隧道,去欣赏、领略、感受人类历史上优秀的美术作品。 美术每发展一步,都是人们不断创造所取得的,有了创新,才有美术的前进,人类的发展。 四、课堂讨论、作业布置: “如果我来上高中美术课……” 五、教学后记: 1.引导学生认识到鉴赏除了需要“经验”之外,还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门道”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达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确信“知识”的价值。只有在这一课学习中为学生树立了这一价值观,以后的学习鉴赏活动,才能学得有意思、有效率,才能掌握鉴赏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九年义务教育中美术学习的经历与经验,“温故而知新”。要善于启发学生回顾初中的学习内容、熟悉的作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习惯,帮助学生获得鉴赏活动的乐趣和成功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鉴赏活动的认识。从而了解与确立鉴赏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如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则更好。 美术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彩泥在学生一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但作为一个专题来制作这才是第一次。用彩泥来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强调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扬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否图突破常规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想象与创造。 2、能否在制作上创新。 教学准备: 教生共同准备垫板、尺、铅笔、剪刀、牙签、泡沫盘子、彩泥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9月15日 活动一: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用彩泥做过哪些东西,你都会运用那些制作技法? 活动二: 欣赏天津“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从作品中得到的审美感受。 欣赏本校美术小组的同学用彩泥制作的装饰挂盘“瓢虫”、“风景”等,说说他们运用了哪些学过的制作技法,以及他们是如何进行夸张变形的。 将作品发到各组,请学生近距离的欣赏,并互相谈一下自己的欣赏感受。 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最欣赏哪幅作品,为什么? (提示:可以从夸张、变形、色彩的搭配、造型组合等方面引导学生想象;还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下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制作的方法。) 活动三: 以书上的范作“小狮子”为例,与真实的狮子的照片相比较,看看作者对它进行了哪些夸张、变形。尤其是狮子的鬃毛和五官的制作技法。 教师以小猫为例,通过夸张变形现场演示猫头的制作。 活动四: 引导学生独立制作一两件富有情趣的作品。教师向学生展示其它欣赏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突破常规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想象与创作。 活动五: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且可以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 收拾与整理。 布置下节课带泡沫盘子。 第二节 施教时间:9月16日-9月19日 活动一: 欣赏工艺小组的同学制作的彩泥浮雕挂盘,启发学生思考要在挂盘上做彩泥浮雕,可以做什么形象的。 说一说自己想做什么,怎样对创作对象进行形象的加工。 针对范作《瓢虫》,说说哪里做的最高,最有立体感,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平,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明白:在盘子上做橡皮泥塑要有层次感) 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路谈一谈准备怎样表现作品的层次感。 活动二: 同学们在自己带来的纸盘上用橡皮泥制作动物形象的泥浮雕,背静可以用水彩笔添画,也可以一个小组的同学制作一个系列或一个故事,如:《十二生肖》、《小蝌蚪找妈妈》。充分体现合作学习。 活动三: 做好后在纸盘上扎眼,穿上绳子系成挂环,按照表现对象的类别挂到美术教室的展示台上。 教师带领全班同学象参观美术馆一样对每件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时不要只谈技法的运用和形象表现得是否真实,对有创造性、大胆夸张变形的作品要给予充分肯定。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回去后试着利用其他材料(陶土、纸浆等)制作各种形象。 札记: 彩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朋友,所以用彩泥来造型他们感到得心应手,但这也造成了他们因急于动手制作而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或者是不按要求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所以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强调纪律,请学生专心的听讲。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习观察物体和借形象的方法,在一个或一组几何形上进行 创意添画,使之变成简单的物体,并表现其主要特征。 2. 在创意活动中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感受,争强对图形创造的兴趣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想象方法,体验图形联想和添加的快乐。 教学难点: 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联想,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组合、添画。 教学器材:几何形体教具、挂图、课件等。 教学方法: 情景表演法、启发联想、游戏法。 学法指导: 操作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图形宝宝变魔术: 教师快速把图形分解、组合,让学生说一说变成了哪些物体。 二、 猜画谜: 师:瞧,圆形变成了什么?圆形除了变成– –,还可以变成什么?(学生说一说) 师对圆形进行添画,让学生猜一猜可以变成什么?(师演示添加画法) 三、 学生自己尝试为图形进行想象添画,引导学生大胆添画: 1、 师:圆形可以变出这么多东西,那么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呢?你们想不想当魔术师,也帮图形变魔术? 2、 师:在帮助图形变魔术时,听到教师说“图形不变了”就停止画画,把笔放好。 3、 指名学生到前面进行添画,师指导。 四、 找一找: 欣赏儿童画作品,找一找图画中图形宝宝的身影,说一说图形怎样变的。 五、 画一画: 学生进行“我们一起变变”的绘画游戏,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画出和大家不一样的画。 六、 作品展评: 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美术教案 篇6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吹泡泡,并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 2、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1、每人配有1份分别用红、黄、蓝水彩颜料着色的洗洁净、一根吸管。 2、范画:泡泡画一张。 3、录音磁带一盒(录有“吹泡泡”的音乐)活动过程1、玩吹泡泡游戏,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小朋友看,老师在干什么?”(吹泡泡)“我用的是什么颜色的水在吹泡泡?”(红颜色)“你们看这里还有什么颜色?”(黄颜色、蓝颜色)老师分别用黄色、蓝色吹泡泡。“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的游戏,好吗?”(好)(放录音)幼儿玩吹泡泡游戏,老师提醒幼儿用各种颜色来吹一吹,并注意引导个别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来吹泡泡。 2、欣赏范画,引起幼儿作画兴趣。 “小朋友看,老师还能把吹的泡泡放到纸上变成了一幅好看的泡泡画呢。你们想把吹的泡泡变成泡泡画吗?” 3、提出要求,幼儿作画。(放录音)(1)要求幼儿要用三种颜色作画。 (2)鼓励幼儿把空白纸画满。 (3)提醒幼儿注意卫生,不要把染色的泡泡吸入嘴中。 4、讲评: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画的泡泡画像什么。 5、活动延伸: (1)带领幼儿到室外太阳下玩吹泡泡游戏。 (2)音乐游戏《吹泡泡》。 美术教案 篇7 目标: 认识纸的正反面,学习均匀地抹浆糊,感受色彩与形状的美,体验粘贴活动的乐趣,加深对秋天成熟的果实的认识。 准备: 1、带幼儿外出观察果实累累的苹果树、柿子树。 2、提前几天在室内张贴《丰收的果园》图片,活动前在墙上粘贴或画好几棵无果实的果树,配套幼儿用书《美工》小班下册。 3、几张话有树冠轮廓的大图画纸,剪好的苹果、梨、柿子纸样若干。 过程: 1、谈论秋天的水果教师出示苹果、梨、柿子,请小朋友说出它们的名称、颜色、长在什麽地方?它们什麽时候成熟?教师再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丰收的果园》,让幼儿知道秋天是苹果、梨、柿子成熟的季节。教师再引导幼儿观察墙上贴的果树没有果实,并以果树妈妈伤心的口气请小朋友帮助它贴上许多的水果宝宝。 2、粘贴水果教师分别介绍剪好的苹果、梨、柿子,请幼儿给三棵伤心的果树妈妈贴宝宝。 (1)独立尝试教师鼓励幼儿独立上前给大树贴水果。教师观察并发现操作正确的幼儿,请大家观察他的方法,教师给予讲解:xx在苹果没有颜色的一面均匀地抹上了浆糊,然后,轻轻地贴在树枝上,压一压,苹果贴好了。 (2)分组粘贴幼儿分成两组,一组为墙上的果树妈妈贴水果宝宝,另一组给幼儿用书第16页的果树粘贴水果。小组活动时,鼓励幼儿积极合作,几个人一起贴一棵树,确定好各自粘贴水果的位置。 3、观察丰收的果树教师和幼儿一起站在贴好的果树前,看看哪棵果树的果子多,猜猜果树妈妈的心情会怎样?让孩子进一步体验粘贴活动的快乐和帮助他人后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