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先鋒派電影美學特征

法國印象派主張電影根據人們最初印象去反映真實的生活,反對形式主義,注重從民族文學吸取養料,對三十年代法國電影派産生深遠影響。但是印象派忽視思想概括和典型化的重要作用,把理性分析與感性印象對立起來。德呂克是電影理論家,又是有成就的劇作家和導演,他的電影理論成爲印象派的美學基礎。他提出“上鏡論”強調生活中有一類事物較适于用電影來表現,并非形式主義。他很重視演員表演,提出“面具論”,要求演員刻畫出人物的獨特性格和内心活動。德呂克的影片還具有 ‘平民主義”風格,反映的正是“平民社會”。他的這種風格還表現在非常注意電影的普及工作。

印象派重要人物除了德呂克,還有杜拉克和甘斯。前者在德呂克死後轉向先鋒派。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流派手隐特點是以主觀唯心主義爲哲學基礎,把藝術看作“自我表現”的工具,用藝術抒發個人情感或表現自己的觀點。非常重視探求“表現”形式和手法,挖掘電影特性,在攝影、照明、布景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畢滲廳

德國電影表現主義的特點

在藝術表現方面,重視寫意,強調藝術假定性,這一派受繪畫影響很深,其中一些電影藝術家如朗格等,都在繪畫方面有較深造詣。表現主義藝術家多有濃重的悲觀主義色彩和宿命論觀點,表現人生的喊察不行與殘酷。

先鋒派基本屬于詩電影,愛普斯坦說:"電影是最有力,詩的手段”。從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基礎出發,把電影詩作爲抒發主觀的随意幻想的手,與現實主義詩學一切原則對立起來。反對塑造統一的人物,熱衷表現物,表現内心的變态活動,表現那些作爲内心活動“物化”的奇異怪誕的景色和人物。

杜拉克的《貝殼與僧侶》,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都是先鋒派的超現實主義的影片。

10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