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超现实主义画派?
超现实主义画派
解释: 1924年产生于法国哗岩。由法国作家Andre Breton (布列顿)发起。在巴黎先后发表两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画派。认为“下意识的领域”,如梦境、幻觉、本能等是创作的源泉,主张从潜意识的思想实际中求得“超现实”。作品主要描写潜意识领域的矛盾现象,把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真实与幻觉统一起来,具有恐怖、离奇、怪诞的特点。代表人物有米罗·恩斯特等。
详细资料:
在布列顿(Andre Breton 1896-1966)和沙拉(Tzara)在达达主义问题上发生冲突之前,布列顿就同诗人菲利普·索波尔特共同开始通过自动写作法探索心理经验中的想象层次了。《磁带性的原野》是他们在1920年发表的第一件作品。作品中因对理智的抑制而产生的隐喻奔涌而出,其中也有些令人过目难忘的视觉隐喻。不久,艺术家和作家都对厅并揭示这种“真实的思想过程”(布列顿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下的定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篇宣言发表于1924年下半年,但布列顿1928年在一篇重要论文《超现实主义与绘画》中才肯定了超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性。然而在这篇宣言的注释中,他号召人们注意当时那些可能与文学超现实主义有联系的艺术家,其中有几扮芦迹位“野兽派”或“立体派”的画家:马蒂斯、德朗、勃拉克和毕加索。他们的作品不太符合布列顿为超现实主义下的定义:纯粹的心理自动法。不过,他们中间还有一位意大利画家,名叫乔治·德·基里科,他是短命的“形而上画派”的创始人主将。这个名称是他和未来派画家卡洛·卡拉为他们1917年在费拉拉城创作的作品而起的。基里科1911年至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画很受阿波利奈尔的崇拜。阿波利奈尔1918年写的剧本《蒂里西亚的乳房》就是以“超现实主义戏剧”为副标题的。对于首次使用这一术语,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追求语言和心理学的大师和诗人来说,他如此看重基里科的才华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基里科的早期作品也象阿波利奈尔支持的立体派画家的作品一样,打破了绘画的视觉逻辑常规,获得了更加出人意料的效果。
基里科笔下的世界乍一看来具有一种秩序井然的假象:线条利落,色彩鲜明,光线柔和,形式上非常醒日。然而,人们发现这个世界里的空间,也许还有时间,已经脱离了它们一向遵守的整齐界线。在《一位皇帝的邪恶的创造力》(1914-1915)中,建筑物内景、桌面和各种物体的几个透视点的非逻辑性并列会引起心理上和视觉上的不舒适。异化感、失落感,与其他人类隔绝的孤独感,对自己处境的不踏实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我特质的怀疑感十分强烈。人们怎样才能知道他身处何地或置于前景的是什么物体呢?即使我们知道它们是什么,我们也仍然不得而知它由何人为何因带来此地的。标题是另外一个令人困惑的因素。它什么也没有说明,但却引起了没有满足的期待感。其它的标题,如《秋日午后之谜》或《离别苦》传达了由空间暗示的联想。布列顿之所以对此十分欣赏是由于这些空间的比例和透视同我们的梦境很相象。在此之前,绘画史上还从示有人在全能的梦中和毫不相干的思想过程中按照布列顿的定义把世界建筑在“一个至今被忽视的某种联想形式的超现实”之上。对布列顿来说,绘画中真正的超现实主义的因素,可以通过将互不关联的事物并列在一起而产生。正如超现实主义者康特·德·劳特曼在《马尔多拉之歌》(1888)中使用的暗喻那样:“……美丽如缝纫机和雨伞在解剖台上偶然相逢。”实际生活中的这类偶然相逢我们称之为“巧合”,布列顿为这种情形下的定义是“客观机遇”(Objective hazard)。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意义和表现手法
1. 超现实主义绘画“反常合道”的特点
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们开始探索自己非理性的一面,以找到新的创作自由。虽然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情景奇异怪诞,与现实格格不入,体现了“反常”的特征,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感,给人以灵验、虚无的感觉。这是一个被抑制的日常世界,这些作品隐喻着人和宇宙破裂却又相互联系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反常合道”的艺术魅力。
超现实主义绘画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最能体现绘画本质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技巧。这种创作方法是对以往以理性、现实为特征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反动,目的在于对真实的深层次探索和表现。超现实主义绘画多半依靠具象表现形式与抽象画面情景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意境与具象实体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了追寻艺术家个体感受的信息。这与中国古人强调“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境界吻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效果就在于抽象与具象的适当调配,在这两者之间取得恰到妙处的平衡。在“虚”与“实”的处理中,“虚”的部分更是艺术家想象力飞翔驰骋之处,即是绘画的超现实性。
2. 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画家及作品
西班牙画家达利(1904—1989),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他利用反向思维,自由拼合想象的画面,通过对以往经验的倒置和回放,构建出一个意象新奇、陌生化的超现实主义场景。其代表作《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典型地体现了他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物体,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那种对时间疯狂流逝的独特表现手法,暗示了个人情感在物质世界挤压之下迸发出的无法回避的力量。《记忆的永恒》是20世纪具有典型意义的视觉形象之一。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的。他尽可能精确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以及自己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
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是超现实主义风潮的另一代表者。马格利特认为要打破理性秩序的视觉习惯,还要借用理 性手段,以原来熟悉的事物质询这个熟悉的系统,使画中物体具有相当的肖似性。因此马格利特喜欢选用冷调的色彩、稀薄的平涂、界线明确的绘画方式。马格利特的作品中有一种黑色幽默,就像达利及恩斯特,但是马格利特在处理手法上,似乎营造出平静的气氛,不像前两者具有恶梦般光怪陆离的形象。他喜欢将平凡的事物,赋予新的面貌,使人在静默中屏息以对,有时会在超官能情境中,突如其来地产生一种飘浮的诗意,让人的情绪飞跃自如,心灵获得解放。他的代表作品《天降》描绘了一些神情古怪、头戴圆顶高帽的人物从天而降,如同弥天的雪花飘扬在城市上空。画面的形象异常清晰,看似高度写实,体现了超现实主义画家对于“反常”视觉形象的酷爱。许多物品看似正常,实际上却处在矛盾状态。《天降》具有一种怪诞的合理性。
———–补充作品———-
百度知道没法发图!你可以浏览
也可以直接访问
找作品!
找作品!
由互众动力提供!
名词解释: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派、抽象派美术、波普
野兽派:《裸妇》、《奢侈、静寂、逸乐》(马蒂斯),《夏都的住宅》(弗拉芒克)
德国表现来自主义:《呐喊》(蒙克)360问答、《老国王》(卢奥)、《构图2快阻与号》《即兴曲》(康定斯基)
立体主义:《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毕加索)、《手持吉他的女人》(勃拉克)、《三个女子》(莱热)
未来主义:《城市的兴起》(波丘尼),《无政府僧侣的葬礼》、《自由的绘画语言》(卡腊)、《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巴拉)
达达主义:《泉》)、《新娘的衣服被单身汉们剥得精光》、《带胡须如先建首家常死乙的蒙娜丽莎》(杜桑),《自然史》(马克斯·恩斯特),《山、桌、锚、肚脐》(汉斯·阿尔普)
超现实主义:《永恒的记忆》(达利)、(看报纸的男人〉(马格里特)、《哈里昆的狂欢》(米罗)
抽象主义:《线与色彩的构成》(蒙德里急雷找置附银京论罪安),《黑色正方形》、《白色上的白色》(马列钢而下研十由坏维奇)
波普艺术:《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别致,如此有魅力》(汉弥尔顿),《床》(劳生伯格)
新达达主义:波普艺术又称新达达主义。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