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文學起源于哪個國家?

  1. 社會和曆史因素在社會和曆史發展的角度看,浪漫主義思潮是法國大革命直接催生的産物。法國大革命不僅産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也給整個歐洲文化帶來了新的思潮。新興的城市工商業資産階級标榜“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對舊的封建文化秩序産生了毀滅性的沖擊。在法國,執政府時期出現了自由主義思潮,主張保證個人自由和獨立性,這成爲浪漫主義文學的核心思想。浪漫主義作家往往從個性受到壓抑,個人才能得不到發展,個人願望和抱負得不到實現等角度,表現人物在這種矛盾狀态中的感情、行動和悲劇。浪漫主義文學熱衷于描寫個人失望與憂郁的“世紀病”,并頌揚以個人與社會的徒勞的對立爲表現形式的反抗。此外,大革命摧毀了舊的社會秩序,勢必導緻不同階層的人們心态的變化。城市中的資産者追逐自由競争,幻想在這種“平等”的社會氛圍中達到權力和财富的頂峰。另一方面,大革命使貴族階層逐漸落魄,于是悲觀頹唐、人生虛幻的情緒滋生,對神秘彼岸的向往也成爲流行的思想。這種種社會圖景和人生境遇都對浪漫主義文學的盛行提供的土壤。法國大革命對歐洲其他國家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德國的圖賓根,爲了睜禦慶祝攻陷巴士底獄,歌德等作家在城郊種下自由樹,德國的文化刊物也紛紛追随法國革命思想,開始對自由、平等、人權等政治理念的讨論。英國湖畔派詩人無一例外受到大革命的影響,華茲華斯認爲法國大革命是“按照自然的一般進行産生的,隻不過它的好處推遲到來”,騷塞則公然自稱自己是共和派。過去的批評家曾依照作家們對革命的态度而強分“消極浪漫主義”和“積極浪漫主義”兩派,這是一種偏頗的做法,已經很少提及。

  2. 哲學和文化因素德國古典哲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兩大理論來源。康德的形而上學區分了本體和現象,認爲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人是自然法則的制訂者,由此制定了世界的理想性質和神秘性質。其追随者費希特認爲現實隻是人的一種創造,強調天才、靈感的主觀能動性,把人的心靈提高到客觀世界創造者的地位。謝林認爲世界中搬演着悲劇,整體中存在不和諧,人們必須從自然出發,超越這種不和諧,尋求自我。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提出社會的真理在于其曆史中,而人的精神是曆史。人是自在的和自爲的,隻有在這個意義上,人才是絕對的、自由的、無限的。具有顯著的唯心色彩的德國古典哲學爲浪漫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法國和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從另一個角度爲浪漫主義提供了視角。法國的聖西門和傅立葉揭露資本主義的貧困現象、民主自由的虛僞、婚姻制度的腐朽和殖民掠奪的殘酷,并提出建立未來理想國度的前景。在理想國度裏,全體社會成員各盡所能,沒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分。英國的歐文則更具改良意識,寄希望于仁慈的統治者身上,強調階級調和、階級互愛,以此化解尖銳的社會矛盾。在很多浪漫主義作家身上都能看到顯著的烏托邦意識,就是受空想社會主義影響的結果。

  3. 文學與藝術因素盡管浪漫主義文學直到19世紀才蔚爲大觀,但實際上“浪漫主義”作爲一種創作傾向古已有之。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就曾聲稱:“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遊早洞能發生的事,即按照可然率與必然率可能發生的事。”這就是對古代文學中浪漫主義手法的概括。《荷馬史詩》和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都大量運神枯用浪漫主義手法。至于中世紀的騎士傳奇,則與浪漫主義有直接淵源。18世紀英國的傷感文學實際就是浪漫主義的雛形,法國啓蒙文學家盧梭主張回歸自然也是浪漫主義在近代的濫觞。橫向上看,浪漫主義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文學思潮,而是涵蓋了藝術的其他門類。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和籍裏柯就曾創作過許多驚心動魄的浪漫主義繪畫,表達自己對風雲變幻的社會環境的理解;肖邦、李斯特等音樂家風格幽婉深邃,比才的歌劇熱情奔放,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典範。文學和藝術各門類之間彼此影響,共同構成了聲勢浩大的19世紀浪漫主義文藝風潮。

    浪漫主義最早發端于哪個國家時期

27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