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特色、风格与发展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一种基本创作方式,最初出现在文学领域。从整体而言,音乐的浪漫主义时代是基于音乐风格而兴起的一个并不严格的时代划分,特指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可将1940年代视为一个参考下限)的一段时间。
浪漫主义音乐有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个性、情感、自由、渴望、爱。人之所以独特是因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而人们对于能握漏局够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具有一种天生的需求。这些个人情感的表达最终指向的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渴望——对于浪漫主义而言,其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渴望就是爱。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题主要有怀旧和幻想两大类——他们极其热爱历史;而幻想是自由通往渴望的必然途径。这些幻想包括有英雄(理想的人)、童趣(自如纯朴)、蛮荒(无约束而孤独)、田园(和平安宁的归宿)等。
提到浪漫主义,不能不回顾古典主义的风格特色。浪漫主义紧接着古典主义而至,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风格差异。古典主义崇尚的是结构感、平衡性和稳定(或者说永恒),以达到人对于整个过去,特别是基督教以前的希腊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怀念。其主题是对古典文化与精神的崇敬、信仰和理解。因为文艺复兴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文艺理想在希腊时代。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段让新古典主义虽然核心不再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再现,但依旧是立足于严峻的题材进行创作。而浪漫主义崇尚的则是个人的、自由的、未来的,希望解构和不平衡。它更是个人的——你怎么想,怎么做,如何决定你的感受。它更强调个人的精神价值和对于外部世界的独立批判和思考。这一表述非常抽象,我们可以通过两位画家——雅克·达维特和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代表作来直观体现两种创作理念的差异。
雅克·路易·达维特 (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搜皮期著名画家、新古典主义奠基人
贺拉斯,是罗马时代的一个家族。在古罗马共和制时期,罗马人与比邻的古利茨亚人发生战争。除了战争带来的损伤,更令人两难的是——双方历来有着通婚关系。为了避免大规模的厮杀,双方统领达成协议,各选三名勇士出来进行格斗,以其胜负来决定罗马城和阿尔贝城的最高统治权。贺拉斯兄弟被选出来与敌人进行格斗。画面描述的是老贺拉斯将武器分发给三兄弟,三兄弟伸出右手向宝剑宣誓的场景。画面构图严谨,背后的建筑渲染着古罗马式的庄严,三兄弟和老贺拉斯占据了画面的主体空间,而右下方勇士的母亲和姐妹则心如刀绞、泣不成声。这则故事和这幅画的主题思想是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马拉是法国法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主席。因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浴室也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973年7月13日被反对雅各宾党的保皇党分子刺杀。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民众的愤怒,也震惊了达维特。他用极其写实的风格刻画马拉死亡的真相,画面氤氲着浓厚的悲剧性氛围。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画家
相较雅克·达维特的作品,弗里德里希的画作更显得个人化、无约束,找不到深刻的历史和文明的痕迹。观者的第一观感不是去仰慕,而很容易将自身代入画中人物——他在想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其画作的指向更多是当下而非历史,而是人物此情此景所见所思所想。相较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没有太多典故、时政根源。浪漫主义更接近个人的内心,也可以从其绘画构图和形象勾勒角度来理解。相较古典主义构图严谨、形象丰富凝实的风格,弗里德里希更倾向于不那么真实的画面和孤独的形象,在风景方面少用华丽庄严的建筑和家具。仿佛在孤独和旷野之中,才能思考身边的一切——包括此刻和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更接近我们大脑的辨识模式。大脑记住的并非严谨细致的如同照片的画面,而是模糊的色彩和轮廓,因而其更接近人的灵魂。
但需要注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非截然不同,只是反映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化方面的观察角度和思考面的不同。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更迭。
音乐是纯声音的艺术,人类对自然声音的遴选。只可体会和感悟,难以言说道白。所以音乐与情感,尤其是内心生活高度联系的。
浪漫主义所标榜的正好是个人的*,并且在这样的一种氛围里头所进行的独立思考和构建,并形成一个广大的充满幻想的视界——在浪漫主义者看来,音乐恰恰是这样一种艺术理想的巅峰。黑格尔曾在其著作《美学》中提到:音乐是高度形而上的,是只属于精神层面的,是无私而无限的。音乐和人心的这种无限接近,使得音乐成为整个浪漫主义时期趋之若鹜的艺术理想。这一时期音乐发展极其快,也正是借此音乐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 实际上浪漫主义标榜的还有“精英式的”,浪漫主义时期真正占据主流的并非我们熟知的那些伟大作曲家的作品,而是流传大街小巷的轻音乐,而轻音乐在彼时也被许多主流作曲家所批判。所以官方的浪漫主义标榜的并非大众的。
西方历史中的浪漫主义时期,被称为歌曲之王的是?
歌曲之王——舒伯特
1827年3月底,当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去世时,维也纳有两万多人为他送葬,其中有个年轻人手持火把、泪流满面地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他就是奥地利伟大作曲家弗兰兹·舒伯特。
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小镇上(现属维也纳市区的一部分),有兄弟姐妹8人,仅靠父亲的收入过活,家境十分贫寒。舒伯特的父亲是个小学教师,精通小提琴,并且教会了几个孩子。舒伯特在8个孩子中悟性最高,其演技很快就超过了父亲。在舒伯特11岁时,父亲听说维也纳宫庭歌手学校(当今世界著名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前身)招生,且食宿免费,就送他去碰碰运气。舒伯特优美的嗓音和丰富的乐感一下子就征服了考官,被优先录取。学习期间,舒伯特还参加了学生乐队,担任第二小提琴手,有时还担任指挥。在学校里,舒伯特有机会熟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许多音乐大师的作品,大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13岁开始作曲,15岁就创作了一首三重奏、两首弦乐五重奏和100多首歌曲,还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
舒伯特16岁那年,由于变声,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学校回到父亲所在的学校担任教师。他一边承担繁重的教学,一边抓紧时间进行音乐创作这期间,他创作了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交响曲,还创作了《纺车旁的葛莱卿》、《魔王》、《野玫瑰》、《死神与少女》等许多脍灸人口的歌曲。1818年,21岁的舒伯特为了能专心进行音乐创作,毅然辞去了教师工作。但这一举动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他不仅拒绝向舒伯特提供任何资助,而且断绝了父子关系。没有生活来源的舒伯特只好当家庭音乐教师勉强糊口,因收入微薄,有时连房租都付不起。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封建势力复辟的最黑暗的年代,但生活的穷困,政治的黑暗均没有动摇舒伯特的意志,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创作,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音乐事业。无论何时何地,音符总在他的脑海中跳动。据说舒伯特的名曲《鳟鱼》就是他半夜醒来时突然构思而成的,当时他立即起身将构思好的曲子记下来,因天黑不小心将墨水碰洒在谱纸上,所以这首歌曲的原稿至今还有一大块墨水泼洒的痕迹。
舒伯特总是不停顿地忘我工作,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有1500部,触及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是世界上少有的高产作曲家。但他的音乐才能在其生前一直未得到承认。他一生写了10部交响曲,在世时却没有一部公演;他创作了18部歌剧,在世时也没有一部排练演出;他一共写了600多首歌曲,其中许多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每首歌曲的售价极低。勤奋的创作始终没能改变舒伯特穷愁潦倒的命运,最后连他钟爱的女友也抛弃了他,嫁给了有钱的商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孤独凄楚。怀着这样的心绪,舒伯特在1827年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重要作品之一——组歌《冬之旅》。该作品以冬天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饱经世态炎凉的孤独的流浪者形象。这部作品是舒伯特对当时奥地利黑暗现实的有力控诉,也是自己的苦闷及绝望心态的真实反映。
由于长期受到贫困和心情忧郁的折磨,舒伯特的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他所崇拜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之死,更使他的健康状况雪上加霜。贝多芬比舒伯特长27岁,当舒伯特在学校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贝多芬已闻名欧洲。舒伯特对贝多芬十分景仰,但由于腼腆的性格始终没有勇气去造访。他曾经鼓起勇气去过一次,又恰逢贝多芬不在家,舒伯特留下自己的作品就回去了。贝多芬回来后读了舒伯特的作品,十分激动地对他人说:“这里闪烁着神圣的光辉!”当舒伯特再次赶来看望贝多芬时,贝多芬已经处于弥留之际。贝多芬用力睁开眼睛,对舒伯特说:“我的灵魂是属于你的。”之后不久,贝多芬就离开了世。看到自己最崇拜的大师离去,舒伯特悲痛欲绝,悔恨交加,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贝多芬之死使舒伯特的身心受到重大打击,1828年11月19日,也就是在贝多芬去世的第二年,舒伯特也离开了人世,年仅31岁。他临死前对朋友说:“我只有一个要求,请把我葬在贝多芬的墓旁。”遵照舒伯特的遗言,朋友们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墓旁,并在墓碑上写道:“死亡在这里埋葬了一分巨大的财产,还埋葬了更为巨大的希望。”
舒伯特是19世纪欧洲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短暂,过早地被贫困和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他众多的音乐作品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他创作的大量歌曲,不仅开创了德国艺术歌曲的先声,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此类题材的珍品,舒伯特也因其在这一领域的突出成就而被后人誉为“歌曲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