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油画大全欣赏及赏析


《自题金山画像》赏析

        苏轼写下此诗时,是公元1101年6月,两个月后,苏轼便与世长辞,这首诗是苏轼的绝笔诗。 《自题金山画像》宋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心像已烧成灰的木头,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 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创作背景: 黄州、惠州和儋州是苏轼的贬谪之地。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倍感失意。1094年,年近六旬的苏轼又被贬到惠州。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贬到荒凉之地海南儋州。在宋代,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公元1101年三月, 宋徽宗继位后,苏轼终于得以北归,  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看到自己的画像时所作。此时,苏轼已经是65岁高龄了,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事实上,苏轼也有很多得意的时刻,他早年进京应试,受到文坛大佬欧阳修的赞许,名声大噪。他曾任密州知州,湖州知州,在地方颇有政绩。可当苏轼总结一生时,却不说这些“得意”的时刻,而说平生功业都在贬谪的三地,可见真是“满纸荒唐言”,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赏析新月与愁烟

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其易倒随极措测检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长建罗“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建所销谁随存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书究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据织马亮曲重”“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先脱剂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中。“跳”、“散”、“聚”、“泻区”,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本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1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