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哪個藝術時期的人物?
巴洛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譯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爲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今天一般認爲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爲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我實在想罩鉛禦不出還有誰的音樂能如此包羅萬象,如此深刻地感動我。用一句不太确切的話說,除了技巧與才華,他的音樂因一些更有意義的東西(其中的人道主義)而更加寶貴。如果天天演奏柴可夫斯基那種愉悅感官的旋律,我将不勝其煩。”——格倫·古爾德《論約翰·塞巴斯德安·巴赫》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帶的愛森納赫。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着“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并且中世紀的吟歌者經常手執豎琴,在這裏吟唱詩歌并舉行歌唱比賽。瓦格納曾據此寫了著名歌劇《唐~豪塞》。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在此将《聖經》譯成德語。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他的家庭早激迹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
對于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隻得靠大哥繼續撫養。
盡管家裏存放着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于事。小巴赫隻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曆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
一個年僅10歲且喪失雙親的孩子居然是以這種方式來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寶貴的知識,多麽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執着的追求竟打動不了他的兄長——當他發現了弟弟的秘密時,立卻暴跳如雷,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還嚴厲地懲罰了他,毫無自省與憐憫之心。
巴赫15歲時,終于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聖·米歇爾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裏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着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爲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裏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回顧巴赫的成長道路,我們可以發現,他曾向許多有名的音樂家請教,但卻從未得到過一位正式的老師長期的指導。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隻辛勤的蜜蜂,到處尋找與吮吸營養,成盡辛勞,在所不惜。後來,當有人問起他的藝術是怎樣才達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時,他簡單而嚴肅地回答:如果誰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内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後的二十年中,他幹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于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态,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在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爲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和宮廷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爲求生存,大都淪爲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仆(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仆來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動難逃。盡管他輾轉各地,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但始終未能擺脫卑微的仆役地位。
巴赫從未居過高位,不過總能物岩養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遠不如莫紮特和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茲·李斯特和弗雷德裏克·蕭邦)那樣馳名。并不是巴赫所有的雇主都能賞識他的才能。萊比錫教會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樂家”,隻是他們未能雇上最初認定的兩位人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讓巴赫擔任歌詠班領唱一職!但在幾年以前,他要辭去魏瑪公爵庭中的風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另謀新職,公爵對此耿耿于懷,結果将他投入獄中。巴赫度過了三個多星期的鐵窗生活,公爵終于慈悲大發,将他釋放。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裏。老天好像臆要在這樣的階層裏比其他階層裏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确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随。他不僅從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就因父母相繼去世而開始感受到死的陰郁,長大成人作父親後,又眼睜睜地将自己孩子中的11個送進墳墓(他先後兩次結婚,共生有20個孩子)。
巴赫二十一歲時同他的叔伯二妹結爲伉俪,他們一共生了七個孩子,但是當巴赫三十五歲時妻子不幸夭折。翌年他鸾鳳再續,可是他的第二個妻子非但不能幫助撫養頭七個孩子,反而又給他生了十三個。巴赫死後隻留下九個兒女,其中有四個成爲真正著名的音樂家。這的确是一個音樂天才之家!
巴赫晚年爲醫治眼睛曾兩次作了手術,結果不僅未能重見光明,反而摧垮了身體,終于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