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画家蒙克的代表作是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解析:

E.蒙克 爱德华·蒙克(1863~1944)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

挪威画家。1863年12月12日生于勒滕,1944年1月23日卒于奥斯陆。父亲是位医生,笃信基督教。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蒙克于1880年进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随C克罗格习画,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1889年改用传统的画法创作《病孩》变体画《春》,从而获得奖学金去法国留学,从师L.博纳。在法国,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的相爱。

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兄雹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1892年,在德国拍林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很快被封闭销尘姿,但对德国青年画家以很大的 *** ,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

蒙克的早期油画《病孩双1886)、《在灵床旁》(1895)、 《母亲之死》(1899),多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1890年的油画《圣克卢之夜》和1892年的油画《卡尔.约翰街的夜晚》标志着他风格的转折,显示出他表现主义画家的特质。 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1894)和《呐喊》(1893),前者描绘人对幽闭的恐惧,后者刻画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怖感。他于1894年开始从事版画创作,在木刻、石版、铜版画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他的版画题材多取自于油画,其中以《生命》组画最为出色,被他自已称为生命、爱和死的诗歌。

《春情》

1908年,蒙克因患精神分影症入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疗养院休养,病愈后回挪威隐居。1910年为奥斯陆大学节日厅设计装饰画,于1916年完成。其中的壁画《太阳》受F.W.尼采《人山》的影响,表现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但在尼采的笔下,只有少数人越过牺牲者尸骨堆成的山而达到努力追求的目标,而蒙克则对生活持积极的态度,夸张地描绘太阳以代替尼采的悲观的象征。1916年蒙克在奥斯陆附近为美丽的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纯朴生活所吸引,创作了一组色彩欢快的画面。其中表现劳动人民的作品有油画《扫雪工人》、《工人回家》等。蒙克与剧作家H.易卜生、法国诗人S .马拉梅是好友。从20年代起,他为易卜生的剧本作插图,但始终未能完成。 蒙克是一位爱国者。1937年纳粹分子把蒙克的艺术宣布为“坠落”和“颓废”的,禁止展出。在德国占领挪威期间,他拒绝与纳粹政权合作,不参加为其操纵的美术家协会的活动。蒙克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他的全部作品无条件地捐赠给奥斯陆市,这巨大的遗产包括1200幅油画、4500幅素描、1800幅版画、6件雕塑以及大批的工具、笔记和书籍等。

《呐喊》

蒙克的艺术含有的悲观和消极的因素,是他生活的时代所造亏绝成的。他的功绩在于揭示同时代人的隐蔽的心灵,把人们心底里的美和丑、痛苦和欢乐揭示在绘画中。他充分发挥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促进了西方绘画朝写意、象征的方向发展。他在挪威享有崇高威望,1963年奥斯陆建立了蒙克博物馆,除列着他遗赠的全部作品。1983年10月,挪威蒙克绘画展览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挪威艺

挪威画家爱德华来自·蒙克 (爱德华·蒙克,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360问答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干伟而底预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胜台脸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场破球并轴价素去善乡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把裂留孙得选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罗伯特·休斯著,刘掉才乎画丝牛便案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46页)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破球乙认学动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字族型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义排受其协苏当帝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参少期据杆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读喜——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位烧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红既川酸医通发的这幅《呐喊》。”(Thom叫收衣得两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纸纸迫,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江树离笔者译。)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达油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合随念却冲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参考资料:楚门的世界

3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