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与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异同?
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是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延续,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运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音乐文化来构思音乐,进行创作。但是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形态变异的影响,与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相比,又有了新的发展,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音乐内容的表达上: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采用歌颂的笔调,重视本民族历史、人民生活、传说和文学中的记述;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在讴歌民族内容和本民族人民生活诸方面的深度较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有所减弱,作曲家关注的是民间音乐本身的内涵,重视对民间音乐特征的新发现。
第二,在音乐素材的处理上: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抓住民间音乐素材的个性来加以发展,按传统音乐的完整性处理音乐;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强调汲取民间音乐固有的特征和规律,按照民间调式、音阶、节奏进行写作。
第三,在同时代音乐特点的吸取上: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海洋中成长起来的,其和声的运用也受到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产生在新音乐手法层出不穷的时代,它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新作曲技术的影响。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匈牙利的巴托克、科达伊,波兰的席曼诺夫斯基,罗马尼亚的埃乃斯库,英国的威廉斯,美国的艾夫斯、科普兰、格什文,西班牙的法雅等。
席曼诺夫斯基的音乐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席曼诺夫斯基从十几岁写钢琴《前奏曲》(1900)时起,就显露了出众的音乐天分。他的创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深受斯克里亚宾、雷格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影响,创作基本上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如《第一交响曲》(1907)、《第二交响曲》(1911),《第二钢琴奏鸣曲》(1911)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20年代中,为第二个时期,受印象主义影响,如三首小提琴与钢琴《神话》(1915)、钢琴套曲《浮雕》 (1915)、《假面》(1916)、《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16)、念逗歌剧《罗格尔王》(1924)等,有时他将印象主义与斯克里亚宾的表现主义结合起来,配以后期浪漫主义的配器,典型的作品如《第三交响曲》(1916)。20年代中期之后是席曼诺夫斯基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他创作了具有鲜明民族主义音乐风格的作品,并确立了键闹作为波兰民族乐派的代表地位。1921年,他在波兰它特拉山区养病期间,听到了山区的古老歌曲,看到山民的舞蹈,深深受到震撼稿高罩。山峦的美好景色,山民的豪放性格和那里民间音乐丰富的旋律,充满活力的不规则的节奏,诱发了他的灵感,使他创作出直接取材于民间传说的芭蕾舞剧《山盗》(1926),还写了20首钢琴曲《玛祖卡》(1925)、《第二弦乐四重奏》(1927)。 在接触了库尔波平原地区居民后,又写了独唱与合唱的《库尔波歌曲集》(1929)。他在宗教作品《圣母悼歌》(1926)中,成功地把民间音乐素材与早期教会的音乐风格融合到一起,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30年代他创作的《第四交响曲》(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曲,1932)、《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3)和最后的两首钢琴《玛祖卡》(1934)也都吸取了民间音乐的营养,保持了他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