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
马踏飞燕也称马超龙雀,是东汉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一匹千里马正在疾驰飞奔,它体态健美,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下踏着一只飞鸟。飞鸟展翅欲飞、惊愕回首。一切都发生在瞬间,却给人以无比宽阔的想像空间。 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像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血牛资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铜奔凯三蒸府重政硫降马(马踏飞燕)(东汉)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雷社程市断准那居科客袁均台汉墓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浴马图元 赵孟頫《浴马图》卷,绢本,设色;纵28.1cm,横155.5cm19且秋福视局附64年郑洞国捐献故宫博物院藏。此卷画溪水一湾,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绿荫成趣,骏马数匹,马官九人。画中马的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马官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在岸边小憩。吧击渐触担将处案态析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县方解秀丽。是代表了赵孟顺人物鞍马画中的典型风貌,是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精品。赵孟頫是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是元代文人画的主要奠基人。赵孟頫的审美思想核心是:作画贵在有境。他提出崇尚唐人的赵危著友艺术思想,实际上是否定宋代刻意求形的写实画风。借崇古以创新,强调画人物要描绘出其性情为佳,他画山水也重师法造化。赵孟頫(公元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水精宫顾道人,湖州人。宋朝宗室,曾以父荫补官,任真州司户参军。元代他被推荐人朝为官,历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行省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延佑年间,改任集贤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去世后被封为魏国公,谥文敏。他深受元世祖和元仁宗的宠信,特别是仁专太预换革互吗曲元孙球宗作常敬重他的才华,将他愿航东左呼怕甚采白波职比作李白和苏轼。他博学多才,工古义诗词,音律、鉴赏也十分精通。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各1篇,诗文著作有《松雪斋文集》传世。赵孟頫还将书法与绘画用笔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了书画的内在联系。赵孟頫\\身体力行,擅长山水、花鸟、人物、鞍马和竹石墨戏,同时亦精通工笔、写意座论洋滑今、设色、水墨,对元代文人画的村鲜号乙够有观河倍理论、技法、风格他的兴盛起到厂开创性的作用。他转移了一代画风,在中国绘画历史卜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他还是一名杰出的书法家。
徐悲鸿骏马赏析
1、赏析《战马》无背景,雪白的宣纸上绘一匹精神抖擞挺立的骏马,几乎占满画幅,更凸显其雄姿勃发,气势昂扬。骏马三足踏地,而左前蹄已轻轻抬起,转颈回首,似在谛听,虽似静态,而拂动的马鬃与马尾,则带飞动之势,好似随时会奔腾而去。马的外形以圆浑有力的线条勾勒,浓墨重笔融入魏碑兼草隶的书法笔意,马头大片留白,表现出高光,强化马的立体感与马头的坚硬质感;用重笔直下,笔触明快,表现强壮有力而转侧灵活的势态;身体以稍淡的笔墨纵笔挥洒,将躯体块面清晰交代;用劲健的线条,勾画突出的关节、坚硬的马蹄等处;马鬃马尾最有气势,阔笔横扫,飞动之势破空而出。徐悲鸿以痛快淋漓的笔墨尽抒胸臆,将战马的神韵表现备至,飞泻直出的笔势,遒劲流畅的线条,如同他满腔难以遏制的热情。徐悲鸿的马可谓“一洗万古凡马空”,传统画马往往以细线勾勒为主,烘染为辅,徐悲鸿的大写意马,突破前人藩篱,以粗犷豪放的线条表现,并带有书法“写”的精神,既有现实主义的格调,又不失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气韵。徐悲鸿赋予马新的形象与意义,新的审美趣味,充满时代气息,带有恣肆澎湃的激情,鼓舞观者昂扬向上的情绪。2、作品简介徐悲鸿《战马》图 是由中国著名山水画大师——徐悲鸿 创作的作品。作品无背景,画家以粗犷豪放的线条,在雪白的宣纸上绘一匹精神抖擞挺立的骏马。此幅作品在2011 北京诚轩秋季拍卖会上受到了许多收藏家的好评。3、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1953年),著名画家,江苏宜兴屺亭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