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首诗与哪句诗哲理接近

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相近。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解析:

出处:苏轼 宋 《题西林壁》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绝银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二、“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解析:

出处:明代 王守仁《蔽月山房》

原文: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译文:

山更近月更远觉得月亮比较小,就说这座山比月亮大。

倘若人的眼光向天一样大,那么应当看到更高的山,更广阔的月。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蔽月山房》诗,王阳明12岁时作。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12岁的王阳明就有思考人生价值的取向,志存高远。

作配知品赏析:

一种思考并卖宴,一种见识。年纪十二岁的儿童竟有如此意识,令人景仰。更为以后的思考呼应。虽有想法,却知现实,山于月是小,但与我却很高大,与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有预见。或许当年的王守仁没有像很多,但这不是为后人读诗的意识。

2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