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阐述巴洛克和洛克克这两种艺术的特征。
握约奏袁双玉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罪敌货争时训刑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360问答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玉附移示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体短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世击染困推包局波步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时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究杀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影响很大。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另一说认为源出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不合常规”。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哥企场干细宪简泛指各种不合常规、字顺指证能思领强吗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文缩不缺源危验向团析乱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做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巴洛克建音矛病其照普胶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应笑界犯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江优种开专现下往略使止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的政棉状手参有整城衡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工黄核光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得告械问民攻司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打医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实上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风琴(或拨弦乐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声部,上面标出数字指示他应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经常由两个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维奥尔琴或大管)一类可延长音响的乐器演奏低音声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
这种使用通奏低音的织体是:上面一个人声或乐器的旋律声部,底部是一个低音乐器,中间填以和声,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风貌。上面的声部也常有用两个的,有时是为两个歌手写的,有时是两把小提琴(此时即称三重奏鸣曲),此种结构在巴洛克音乐中也很典型,特别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说明由低音产生和声的概念对于巴洛克音乐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这个概念的出现并不突然,在十六世纪中已有将低音声部区别于复调音乐中上面其他几个声部线条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时期这种风格才清楚地确定下来。
与上述的变化一起,而且是有关的,是放弃复调(更精确地说,复调音乐成为一种老式的方法,几乎只用于教会的某一类音乐中)。重视和声必然导致在一首乐曲中出现和声进行的若干终止点,这些终止点称终止或收束,是由于某一种标准的一系列和声进行而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是节奏的进行,在声乐中,旋律要表达歌词的情感,必须按照(甚至夸张)语言的自然节奏;在器乐中(包括一些声乐,特别是合唱曲)有用舞蹈节奏的。由于低音用了舞蹈音乐的节奏型,加速了调性感觉的发展以及向某一个特定的音进行的趋向性。
与此同时,新乐器种类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乐器为小提琴族系。当时维奥尔琴的发音适合复调音乐的清晰但却缺乏节奏的动力感,而小提琴洁净明快的运弓以及其演奏辉煌技巧乐曲的能力适合演奏舞蹈节奏的音乐,与单声部歌曲相比更有发挥技巧的能力。声乐风格与器乐风格的交替进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乐中有这样两种不同风格的交替进行是为了新奇和效果。
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复调音乐而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载歌剧与清唱剧,强调语音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歌剧中还有布景的效果。单旋律音乐中不使用对位,其形式是由旋律与低音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结构,在反复出现的低音声部上的变奏。在乐器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如适合于演奏通奏低音组合的乐器,以及替代维奥尔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乐器更灵活而且能演奏较高的类似人声的音域。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作品表现风格都有什么特点?
ba洛克风格时期(1600~1750)
巴洛克一词源出葡萄牙语。巴洛克时期,并不只是音乐史上的名词,而是用来概括欧洲文艺复兴后一个长时期内的绘画、建筑、音乐等返雹等艺术总的风格特征的。艺术理论家们最初使用这一名词时,曾经带有某种贬义。后来,在艺术史研究逐渐深入的过程中,才成为对欧丛世枯洲多国、多种艺术一个时代性的泛称,并无褒贬之义了。
巴洛克音乐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呢,这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音乐家那里,情形也并不完全一致。这里,我们仅提出一些概观性的认识。
时间上,巴洛克音乐时期一般是指整个17世纪直到18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约一个半世纪的欧洲音乐。
地域上,这个时期的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是音乐文化上获得重要发展的国度。欧洲音乐的许多重要体裁,如声乐艺术中的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器乐艺术中的前奏曲、组曲、奏鸣曲、协奏曲等等,或已从结构、形式上奠定了基础,或已达到了该种体裁历史发展中的高峰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又被称为数字低音时期。数字低音(又称通奏低音)是当时应用于键盘乐器的省略性的记谱法。即,乐谱上只记出低音声部的实际音高,而上方各声部则只用数字标出,数字的选择,则依据音程结合及当时刚刚形成的和声观念。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伴奏,在键盘艺术上曾盛行一个时代。
这时期的键盘乐器主要是管风琴和古钢琴,克里斯托弗里的钢琴尚未完善,也未广泛应用。但那时的大量键盘乐器作品,却都成为后来钢琴独奏的曲目,并且也都被后人泛称为钢琴曲。也有少数钢琴家和音乐史学者坚持绝对忠实于历史原貌的见解,主张只能用巴洛克时代的键盘乐器演奏巴洛克时代的键盘乐器作品。多数人则又无所顾虑地用现代钢琴演奏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曲。原因大致是:第一,现代钢琴已经是各国现代音乐厅和个个万万普通居民家庭中的常设物,可要找一架古钢琴就远不那么容易了。第二,古钢琴乐曲的基本构成因素是旋律、复调和和声及键盘乐曲特有的乐音结合方式。所有这些,在钢琴上都可以毫无障碍地再现出来。所以,那时乐曲的构思、立意、趣味、情绪等等的核心,都可以在钢琴上表现出来。所失掉的,只是巴洛克乐器的特殊音色。但同时,又能够在钢琴上得到在巴洛克键盘乐器上所得不到的东西。例如,古钢琴上不能渐强渐弱,但这不等于那时的曲调完全不需要或不隐含着内在的力度变化趋势,这在钢琴上就可以弥补古乐器的不足了。不过这种弥补切不可过分。严肃的钢琴老师总会提醒学生,这是巴洛克时代的作品,渐强渐弱不能夸张,夸张了,风格就不对了。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曲,占主导地位的是复调音乐。在巴洛克音乐的末期,各类对比式复调、模仿式复调,都达到了复调音乐技术高度完善的阶段,成为后人学习的模范。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基本差异,在于复调音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旋律线条以一定的规则结合而成的。因此其中的各个声部都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不象我们平时听得很多的主调音乐那样,通常是和声的部分服从于主要旋律。
巴洛克时期的钢琴曲本质上都是无标题的。有些作品有标题,但那并不是说明乐曲的内容的。例如巴赫的《英国组曲》,并不意味着音乐是英国风格的,只不过由于这部组曲是应一个英国人的预约而写的,才有了“英国”之名。
无标题,不等于无内容,只是它的内容比较抽象、概括;或者内容并不抽象,但作者却秘而不宣。我们欣赏巴洛克钢琴曲时,主要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1)这时期宗教音乐对整个音乐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不少巴洛克作曲家都是优秀的教会音乐作家,一些钢琴曲也受到宗教精神的影响。宗教,是人创造的。宗教精神,也是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从这类钢琴曲中可以感受到崇高、庄严、虔诚的精神境界。
(2)巴洛克音乐是欧洲音乐从宗教向世俗转变的时期。所以,世俗生活的内容也反映在钢琴曲中。各种舞曲、组曲等等就是这类乐曲,听起来典雅、明快,或幽默、轻松。
(3)这时期器乐演奏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一些乐曲也反映出弹渗洞奏技巧的高超。例如,有的乐曲常常将一个快速的技巧性音型或短句,不断地重复扩展,密集音符的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动力性,典型的如“托卡塔”。这类乐曲疾速、华丽。不过,优秀乐曲从来不只为单纯的技巧。在技巧表现的同时,一定还有乐音运动的逻辑、敏捷奔流的乐思和音乐情趣。
(4)无论哪类乐曲,巴洛克时期钢琴曲都较为含蓄,避免夸张;较为克制,不失分寸;较为内在,不尚外露;即使感情十分浓重时,也保持严谨、庄重的风度。
巴洛克音乐时期绵延了至少150年,产生了成批的作曲家。哪怕只把其中有重大贡献的名字开列出来,也将会是长长的一串。其中巴洛克时代末期,同诞生于1685年、又同去世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三位最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是斯卡拉蒂、亨德尔和巴赫。巴洛克音乐的最高成就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巴洛克时代也因他们的逝世而结束。
巴洛克一词,是用来称呼那些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并且在1600-1750年间繁荣起来的音乐和其它一些视觉艺术,这个词源于葡萄牙语。巴洛克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艺术领域中是在建筑和雕塑艺术里面,按照当时人们的理解,巴洛克这个词的含义是指那些过于雕琢的修饰,或者是一种比较怪诞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贬义成分。作为一个时代艺术风格的归纳,巴洛克这个词既没有一个统一的内涵,又缺乏美学上的立足点,所以当时以及以后的很多文艺理论家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大多都是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很少有人用这个词来描述这个时期的音乐。在绘画史上巴洛克这个词具有明显的贬义成分,它是指文艺复兴后期以来在创作中所出现的一种蜕变现象,至于在音乐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含义,人们的观点并不太一致。
在十九世纪之前,欧洲大多数人的审美观点是以古典主义作为唯一的审美准则,与古典主义这种稳定的对称的比较和谐的艺术风格不相符的其他艺术风格,他们都予以否定,像巴洛克这种与古典主义艺术标准不相符合的艺术风格,他们率先作出的是批判的态度。在十九世纪以后,人们才充分地了解到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以及它所具有的感人魅力,所以逐渐开始对巴洛克的整个艺术有了很高的评价,在音乐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到巴洛克音乐是欧洲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奠定了欧洲音乐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说了解巴洛克音乐对了解整个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对了解西方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许多国家都还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大家知道1640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标志着欧洲社会从此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种社会体制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同时,在思想和文化领域恰好是由文艺复兴向启蒙主义运动过渡。这个时期在艺术领域内,各个艺术门类都在积极寻求自己的发展方向,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艺术表现手段的途径,这就使整个艺术门类充满着勃勃生机。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科学技术也有飞速的发展,因为在十六世纪后半叶的时候,随着宗教战争的爆发,开始有了新的神学和新的哲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精密科学的产生,比如像数学,还有现代物理学,大部分都是在巴洛克前后产生的,艺术家们也从中受益匪浅,这个时期的艺术领域无论是绘画、建筑还是音乐、雕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们在造型还有观念上都有一些大胆的表现,其共同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结构对称严谨,另外还注重装饰性与戏剧性的对比。
在音乐上,音乐家们通过探索与创新,使音乐艺术具有了新的生命力。这个时期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可以归纳为这样三点,第一是歌剧艺术的产生,歌剧艺术在意大利产生,并且逐渐遍及到了欧洲各国。第二是大小调式还有现代和声体系的逐步完善,说巴洛克音乐是欧洲音乐的一个基础,它影响了欧洲音乐发展300余年,其中这个大小调式和现代和声体系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三是声乐和器乐作为音乐艺术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开始走向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
巴洛克建筑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