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以及洛可可时期的工艺和艺术差异

巴洛克艺术:
解释一:
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旁察派、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解释二:

浪漫主义时期服装工艺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解释三:
巴洛克艺术
一、巴洛克艺术概念
1、意义与背景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2、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可能有三: 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礼怪奇之意,因此从十八世纪的建筑师责难十七世纪那种复杂而考就的样式,生气地称它为「荒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称呼之后,巴洛克这一词就被相沿成习了。
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运贺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二、巴洛克艺术的表现
建筑

西方都市计画的没岩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例如:
米开兰基罗助手维纽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达(G.della 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模式,又可称为「前巴洛克风格」。
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开兰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1607-15,罗马梵谛冈,另有专属网站详细图片解析),他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大师是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又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西方最的广场建筑之一。
波罗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筑大师,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新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罗(S.Carlo)教堂》(1665~67,罗马),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除以上罗马地区外,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区也有相当发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圣布小教堂》(1668~94)圆顶,表现天堂的穹窿,给人一种飘渺无尽永恒的幽思。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1669~85,鼠标点选可看到360度外观旋转图),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
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艺术家表现真实人间的技法臻于成熟完美,例如根据主体的男女老幼来表现人的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质感都很逼真。动势的展现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最著名的是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圣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结合,欣赏这类雕像要搭配建筑、绘画一起观看,以产生视觉上的幻觉。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喷泉》(局部图,1648-51,罗马Navona广场)、《大卫》(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洛可可艺术:
1、意义与背景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

洛可可是相对於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 中国人物小陶瓷 》,麦尔,德国,1768)。由於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徵兆。

2、词源与含义

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义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 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

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於《法兰西大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有人将「洛可可」与义大利「巴洛克」相关连,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

3、洛可可艺术的特质

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色泽柔和、艳丽。
崇尚自然。
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使得当时的服装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边角的修饰(例如领口和袖口大大的花边).
巴洛克风格宣扬的是视觉上的“混乱”。就拿建筑物来说,每跟柱子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墙上布满了装饰物,让人分不清楚哪里是墙哪里是天花板。可以说巴洛克是继承了矫饰主义的艺术。

洛可

洛可可服饰在色彩和装饰上的特点

(一)柔和艳丽的色彩和自然形态巴通型的装饰
洛可可服装的显上烟守示厚体留全著特点是柔媚细腻、 纤弱柔和,这使整个服装风格趋于柔美化、繁复化。 在服装中大量运用夸张的造型、柔和祖经蒸顾树训德九艳丽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态的装饰,给人以奢华浪漫的视觉效果。 洛可可时期色彩常用白色、金色、粉红、粉绿、淡黄等娇嫩的颜色。 服饰上的色彩也表现为柔和艳丽的色调,例如甜美的香槟色和奶油色洛可可服饰追求柔媚细腻的情调。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服装上的装饰物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 来自大自然的装饰题材的运用,使析告环直孙激出肥背着洛可可装饰艺术充满了女性惬四参书简艺课意的轻松感,处处体现着新兴资产阶级上升阶段强调满足自身感官愉悦的审美趣味。 自然形态在服饰上的体现就是大量自然花卉为主题的染织面料。 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就好似花的帝国——曼妙而唯美。 当时主要采用的花卉是蔷薇和兰花, 在处理上采用写实的花卉,再用茎蔓把花卉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蔓延的动感,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的崇尚。洛可可服装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奥尔良公爵摄政时代、 路易十五时代和路易十六时口座图位去能科控帝代三个时段。洛可可服装在装饰上也极其纤受者科弱柔和,多处使用金线、彩绘、蕾丝、穗子等装饰手法。 例如:在室内装态价题静够饰风格的影响下, 法国式罗布衣袖布光销原反剧亲比早期更加合身,袖口制害测适宗装作更是不同寻常,精细而复杂,并且带有边饰。 在华托式罗布中带翼的袖口被细丝褶边所取代。 这种褶边通常是两层,上面镶有穗子、金属饰边和五彩的蕾丝。 袖子下边露出内衣袖口双层或三层褶边。 褶边由细政酸六田改见度王药板而宽,边缘装饰有蕾修而春坐空线义整县静喜丝,这就是当时最迷人的“荷叶边皱褶袖”的经典造型。

(二)对装饰效果的注重与表现
洛可可女装由内部的紧身胸衣、倒团一供移院盐包聚云致三角形脚片(斯塔玛卡)、似时标水月裙撑(帕尼埃)和罩在裙撑深位编权外华丽讲究的衬裙以及最外面的罩裙(罗布)组成。 紧身胸衣和裙撑这对孪生姐妹在很大程度上缔造了洛可可女装浪漫、迷人的华贵风情。 作为洛可可女装最具代表的灵魂,其夸张的造型、超大的服装表面给设计师足够的装饰空间,使精致温婉的服饰艺术表现得栩栩如强同小金沙黑结关角战述生。紧身胸衣一直是西方女装造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穿着紧身胸衣时,胸前通常配有呈倒三角形的胸兜,这是独立制作的服装部件,穿着时把它系在前开紧身胸衣的带子下面,也可以遮挡胸衣的开口,可以说是洛可可女装装饰的重要部分。 肚兜上面常有精美的装饰,这个部位是细节装饰美和工艺美的表现。裙撑作为洛可可女装的重要部分,和紧身胸衣一起把女人塑造成完美的 X 型。初期“帕尼埃”为钟形,后来“帕尼埃”越变越大,逐渐变成椭圆形,前后扁平、左右宽大。 “帕尼埃”外层面积的增大给表层的装饰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前部敞开的罩裙以及裙子层次繁多是西方近代女装的重点。 在外裙下通常有内裙、衬裙和底裙。 层层叠叠的裙子以它细腻精致、变化丰富的装饰形成着层叠的视觉效果,成为 18 世纪追求娇柔矫饰和官能享乐的象征。这种立体饰褶、服装面料的缝缀再造增加了服装在视觉上浮雕感、立体感。蕾丝是一种有透孔的网眼花边的织物, 通常织有图案。 最早是手工编织的织物,18 世纪由于纺织技术的进步,蕾丝的生产制造进入鼎盛时期。因为其华美的材质、 精致的手工和昂贵的价格是穿着者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蕾丝荷叶边的装饰是洛可可艺术的装饰经典。 洛可可时期女装的袖子由肩部到肘部是窄紧贴体的,蕾丝边饰由肘部垂下,自然的张开。蕾丝袖边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还有造型功能,使袖子整体呈现倒三角型的外观。这样的袖型在倒三角的躯干和矩形的下裙之间起到很好的视觉调和作用,与服装整体造型轮廓相搭配,从而把蕾丝从最初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演变为代表女性性感的服饰符号。花朵这个主题在洛可可服装领域主要表现在面料和装饰两个方面。 漩涡状的藤蔓、淡雅的花卉时常得以运用和展示。 刺绣工艺增添了贵族气质和浪漫气息。 花朵在洛可可服饰上的运用除了表现在面料的图案上,还表现在大量运用天然或人造花朵对服装进行装饰。人们常把洛可可风格的女装比喻成“盛大的花篮”,在这个花篮里除了鲜花、蕾丝,还有蝴蝶结和缎带。 它不仅运用在女装中,还大量频繁地出现在男装中,创造了男装装饰的鼎盛时代,装点着男装的浪漫飘逸。 18 世纪服装的装饰重心转向女装,缎带、蝴蝶结被女装采纳,并成为最典型的洛可可女装的装饰元素。褶边、荷叶边的装饰是洛可可女装在装饰手法上另一重要特色。 褶边是指将窄条形的面料捏叠成褶,在面料上整烫固定,形成两侧起伏的褶饰。 褶边这种装饰常用于衣身边饰或者一些特殊的部位,比如前胸、裙边等这样的表面装饰。 荷叶边是指将条形的面料一侧抽缩或捏褶,另一侧形成凹凸有致的波形边饰,宽窄根据具体装饰部位的需要而有所不同。 荷叶边这种装饰在洛可可服饰中常用在裙服的袖口、罩裙前开缝的边缘以及内裙的底摆。 荷叶边和褶边所形成的波浪形边缘轮廓线以及锯齿凸凹的外观效果,使衣边不再平直单调,而是层次起伏、轻盈飘逸,极具女性特征。 这两种经典的装饰手段不仅是洛可可服饰装饰上的代表,而且它还延伸到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设计中,并且一直保留到今天。堆褶的装饰方法在洛可可女装中有多种变化形式,最有特点的一种是将裙摆的边缘向上堆褶后每隔一段距离扎系,使裙摆形成弧形帷幔,下面露出垂坠的衬裙。 这种样式的灵感来自室内布艺装饰的特点。 还有一种是将面料用针线在反面按照一定针法进行缝缀, 从正面看有凹凸的浮雕感,这种工艺方法在现代立体裁剪中叫做“堆积”。堆积和扎系出的褶皱,有的工整规矩,有的随意多变, 巨大的圆拱形的裙形上覆盖着帷幔样的褶皱。这种蓬起的视觉效果不仅丰富了面料机理,同时还体现了人工修饰的独具匠心。

总之,洛可可服饰成为西洋服装史上的一支奇葩。 凝聚了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洛可可女装样式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的, 它所演绎的精致、华丽、优雅的性感,夸张的造型与装饰艺术风格始终是时装设计的灵感源泉。 其流畅的裁剪、夸张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术都是现代服装立体裁剪制作的始祖,极大影响着现代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及制作工艺。 洛可可女装的外在人工装饰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因此,洛可可服饰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对今天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近年来,波西米亚风格的荷叶边、婚纱中的罗布装饰造型以及极具女性特质的蕾丝都证明了洛可可服饰飘逸、性感、奢华的魅力和响。 无限华丽、细腻、繁缛的装饰美、工艺美、流动美涵盖了洛可可服饰的全部,使洛可可服饰至今令世人叹为观止。

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