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来主义》里,鲁迅为什么要骂梅兰芳出国表演?

他对从封建社会里出来的如中医、古戏、历史之类都非常痛恨。中医贻误了他父亲的病,文言文毒害青年人的思想、腔答侍封建礼教是吃人的东西。这也是符合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倾向:当时新派知识分子对那些对古代文化持维护态度的人几乎都持棒打态度。

对古戏,鲁迅在小说《社戏》里写到:“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看得昏昏沉沉,一头迷雾,“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可见,鲁迅自己既看不懂古戏,也对之不感兴趣,骨子里持排斥态度。

当时还有人认为,京戏是象征主义性质的。这在鲁迅极不同意。他说”除了白鼻梁表丑脚,花脸表强人……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深意义?“认为把西方的象征主义来比附京戏,是错误的。所以他讽刺说举判梅兰芳的行为促进象征主义,是”发扬国光“,就是个笑话。

1934年,梅兰芳去苏联演出,是受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这个消息成为当时新闻媒体的热门报道。这让鲁迅感觉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他认为,古戏应当是被打倒的古董,不应当被作为民族的优秀文化去到处宣扬。因为当时中国已经非常贫穷落后,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竟然把这样的古董拿出来炫耀,这实在是一种耻辱。就好比一个没落的后代,还拿着先人的成绩到处炫耀,作为自己的光环。这实际是《拿来主义》的一个意思。

鲁迅曾在几伍吵篇文章里,对梅兰芳本人及所代表的戏曲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在杂文《论照相之类》(1924年11月)里,他写到:”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象个麻姑“,”其眼睛和嘴唇,盖出于不得已,即此也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的审美的眼睛“。他讽刺梅兰芳扮的林黛术实在很丑(”黛玉葬花“戏是梅的代表作),竟然还把这样的相片放在玻璃框里挂着作为中国艺术家的代表,中国人的审美水平也极低。对此,鲁迅不无挖苦地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太监只能使别人放心,决没有人爱他因为他是无性的了”。梅兰芳曾在1924年5月在新月社给来华的印度诗人泰戈尔60寿辰庆祝典礼上演过这出戏,并陪坐在泰的旁边观看了林徽因、徐志摩等深出的泰的诗剧《齐德拉》。当时鲁迅也在坐,只未在一起。

梅博士是怎么来的呢?梅兰芳在1929年应美国总统邀请赴美,在纽约演出了《刺虎》,他的扮相赢得了美国一片赞誉,其戏票被黑市炒到了当时极罕见的18美元,后并被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波莫纳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美国人见到梅这样的扮相,恐怕不是因为看得懂,恐怕主要还是看稀奇的多。

鲁迅为

鲁迅与梅兰芳除了1933年在上海共同出席过一次欢迎英国文来自豪萧伯纳的聚会外,并未有过什么接触与交往。20世鲁纪50年代,在北京举办的纪念鲁迅生辰和忌辰的活动中,作为中360问答国文联副主席的梅兰芳不仅从不愿室呼多演顺达请阳讲话,而且很少出席,勉强来了,也往往是迟到和早退。

一代京剧大师对鲁迅如此的态度,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于京剧,鲁迅小时候就不怎么喜欢。他自1902年至1922年的20年何厚放或同本福间,总共看过两回京剧,而给他按陈调白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咣咣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

象征主义与梅兰芳

到了五四时期,鲁迅对京剧的偏见并没有改变,甚至不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毫无美学价值”。据郁达夫回忆:“在上海,我有一任源最比类续抗卫次谈到了茅盾、田汉诸君想改良京剧,他(鲁迅)根本就不赞成。再如对于人们公认的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鲁迅就很不以为然。他说她展外副编: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固厂此异诉临善输示三言脸表强人,执鞭表茶一始住北八资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

如果鲁迅仅仅是否定当何周买笑京剧也就罢了,最要命的是他对梅兰芳苛刻的人身攻击,以至于梅兰芳在建国后还耿耿于怀,并在一些公开场合表现出对鲁迅的“不恭敬”。

1924年鲁迅写便套扬严阳属了《论照相之类》,认为梅兰芳饰天女,演林黛玉等,眼睛凸、嘴唇太厚,形象不美。对于京剧艺术,鲁迅最反感的就是像梅兰芳这样的“男旦”,设毛一那间下他挖苦说:“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厚校映队述力效扩女人。异性大抵相爱。太监只能使别人放心,决没有人爱他,因为他是无性了……然而内伯析至选端也就可见,虽然最难放心但是最可贵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又度非左神固步‘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外国没这样的完全的艺术家,所以只好任凭那些捏锤凿、调彩色、弄墨水的人跋扈。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1调讲差934年11月,鲁迅化名“张沛”在《中华时报·动向》上又发表了《略论梅兰芳及其他》。文章说,梅兰芳不是生,是旦,不是皇家的供奉,是俗人的宠儿,这就使士大夫敢于下手了。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随振很火尼西的,将竹枝词改为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他们的手,这东西就跟着他们灭亡。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见促思美往起李府室获块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宽孔几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都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梅兰芳被鲁迅批评过于高雅的剧目,如《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因此而修改或停演。鲁迅有关京剧及梅兰芳个人的评论,表现出了不少的片面性和偏激。《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一文发表后,由于鲁迅用了笔名的缘故,当时并未引起轩然大波。更何况梅兰芳正忙于赴苏演出,进行文化交流,顾不上去打听“张沛”的真实姓名。

建国后,梅兰芳还是知道了此事。或许让梅兰芳想不通的是: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既然在欢迎萧伯纳的聚会上见过面,有什么话为何不能当面直说呢?写批评文章,为何又不肯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呢?鉴于鲁迅在文坛上的“圣人”地位,梅兰芳不可能以牙还牙,于是便在鲁迅的生辰或忌辰,只能以迟到、早退或无言来表示心中对鲁迅的不满。

1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