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精神指的是
蒙古马精神吃又指的是忠于职守、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作为边疆各族人民的亲密伙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旅途多么遥远,无论负担多么沉重,蒙古马都默默承受。战场上、旅途中、田间里、赛场上,我们都能看到蒙古马付出的辛勤汗水。蒙古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品种之一,具有独特的品格和精神。内蒙古有句谚语,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来自蒙古马虽体形矮小,但身躯粗壮,生命力顽强,任何恶劣气候和环境都360问答阻挡不住蒙古马的夜织声步伐。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能不畏艰辛、纵横驰骋、屡建奇功,铸就了蒙古马独特的品格和精神。耐力玉优球胜们好是蒙古马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蒙古马一般每日可行走1棉杨既南个圆饭绝三绍50公里,可连续走10到15天。蒙古马耐饥渴,远行征途中不用喂饮。当遭遇雪灾、风灾、蚊灾、狼灾时,马群就像精锐野战军一富般终执带侵样,自动降低伙食标准,不挑食、不厌食,啃嚼苦涩带刺的杂草以维持生命。
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蒙古
作者:小活字 卜凡草原之国蒙古(蒙语:Монголулс,英语:Mongolia,国名释义为「永不熄灭的火」,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这块国土面积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00多万的人口,其中将近一半的人居住在这座寓意为“红色英雄城”的首都 乌兰巴托 。 乌兰巴托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很新鲜,据当地的朋友介绍,这里几乎没有城市规划,大家想盖什么就盖什么,想怎么盖就怎么盖,这一点对于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我来说太不可思议了。 因为 历史 的原因,这座城市处处遗留着俄罗斯的同化痕迹,最直接的表现恐怕就是文字和饮食习惯的转变。 蒙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字形与俄文很像,当地用餐的工具也多为刀叉 来到乌兰巴托的第三天,我们一大早就来到Mongolian National Modern Art Gallery(蒙古国家美术馆,又译 蒙古国立现代美术馆 )。直到我们的车停在蒙古国家美术馆的建筑外围时,我才恍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多次从它门口经过,甚至昨晚还在马路对面的餐厅用餐。 因为看不懂蒙语,我对乌兰巴托的记忆和印象全部来自于各式各样、色彩绚烂的建筑。这么多次的擦肩而过,我竟然都没有发现这里是国家美术馆。在我的认知里,美术馆或者 博物馆 要么建筑规模宏伟,要么建筑风格不同寻常,可是它太不起眼了,以至于我都没来得及拍一张建筑外景就匆匆进了大门。 门口的指示标识 整个建筑老式陈旧,规模不大,常设展在第三层,据说集中展示了大量的 社会 主义时期的绘画作品。我们进去的时候,前台甚至没有人,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在一旁大声地闲聊(当然是听不懂的蒙语)。 同事去买门票的时候,我趁机到处看看,虽然它非常小。我特别喜欢这两块满是蒙古风情的彩色玻璃窗,画面是抽象的蒙古少女和民族图案。 蒙古国家美术馆的门票,票价为8000图格里克, 约22RMB 蒙古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很有意思,拍照是需要另行购买拍照票的,票价通常高于普通门票,蒙古国家美术馆的拍照票价为1000图格里克。 在美术馆中,我们看到的第一个作品是位于大厅的足有三层楼高的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奔驰》,据说曾获得过国际大奖。 创作出这幅作品的艺术家收集了蒙古各州各民族的马镫,一共21个,这些马镫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每一个都长得不一样,上面刻有不同的图腾,就像家徽一样反映出不同的个性与文化。这位艺术家将它们高低错落地悬挂着,传达出蒙古人民骑马征战时的气魄。 围绕着这个作品,我们顺着旋转楼梯上了三楼,穿过一个仅容单人通过的铁栅栏门进入展厅。展厅的装修已然变得陈旧,灯光也比较昏暗。展品大部分是油画作品,因为没有针对作品布光,所以在观赏时,大部分作品会出现反光现象。或许平时来这里的人不多,工作人员并没有用隔离带或玻璃罩把绘画和雕塑作品拦起来,而只是在地上贴了警示线,很容易被游客忽略。 看得出来,蒙古早期绘画的表现手法是吸收了苏联绘画的艺术养分,多以写实主义手法,创作出蒙古人民革命事迹、自然风景、歌颂劳动模范、批判现实主义等题材的作品。 举着蒙古国旗的马队 这位画家是 冈巴特 (小活字策划引进的图话书《小图雅搬家》、《龙王的宝物》文字作者)的父亲在苏联列宁格勒美术大学留学时期的同学。 成吉思汗征战草原的情境 这张画是蒙古大画家穆夫沁的父亲的作品,画的是一位骑在马背上的放羊少女。作品的色彩高级、造型扎实,据了解穆夫沁的父亲对整个蒙古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开拓作用。 这幅画叫种马之斗,画的是两匹种马打斗的瞬间。据说为了画这幅画,画家在草原上等待了十四年之久,直到亲眼看到两匹马站起来打架的样子,才由此完成这幅作品。 展厅有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她待我们非常友善,在了解到我们是从中国来的图话书编辑后,很主动地向我们介绍这些作品。 从聊天中我们得知这位工作人员也是一位画家。当看到这幅画时,她很自豪地说这幅画是她老师的作品,画面中,由于左下角的那位男士在劳动中偷懒,所以大家都在批评他。 这张画的背景也是在 社会 主义时期,那时的公民需要注意自己的仪容和装扮,画中的这个人就是因为穿了破衣服登上报纸,因而神情羞愧。 在美术馆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被震撼到了。这幅画尺寸比较大,画面中是一位身披斗篷的白发老人,他坐于豹皮之上,紧闭双眼在拉一把马骨做成的马头琴。苍茫的戈壁、干枯的枝干、隐约卷起的气流、画中唯一睁开眼睛的马头琴,无不向观者传达出一股奇幻的感觉。 “马头琴”在蒙古的传统题材中是一个重要元素。在见到真正的马头琴之前,我对它的了解仅仅来源于亚洲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插画家奖”的日本绘本大师赤羽末吉的作品,《苏和的白马》(爱心树童书,2013年5月出版)。 苏和用死去伙伴(白马)的皮、毛和筋骨做成了马头琴,每当他拉起马头琴,就会想起白马被杀时的仇恨,以及他骑着白马在草原上飞奔时的快乐时刻,仿佛能感受到白马仍然陪在自己身边。这便是马头琴由来的传说。 同样是以演奏马头琴为题材,这张画就是美术馆门票上的那个作品,画面的细致程度,一改我对蒙古画粗狂、概括的印象,这幅画将蒙古传统的绘画技法与西方的透视相结合,也代表了蒙古画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回归。 除了早期写实派的绘画,这个展览中也有很多蒙古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们创作的关于祖国、草原等题材的艺术作品,标志着蒙古国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幅画创作的时间为1958年,是蒙古第一幅抽象作品,主题是慈祥的母亲。 下面几幅作品比较特殊,它们都是由不同类型的材料创作而成的。 皮革画 锻铜浮雕 这种作品只出现在 社会 主义时期,现在已经没人去做了,因为成本高,又没有市场。 看着这些作品,我能够感受到蒙古艺术家们对于本国文化的喜爱,他们常常将马、草原、和一些代表着蒙古精神和文化的符号作为创作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倾向于 探索 新艺术形式的画家则会借鉴东、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作品中的表现方法,结合新的创作理念来表达这一主题。 这些多样化的艺术作品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蒙古的艺术脉络和文化发展。希望通过它们,你也可以离乌兰巴托近那么一点点。 (文章首发于“小活字”,作者卜凡,小活字图话书编辑,曾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