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

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前期象征主敌盐息意鲁顶油续地美充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来自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象征主义论文分析

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
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普斤示集战动发片做这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象征主义诗人视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被可架束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厂普话夫子既法弱节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国卷婷光企架衡办松报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360问答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盟九味罗矛宁留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航批武钟快误虽输连的快感和活力”,两庆却危数调零几团史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成仍房振德延黄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
第成没世实构背作支约充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治很义院源、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门曾绿信钱表化际所位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象征主义增钟首短意品报术庆的界定:音乐化
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续员,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他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龙孩调仍名解担节法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这就是“诗情”,而所谓“诗情”,是示信报江影伟委汉“一种兴奋和迷醉的心情。……它是由于我们的某些内在情绪,肉体上的和心理上的,与某些引起我们激动的环境(物质的或者清几困乱对响组理想的),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似而引起的”,作为“诗的艺术”,就是要用“语言手段”“引起类似的心情和人为地促进这种感情”,也就是使“语言结构”与“诗情”达到一种默契与和谐。诗人就是要通过个人的努力从“全部广泛的日常语言”的“杂乱无章的混合体中汲取”成分,“用最平常的材料创作出一种虚构的理想秩序”,这种诗的语言,“能够创造诗情世界”,能够使人“恢复”诗情,“并直至人工地培养这些感觉官能的自然产物”,也即使诗的语言与诗的感觉、心情达到高度的和谐。
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
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
其次,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它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从这点上来说,诗情世界显得同梦境或者至少同有时候的梦境极其相似。
此外,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而且要满足各种理性的及审美的条件。
概而言之,瓦莱里为象征主义规定的任务是”使我们感觉到单词与心灵之间的一种密切的结合“;其象征主义诗论的核心,就是认为”诗的世界“实质上是:语言(词)–意(形)象–感觉(情)三者之间的和谐、合拍的音乐化关系。
对抽象思维和理性的重视
首先,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的思维能力。
在他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正确辩理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强得多“。
其次,瓦莱里指出了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二是诗的构思过程,”不仅是我所说过的那个‘诗的世界’的存在,而且还要有许多思考、决定、选择和组合。“
再次,瓦莱里强调诗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指出”‘仅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这是文学的铁的规律。“
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人,代表作有诗集《莪辛漫游》、《芦丛之风》、《钟楼》、《盘旋的楼梯》、《驶向拜占庭》和诗剧《心愿之香》、《幻泉》、《胡立痕的凯瑟林》、《1916年的复活节》等,论文被收入《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等书中。
象征的内涵和象征主义美学风格
提出诗歌的”隐喻符号“与象征的”玄想符号“的区别在于”后者被编织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其意思是,象征的玄想符号包含隐喻因素,但在诗中被组织到完整的意象体系中了,也就是说,与隐喻相比,象征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体系化的,象征是隐喻的体系。
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认为”当隐喻还不是象征时,就不具备足以动人的深刻性,而当它们成为象征时,它们就是最完美的了。“这就是说,(1)象征具有隐喻性,或隐喻是象征的基础;(2)象征高于隐喻,是隐喻的提升,比隐喻更深刻、完美和动人。
关于象征的内涵,他说:“全部声音,全部颜色,全部形式,或者是因为它们的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深远流长的联想,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然而却又是很精确的感情。”这种全部形式与精确感情之间的关系就是对应的象征关系。而且,“一种感情在找到它的表现形式–颜色、声音、形状、或某种兼而有之之物–之前,是并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不可感知的,也是没有生气的。”这就是说,形式与感情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象征关系,一方面,形式通过象征能唤起对应的感情;另一方面,感情也需要寻找对应的形式才能得到表现,获得生气灌注。因此,叶芝认为,“诗歌感动我们,是因为它是象征主义的。”
叶芝还对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风格提出了具体要求:
(1)“抛弃为自然而描写自然,为道德法则而描写道德法则”的做法,不满足于表现外在世界,而要使诗“显露它心中的图画”;(2)摆脱外在意志的干扰,努力追求“想象力的回复以及认识到只有艺术规律(它是世界的内在规律)才能驾驭想象力”;(3)凭借这种想象力“找出那些摇曳不定的、引人沉思的、有生机的韵律”,发现“各种形式”和“充满着神秘的生命力”的美;(4)“诚挚的诗的形式”“必须具有无法分析的完美性、必须具有新意层出不穷的微妙之处”。这四点要求实际上提出了用最丰富的想象力、最完美的形式和韵律,在排除外在世界和日常意志的干扰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微妙的内心世界。
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他认为所谓的“感情的象征”即“只唤起感情的那些象征”,而“理性的象征”则“只唤起理念,或混杂着感情的观念”。在叶芝看来,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象征的无穷魅力。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在理性与神迷结合中创造象征
一方面,叶芝认识到象征的创造,往往有着非理性的、神秘的一面。叶芝认为艺术象征体验的获得与创造需要一种似睡似醒、出神入迷的精神状态,“在创作和领会一件艺术品时,尤其是如果那件艺术品充满了形式、象征和音乐时,会把我们引向睡眠的边缘”。这自然是一种近乎无意识的非理性状态,真正的象征须在这种似乎神秘的心意状态中才能萌发出来。
另一方面,叶芝更强调理性在孕育灵感和象征时的作用。认为凡是出色的艺术家,常常具有某种哲学的或批评的才能。他说,“常常正是这种哲学,或者这种批评,激发了他们最令人惊叹的灵感,把神圣的生命中的某些部分,或是以往现实中的某些部分,赋予现实的生命,这些部分就能在情感中取消他们的哲学或批评在理智中取消的东西。”于是“灵感就以令人惊叹的优美形式出现了”。他深刻地揭示了二者间的内在一致性,和理性对灵感的激发、催化、培育作用。
从重视理性的观点出发,叶芝也批评了某些非理性主义的美学观。
象征主义的“纯诗”论
象征主义的“纯诗”论的核心有两点:其一,诗不能沾染散文因素,纯诗是一种“用耗竭的手段逐步排除诗中的散文因素而得到的诗。”其二,诗应当富于音乐美。这个由波德莱尔倡导的主张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一贯信条,魏尔伦要求“音乐先于一切”,创造了“无词的的浪漫曲”。吉皮乌斯提出“诗是统治世界统治心灵的音乐”,写出了行云流水般动听并且有巫术般暗示魔力的诗句。瓦莱里要求诗以新奇的声音、节奏、韵律组成一个纯粹的音乐世界。简而言之,就是两句话:纯诗拒绝散文化,要有音乐性。
作为象征主义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西方的“纯诗”理论依次经历了爱伦·坡、波德莱尔、马拉美这样一个渐次的历史过程,才在瓦莱里手中得以最终的提出。1920年,瓦莱里在为柳西恩·法布尔的诗集《认识女神》所撰写的前言中首次提出“纯诗”概念。到1922年至1923年瓦莱里对“纯诗”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发:
“我说的‘纯’与物理学家说的纯水的‘纯’是一个意思。我想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创作一部完全排除非诗情成分的作品。我过去一直认为,并且现在也仍然认为这个目标是达不到的,任何诗歌只是一种企图接近这一纯理想境界的尝试。……
“‘纯诗’这个术语并不妥当,因为在人的头脑里,它是与道德的纯洁性的概念联系着的,而我们在这里并不涉及这个问题。相反,我认为纯诗的思想完全是一种分析性的思想。总之一句话,纯诗是从观察中得到的一种想法,它当然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诗歌作品的一般原则,引导我们去进行非常艰巨和非常重要的研究,研究语言与它对人的感化作用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和多方面的关系。不提纯诗,而用绝对的诗的说法也许更正确。绝对的诗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对于由词与词的关系,或者不如说由词的相互共鸣关系而形成的效果,进行某种探索。实际上它首先要求研究受语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
在这里,瓦莱里已将对“纯诗”的思考集中在语言方面上,并明确表示“纯诗”只是一种企图接近却难以达到的“纯理想境界”。后来,瓦莱里又通过“对诗歌意义强调”的论述,对自己的“纯诗”理论进行较为完善的修正与补充。
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
艾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人,出版了诗集《垂死之光》、《诗章》,主要理论批评著作有《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庞德文学随笔集》等。
“意象主义”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初叶。庞德将道利特尔和奥尔丁顿的是以“意象主义者”的名义发表在他编辑的《诗刊》1913年第4期上,并在第6期上发表《回顾》一文,提出他与两人一致奉行的诗歌创作三原则:“1.对于所写之‘物’,不论是主观的或客观的,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2.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3.关于韵律: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这“三原则”后来被称为“意象主义宣言”。
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的诗,叫《神州集》。诗表面是一种形象,没有说理,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深刻的意蕴。)
(1)“意象”是意象主义独创的核心范畴。
(2)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出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按:亦释“情结”)。
(3)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缺一不可。
庞德接受了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把诗看成主要是思想感情的表现,特别是感情的表现。“诗歌是极大感情价值的表述”,同时,“情感是形式的组织者”,诗的韵律、节奏等形式是靠感情组织起来的。可见,他强调的是主体思想或理性与感情的交融、结合的“情结”或“复合体”,这也可以说是意象之“意”。
例:庞德的诗《地铁站台》中写道:
“人群中的那些面孔/湿漉漉、黝黑枝头的花瓣”
外层用比喻写出人群中面孔的形象,内层却表现城市生活的易逝感。
庞德还对意象的创造和接受作了心理分析,精辟地指出,正是意象“这种‘复合体’的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的艺术品时经受到的突然长得了的感觉。”所以他认为“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连篇累牍的作品好。”
与此相关,庞德对诗歌的象征也很重视,这也许多少受到叶芝的影响。
据此,他对诗歌的形式、技巧也有严格要求。具体来说,在语言运用上要尽量精炼,“不要用国语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词”;在韵律安排上,“韵律结构不应当损害语言的形成,或其自然声响、或涵义”,使诗更富有音乐性。
从上述意象主义立场出发,庞德对未来诗歌的展望是:“它一定会反对废话连篇,一定会变得较为坚实,较为清醒。……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和阐释的力量(历来诗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质朴、直率、没有感情上的摇曳不定。”
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托马斯·欧内斯特·休姆(1883-1917),主要论文收入《沉思录》和《沉思集》中。
首先,追求诗歌意象,主张通过形象(主要是视觉形象)来表达诗人的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与散文的区别就在意象上。认为“意象诞生于诗歌”,在散文中逐渐死去。提出诗人的“真诚程度,可以以它的意象的数量来衡量”的标准。他把意象主要看成精确的视觉形象,提供给的这“形象与色彩的精美图式”。
其次,休姆也强调意象描绘的精确性。他说,诗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正确的、精细的和明确的描写”。提出要与日常语言作斗争,要克服日常语言的局限性,须运用新鲜的隐喻、幻想的手法。
此外,也对强调类比、暗示、感应等的象征主义观点有所呼应,要求诗人“必须找出那些对每一类比加以补充并产生奇迹感,产生同另一神秘世界相联系的感觉的东西。”

《老人与海》中人物分析论文

《老人与海》中人物分析论文

一、语言风格与老人形象塑造

1.独特的语言风格

正是基于“这种创作上的保留态度,要求他在语败颤拆言上的适应。正如海明威所说,好的散文就像一座冰山,它只能有一小部分露出在海面上。但冰山一定要停留在寒冷的北极海水里——否则,就要融化”的所谓创作理论,也正是基于深厚扎实的生活积累,海明威万中取一,以少胜多,以流畅、清澈、坚实、凝练的叙述语言和手法来塑造桑提亚哥这一鲜明丰满、情感丰富、内心刚毅的“硬汉子”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深蕴在这个富有多重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之中。

2.体现语言风格的一位年迈而自信的老渔夫在故事的发展演绎中,作者通过桑提亚哥与小男孩的对话、在海上的内心独白、回忆、思索,以及熟练的捕鱼动作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等生动细致的描写,刻画出一位年迈体弱,在既定的失败和死亡面前毫不气馁、英勇无畏、不屈服于命运的渔夫形象。不仅从正面形象勾勒出老人独有的外貌特征,而且从老渔夫那“那海水一般蓝”的眼睛里折射出老人老而不衰、充满自信的性格特征。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现鱼、与鱼斗智斗勇、与鲨鱼的殊死搏斗等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借助于大马林鱼之狡诈、鲨鱼之凶残、搏斗之血腥“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坚强”(黑格尔语)。即使是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死亡的威胁,他的意志也最终战胜了恐惧心理,对老人而言,生命的存在并不是第一位的;只有伟大人格的存在,只有保持男子汉的尊严才是第一位的。正如老人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就是作者寄托桑提亚哥这一艺术形象向读者昭示的硬汉子精神。同时也是海明威的人生宣言。

3.语言风格与性格特征

纵观整个作品,海明威似乎还是以新闻记者的身份,躲在“舞台侧翼”,极其平淡无奇、简约冷竣的“电报式”语言介绍桑提亚哥其人其事,叙述一件与己无关的捕鱼故事。一洞轿方面,作者让读者直接面对书中人物,亲自观察他们如何作为;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语言风格很适宜表现老人那种孤高自傲、刚强无比的性格,因此也就越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和发挥理性的思考,越能突出老人的硬汉子形象和性格,越能深入地把读者拖入书中人物境界中,去作切身的感受。由此可见,桑提亚哥,这一体现“冰山理论”的艺术形象,正是海明威独特创作风格的生动展现。

二、体现海明威式的“硬汉子”形象

作为《老人与海》中的主角,桑提亚哥这条硬汉子,又是海明威一生坎坷的经历和自身 桀 骜不驯的性格在艺术上的折射反映。老人的身上无时不刻地有着海明威的影子。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海明威一生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他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酷爱斗牛、打猎及各种各样的冒险活动。他的躯体伤痕累累(身上曾取下237块弹片),精神上的屡屡创伤尽管像梦魇一般时时给他带来巨大的折磨和痛苦,但他仍然像个男子汉顽强地生活着,孜孜不倦地创作着,永不停止地探索着人生价值和人生轨迹……这些生活经历为海明威创造“老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内心刚毅的硬汉子形象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型和创作素材。

这正如作者的儿子格雷戈里·海明威所说:“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就是海明威本人,或者说是他身上最好的东西。他总是赢、输,他是受不了的。”难怪,海明威,这位美国察枣文学史上的“老人”性格上的孤傲、自信、好斗、刚强的男子汉气概同桑提亚哥的性格和脾气如出一辙。从某种意义上讲,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的化身。

这里,还应该指出的是,桑提亚哥的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海明威偏偏选择了一位体力衰竭、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作为硬汉子代表,而没有选择一个体格健壮、精力旺盛的年轻渔民充当作品的男主人公。这种出人意料的年龄选择,自有作者道理所在,也正是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独具匠心之处。

三、硬汉子的另一面:一位善良、质朴的老人

谈及作品中的桑提亚哥,人们常常注重于性格上“硬”的一面,却忽略了他在性格上所表露出来的温柔体贴的另一面。

处身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老人将无边无 垠 的大海比作一个女人,美丽又可爱;当作一位母亲,仁慈而体贴;他将自己的对手马林鱼称做“兄弟”,甚至想亲手喂喂它;老渔夫同情弱不禁风的小海燕,即使在海上紧张的搏斗中,也要同歇脚于船艄的“小鸟朋友”友好交谈。这种对弱者的同情、对对手的尊重与对凶恶的鲨鱼的憎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处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连续八十四天出海捕鱼一无所获的背运,面对小男孩父母的蔑视,老人却十分和善;即使拼死决斗而挣得的一副鱼骨架,也不忘了把鱼头送人钓鱼用;作品中老人与小男孩马诺林之间真挚友谊和交往,也正是体现老人纯洁、善良、慈爱的人生情感。

结语

尽管《老人与海》的故事外壳脱胎于一位古巴渔夫真实的海上经历,但是海明威借助于桑提亚哥这个普通劳动者的躯壳表达了一位年迈、孤单又迷惘的知识分子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并且,作者在硬汉形象的心灵世界融入善良的人性内涵,使得这一形象富有更强的精神魅力,使得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内涵得到强化和充实;也正是来源于道德情感的精神魅力“作为一种心理力量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余立三.海明威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家[J].外国文学研究,1986(2).

[2]游嘉胜.论《老人与海》形象主体的精神结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5).

《老人与海》中象征主义分析

摘要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运用其“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重大题材,颂扬了人类“可以被摧毁、不能被打败”的伟大精神。论文通过对老人、大海、小男孩、大马林鱼等蕴涵的象征意义挖掘,全面深刻地把握海明威文学创作思想的精髓――象征手法。

关键词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冰山理论;海明威

Abstract : Hemingway used in the "Old Man" in its "iceberg theory" creative principle, the major themes deal with the struggl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elebrate the human "can be destroyed, it can not be beat," the great spirit. Thesis for the elderly, the sea, the little boy, marlin and other big mining symbolic implication,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grasp of the essence of 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Hemingway – symbolism.

Keywords: Old Man; symbolism; iceberg theory; Hemingway

一、引言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迷惘的一代”代表人物。《老人与海》塑造了以圣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形象。文学评论家认为《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与文中描述的事件是海明威生活经历的真实再现。曾有评论家说“海明威的‘冰山’风格,即小说的创作手法就好比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有八分之一浮出水面,其余的则在水里。”① 我们读罢《老人与海》时,会发现这样的特点,浮出水面的那部分是象征手法的寓意,而剩下的八分之七则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文中象征手法的纯熟运用充发展现了作者杰出的文学创作才华。

二、象征意义与冰川理论

(一)象征意义

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可以通过意象来诱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

(二)冰川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三、故事情节的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讲述的故事是:老渔夫桑迪亚哥独驾孤舟在大海捕鱼。连续84天都一无所获.在第85天他遇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经过三天三夜的生死

搏斗,老人终于将其捕获。不料返航途中遭到了一群鲨鱼的进攻。他们围绕着绑在船弦边的马林鱼你争我夺。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也无济于事,最后老人拖着疲惫的身体,仅将光秃秃的马林鱼骨架带回了小茅屋。这就是小说《老人与海》的全部情节。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小说却能深深影响欧美文坛,震撼数亿读者心灵,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包含着多层次、复杂而深刻的象征意义。老人桑迪亚哥是人类的缩影,海是老渔夫活动的舞台之一,出海捕鱼是与大海抗争、不屈于命运、积极奋争的象征。《老人与海》故事象征的是人类同大自然抗衡的故事。尽管大自然力大无比、坚无不催,人类凭借坚韧的意志力、自信、勇敢、不屈不挠、永不言弃、战胜自我的精神,不断向成功靠近,最终成为精神上的胜利者。《老人与海》颂扬的是“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类伟岸品质。

四、主人公圣地亚哥既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也带有宗教的象征意义

老渔夫桑迪亚哥连续84天没钓到一条鱼,一直坚持到第87天终于降伏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人奋力与群鲨搏斗,而马林鱼只剩一副骨架。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老人身体的虚弱、疲惫、�小、年迈和他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自信、勇敢、忍耐、执着、自控、强悍的英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极其震撼人心。光秃秃的马林鱼骨架奏出了老人生命的硬度,也是精神的硬度。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

同时,桑迪亚哥的身上带有浓厚的基督色彩。桑迪亚哥以前曾87天出海一无所获。现在又遇到了84天捕不到鱼的“背运”,加上海上拼搏的3天又凑成了87的数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因为耶稣在旷野之地受魔鬼的考验,40天水米未进,之后的40天又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在后来的一周便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复活。前后加在一起恰恰也是87天。除了这隐藏的数字信息,海明威还在小说的后面部分描写老人回到小茅屋后的`情形时写道: “脸朝下躺在报纸上.手心朝下两只胳膊伸得直直的”,俨然一副基督受难的姿态。 这些描写似乎象征着“以耶稣的受难、复活暗示一切信仰宗教的人们都将蒙受巨大的灾难,但终将获得精神上的再生”。

五、小男孩曼诺林象征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将代代相传

由于老人一个人在小划艇里捕了八十四天鱼而无收获,小男孩的父母就迫使他离开老人。然而,当小男孩赚了一些钱之后,他又决定回到老人身边。每当老人黎明之前出海捕鱼时,他总会说:“Then if you look something truly big we come to your aid.”在捕杀大马林鱼和与鲨鱼的斗争过程中,老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叫喊着小男孩的名字。“How I wish the boy were here”这句话在这篇小说里出现了许多次,这表明了小男孩对老人是多么的重要。当老人从海上回来时,他没有带回一条鱼,而仅仅是一根大马林鱼的骨架,此时男孩并没有像其他渔夫那样嘲笑他,而是安慰老人:“We will fish together now for I still have much to learn”。这两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斗志雄心是如此类似,以至于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一个人来看待。“这个老人的过去和未来一幕幕全反映在小男孩的身上,并用一种不可比拟的精神力量使他精力充沛。”②男孩决定陪着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出海捕鱼,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将会代代相传,小男孩也象征着将来人类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六、马林鱼骨架象征伟大意志的胜利

圣地亚哥在海上捕鱼87天,杀死了巨大的大马林鱼。为保护大马林鱼,老人同疯狂的鲨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光了,仅留下一具巨大的骨架。老人又一次无功而返。然而这次几乎以他的生命为代价的搏斗显然已经超出了老人的本来意图,发展成为对一种精神的追求。虽然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具骨架只是一堆有待清理的废物,对老人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成功――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这种胜利是他不可动摇的意志的象征,是敢于面对并挑战失败和死亡的象征。

七、其他象征意义

在《老人与海》中,还有多处具有象征意义。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大马林鱼象征着老人理想的追求之物,而老人对大马林鱼的征服,则表明了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克服许多困难和阻碍。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老人魂牵梦萦的“那群狮子”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

八、结语

《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完整体现。小说以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简单的故事情节塑造一个硬汉的形象。老人圣地亚哥、小男孩、大海、马林鱼、鲨鱼、群狮等被赋予丰富的象征和寓意,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整部作品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颂扬了“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类伟岸品质。为人类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Ernest Hemingway.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1.

[2]Hi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Washington,D.c 1971 Book Ⅳ.

[3] Ni Fang. Symbolic Means of the Author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2004-20(4): 103-104.

;

4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