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人物

巴洛克音樂指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始興起,且在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年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occ交受空历题利翻消委号o」,意指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来自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的特徵是精緻細膩的裝飾以及華麗的風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因為巴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富麗堂皇的宮廷裡奢華的排場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藝術的發展中心,而這個大環境的改變也直接的360问答影響到了音樂家的創作。十七、八世紀宮廷樂師所寫的音樂作品,絕大部分席厚块验知九清似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做,為了炫燿貴族的權勢以及財富,當時的宮廷音樂飞反必定得呈現出炫燿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愉悅氣氛。[1]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複調音樂(複音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複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複調在 J.S.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至。

浪漫主义和巴洛克时期有什么区别

數字低音及即興創作皮温制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並且管弦樂團編制尚未標準化。

目錄 [隱藏]
1 主要作曲家
2 音樂創作
2.1 樂器作品類型
2.2 創作技法
3 參考書目
4 附註
5 參見

[編輯] 万蒸喜好美协足湖教主要作曲家
義大利:

科萊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A.史卡拉第(A肥春言模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完城关章离)
D.史卡拉第(Do议抓对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德國: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法國:

呂利(Jean-Baptiste Lully跟盐九包明妒甚想阳候, 1632-1687)
F.庫普蘭(Franco按征架讲批价费晶病is Couperin, 1668乙苦宣加持重菜-1733)
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析械建房节克683-1764)
英國:

珀賽爾(Henry Pur散编制参良林伯低只验cell, 1659-16约觉艺95)

[編輯] 音樂創作
巴洛克音樂創作的發展中心以貴族混支注时印衣该视仍的宮廷、私人組織的學會以及天主教教會為主,其中又以宮廷最具影響力。此時期的音樂創作除了適合在宮廷裡演奏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以外,還有貴族沙龍裡帶有私密氣氛语药扩离何列练的小規模樂器奏鳴曲(Sonata);彌撒、神劇、受難曲以及豐富的管風琴曲目,令教堂充滿了聖神的光彩;另外,歌劇在威尼斯快速興起,藉著音樂和戲劇的結合將情感抒發到最高點。音樂創作從此步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2]

[編輯] 樂器作品類型
當時富有的貴族大多都擁有專屬的樂團,以便在宮廷中娛樂賓客,而變化多樣又音樂寬廣的樂器曲就廣受青睞。樂器曲崛起後,音樂的創意更有了發揮空間,音樂家開始發展出不同的樂曲類型:[3]

組曲(Suite)
奏鳴曲(Sonata)
協奏曲(Concerto)
賦格曲(Fugue)
羅曼尼斯卡(Romanesca)

[編輯] 創作技法
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
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
賦格(fugual polyphony)
競奏(concertato medium)
即興演奏(improvisation)

浪漫主义音乐、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巴洛克\古典\浪漫派音乐的区别(异同点)?

巴罗克时代的音乐

一、巴罗克(Baroque)风格

从年代上说,大体上从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称为巴罗克音乐。十六世纪末叶,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上演,也是以乔万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为中心的“威尼斯乐派”的全盛时期。而1750年则是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之年,代表巴罗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可以认为以巴赫去世而告结束。

巴罗克(Baroque)一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来表明一种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性的,对之而言,巴罗克风格是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后来兴起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前提。

巴罗克时代的欧洲音乐以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几个国家为代表,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二、巴罗克时代的德国音乐

巴罗克时代的德意志音乐,可以说以许茨、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做金字塔,则他们的音乐就是塔顶,他们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意大利的新音乐,并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许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比巴赫和亨德尔恰恰早生一百年,二十四岁时赴意大利留学,就读于威尼斯乐派的大师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他回德国后,发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剧《达夫内》,此外还创作了许多受难曲。许茨的风格对后来的两位巴罗克音乐大师巴赫、亨德尔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作品,无论在集成传统音乐方面,还是在追随新思潮方面,都在音乐史上放着射着异彩。亨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显然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而巴赫的音乐,在声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预示了以后的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

三、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音乐

歌剧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就诞生在“音乐的摇篮”——欧洲文明古国意大利。古老的城市佛罗伦萨,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一批对古希腊艺术感兴趣的贵族。这些贵族决心赋予希腊戏剧以新的生命,他们开始给古老的希腊故事谱曲,并且穿上戏装演出,而整个故事是由一个合唱队唱出来的,这无疑就是歌剧的雏形了。后来经过发展,故事里的每个角色由一个歌唱者演唱,而在合唱节目之间,由男女歌唱家分别担任独唱。当角色的话语轻柔时,台词将半唱半说。这种歌唱差不多象一首赞美诗:被叫做宣叙调。而强烈的模数感情则是用叫做咏叹调的真旋律来表现。不久,咏叹调开始用来炫耀歌手的美好声音。那时,无论一部歌剧是在意大利还是在英国或德国上演,它的咏叹调总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而它的宣叙调部分则用那个国家的语言演唱。

意大利的巴罗克音乐中,弦乐可与早期的歌剧相提并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乐器,至今仍是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也是极为重要的室内乐及独奏乐器。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弦乐与歌剧相结合,做为古序曲而得以发展。歌剧的序曲必须是以快速开始,中间部缓慢,最后再以快速终结这样的三部分构成,这种形式后来成为协奏曲和交响乐的基本形式。而当时的古序曲和协奏曲都是以弦乐为主的。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盛产小提琴家,如托莱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莱里(Arcagello Corelli,1653-1713)、维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都是早于巴赫的音乐家,他们全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都是小提琴音乐的作曲家。另外,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家辈出,如阿玛蒂、瓜尔奈里和斯特拉迪瓦利等都是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地区的克雷莫纳(Cremona)人,他们精心制作迹李的小提琴,一直到今天还活跃在舞台上,显示出空前绝后的艺术魅力。

四、巴罗克时代的法国音乐

在这一时期的法国,以巴黎为中心,以各地王侯贵族的府邸为姿码迟背景,歌剧和古钢琴音乐极为盛行。当时的法国歌剧,脱离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而独自成长,可说是接近于舞剧的形式。

巴罗克时代,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是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创作的歌剧简洁明晰、旋律动听,同时具有很强的舞蹈特点,内容也较为深刻,并大量运用了辛辣、幽默的手法。

与歌剧同时盛行的是古钢琴音乐。古钢琴这种乐器,常常附以代表巴罗克文化的装饰,它与羽管键琴等都是今日钢琴的前身。在这方面最著名的大师,是库泊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年)和拉摩(J.P.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年),他们的作品中有许多是为古钢琴谱写的组曲,其中有许多曲目至今仍用现代钢琴广为演奏。拉莫于1722年出版的和声学概论,是音乐史上最早的和声学理论著作。

古典主义音乐

一、音乐中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二、初期古典乐派

文艺复兴以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第一派,是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第二派,是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第三派,是以瓦根扎尔及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在古典派音乐中,虽然歌剧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特别是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对维也纳乐派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给予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乐派音乐中极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继以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这种形式。在交响乐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的也是曼海姆乐派,在他们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这一乐器,也是在曼海姆听到他们的乐队的演奏之后学来的。

三、维也纳古典乐派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浪漫主义音乐

一、音乐中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这一词的含义,原来是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中。在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就是说,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相对立。古典主义的音乐是线条式的而且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色彩和感情,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实际上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已含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初期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约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都可划分为浪漫派。从时代上来说,十九世纪中叶是其全盛时期。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后期作品中,就已经明显地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

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作为代表初期的浪漫派作曲家,可举出舒伯特和柏辽兹这两人。他们都是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而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高峰,这一系列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在音乐史上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地位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但这一时期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宝库”。

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柏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经过舒曼和沃尔夫传到现在;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出自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后来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发生联系。

2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