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结构主义文论和解构主义文论各自的特点并简要梳理其转变的过程

结构主来自义和解构主义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在西方人文学界,则相继出现三股强大王告害找理论变革潮流,它们分别是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后结构主义。有趣的是,这些思潮括站话右景剂别洋浓都萌发于世纪初,蔓360问答延扩散,至今不衰。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是20世纪影响重大的人文变革思潮之四每齐外一民强苦概一,其原创思想来自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索氏归纳的有析行集土仅己技三结构语言学4项法则,不仅触发了60年代的巴黎结构主义革命,还在西方人文学术领域造成广泛的语言学转向字表问(TheLinguistic助意刘纪被证入散处Turn)。由于自身局限,结构主义发起的蛋已洲苏写指是效伟当乱人文科学革命未能成功,其革命余评陈次备香排素关括末谈兴和创新能量,70年代后多转向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现代语言研究揭示,语言是具有符号化形式和陈述性意就田期器担哪义的社会现象,蕴含能指所指,共时性/历时性特征。20世纪以来,通过索绪尔(***.De Soussure,1859-1913)、乔姆斯基(A.Chomsky,1928)等人的研究雷字,现代语言学成了现代科学最有活力的生长点之一。列维;斯特劳斯(C.Levi-Strauss,1908-)、皮亚杰(J.Piaget,1896-1980)、拉康(J.Lacan,1901-1980)、福科(M.Foacault,1926-)、 阿尔都塞(L.Althus定脸海刑烈印让ser,1918-1990)等人发展的结构主义进一步指出,语言是一个亚大乙有结构的系统,可以成为认识事物内在结构的表达形式;语言结构具有整体性,煤皇它其厂爱孔整体各部分通过相互联系具有同构转换和自行调整的特征;社会架凯客课安刘世结构决定认知结构;共时性结构研究比历时性结构即胡怀就牛研究更为重要;想象、象征和现实之间的人格关系具有认知结构意义;历史是非连续性事物变构(folie)(即结构的自由变化)的陈述; 非理性是理性的一面镜子,又是理性的延伸;思想发展表现为结构的变化,具有一种无意识的、静止的、共时性的、彼此分立的认知型结构。
索绪尔(FerdinanddeSau ssure,1857-1913)原是一位陌生的隔世老人。他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身世几乎不为人知。仅仅出于一群师生的怀念,他在日内瓦大学讲课的内容才被整理成书,于1916年出版。
这本题名《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法文书,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像宗教秘笈般流传下来。至1955年,该书已再版5次,影响却未超出讲法语的欧洲语言学界。60年代,《教程》摇身一变,被奉为结构主义圣经。麻烦的是,这本圣经的合法性反复遭到质疑,翻译工作一拖再拖,直到1983年,才有了牛津大学哈利斯教授的英译本。

俄罗斯象征主义学派的特点

在讨论《教程》之前,我们须考虑两个问题:首先,作为结构主义的核心文本,《教程》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索绪尔本人的思想?其次,假如我们承认索绪尔思想的革命性,那它为何如此难产?
先说第一个问题。如今专家公认,《教程》并非出自索绪尔之手,而是由他生前的同事代为编写的。这两位先生证明:1906到1911年,索绪尔在日内瓦大学3次讲授语言学课程,可他既无讲义,也不用提纲。后人翻检他的遗留,找不到多少相关内容。无奈,编写者只好依据学生听课笔记,整理出一部索绪尔名下的《教程》来。这种作法显然缺陷多多。两位编者承认,他们以第三讲为改写基础,为此舍弃了前两讲的不少内容,特别是涉及语义学和言语语义学的内容。由于学生笔记杂乱不合,也在书中埋下一些断头线索。为了正本清源,60年代末又出版一套安格勒校订本,书中开列学生笔记中的疑难点,一一挑剔批评。这无疑给《教程》编者造成难堪。有鉴于此,哈利斯教授在《教程》英译本中自嘲说:此书唯一不争的事实是,专家对书中一系列问题“均持犹豫态度”。但他又表示,作为影响深远的结构主义经典,索绪尔《教程》“有权”让人接受它的重要性,同时也承认其中错误的不可避免。
再看第二个问题,即索氏思想何以这般难产。这方面最好的解释来自他的再传弟子、瑞士语言学家本瓦尼斯特。1963年2月,在日内瓦大学一次纪念仪式上,本氏代表欧洲语言学界隆重发表讲演:《索绪尔辞世半个世纪之后》。他在演说中追记索氏功绩,说他在两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其一,索绪尔在语言学内部扫荡传统观念,扭转历史比较法的颓势,为现代语言研究建立起了新的科学基础;其二,他发现了作为语言基本特征的“符号”概念,并将其成功植入现代西方哲学思想。这一发现极大丰富了文化研究的可能性,并为孕育中的西方人文科学提供了重要参照模式。学术史上常见这种例子:一个杰出学者,越是具有思想上的独创性和革命性,他可能遭遇的阻力与压迫就越大。在本瓦尼斯特看来,索绪尔的革新念头曲高和寡,委实不凡。但在传统重压之下,他一直辗转犹豫,无法表述自己离经叛道的思想。
后人确认,《教程》归纳并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4项法则,它们分别是:1,历时与共时方法;2,语言与言语;3,能指与所指;4,系统差异决定语义。它们看上去简陋莫名,实际上内容精致,构造严密。依专家言,它们不仅形成了一套完美自恰的逻辑系统,而且具备推广之效,可以在许多学科加以调试运用。以上便是结构语言学的“纯正起源”。
索绪尔《教程》在欧洲语言学界影响有限。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思想向东迁徙,先后影响了30年代前后的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当时率先开拓俄国文论和诗学研究的两位重要学者巴赫金和雅各布森,不约而同地对索绪尔《教程》作出了热烈回应。其中巴赫金著名的对话原则和超语言学观念堪称是对索绪尔理论可贵的批评与补充。而雅各布森深受索绪尔的启发,在音位学领域屡有突破,贡献卓著。
30年代末,雅各布森教授移居美国,执教于哈佛大学。此间,他在纽约巧遇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顺手将火种传给了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法国年轻人。1962年,列维-斯特劳斯在巴黎发表《野性的思维》,此书作为结构人类学开山之作,一时间哄动舆论,对法国学界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紧随其后,一批巴黎知识精英,诸如拉康、巴尔特和阿尔都塞,好比一组冉冉升起的明星,合力将结构主义革命推向高潮。索绪尔英灵在上,对此番戏剧性变故沉默不语。
索绪尔思想的天路历程,前后跨越半个世纪,且由东向西兜了一大圈。可悲亦可笑的是,他用法文讲解的理论,偏偏引不起国人注意,反倒在遥远的俄罗斯倍受青睐,进而升级为向美国出口的理论经典。非但如此,索绪尔梦幻般的荣归故里,竟然得益于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流亡学者———雅各布森和列维-斯特劳斯双双沦落他乡,却能一见如故,眨眼完成了现代学术史上最感人的薪火传递。
再看索绪尔《教程》离奇的跨学科传播方式:它原本是一种抽象的语言学理论,经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改造和雅各布森在音位学领域的借用,又被列维-斯特劳斯悍然移植到人类学领域。当巴黎结构主义崛起后,这一万能理论的应用范围更是从文本、符号研究一路蔓延,囊括了神话仪式、社会心理、商品广告、意识形态、乃至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结构研究。
结构主义的核心,即“结构”概念在心理学家皮亚杰那里,构造主义、格式塔、结构发生学依次出现,最后他才在《结构主义》中确认:结构是一种关系组合,它具有“整体性、自调性和转换性”。

后结构主义是“对前者的反叛性延续”;有人称两者间贯穿了一条“自我瓦解”的逻辑;还有人慨然表示,从结构到后结构的演变,不过是西方思维结构的又一次形式转换:它先冷后热,因纯而杂,从封闭到开放,由严整统一走向多元分散。
巴尔特(R.Barths,1915-1980 )和德里达所发展的后结构主义(post structurism)即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在批判结构主义重视共时性忽视历时性的基础上指出:语言是开放的、不稳定的结构系统,历时性研究比共时性研究更重要;一个由本文(text)决定的中心是虚构的存在,写作与阅读作品的过程会不断拆解或转换本文的结构,形成不同的结构及其虚构中心;在写作形成的第一意义系统以外,还通过阅读形成的第二意义系统产生具有各种变化意义的结构;也就是说,阅读的“差别”作用产生历史上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结构系统。因此,结构系统的意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定差别的。我们可以用分延(difference)来表达事物在空间上的差别和时间上的延续。每个本文都有自己的动态形成过程;阅读则是寻找本文意义的过程。阅读要不断拆解和破译本文,对本文作出各种可能的解释,显示本文的多重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写作与阅读是同一的,又是发展的,非再现的。其结构发展也就是符号发展过程。
巴尔特认为,解构首先是一种活动,目的是重新建构一个认识“客体”,表现这个客体中起作用的各种功能、规律。解构者要把解构的客体拿来拆解、重组,因此,在解构活动中,两个客体或两种时态之间,会出现一种新事物。这种新事物所创造或反映的,并不是对客观世界本源的“印象”,而是另一个有实在结构意义的模拟世界。解构的目的不是复制,而是用智力去理解、创新,以技巧为一切创新的根本手段。解构与其他形式的分析、创造根本不同,它总是与相应的技巧连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重建客体,就要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它的特定功能得到呈现。
巴尔特进一步指出,解构活动包括分解和重建的表述两项典型操作。分解客体,要从中找出某些“会引起整体变化”的基本成分,确定不同基本成分的边界和类型。所谓类型,是尽可能压缩的一组相似的客体基本成分。这些基本成分都在客体中有一定的位置。解构者必须从它们当中发现或为它们确定某种相联系的原则,这就是表达。由于这些基本成分有规律地重复呈现并引起相关成分有规律的重复呈现,作品才具有解构意义,或者说,作品才被赋予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形式是一种防止相互邻接基本成分被当作纯属偶然的手里夺回的财富。新的形式就是新的客体类型。它既不是真实的,又不是理性的,而以其功能性构成一个科学的复合整体,运用现代信息理论研究成果而不断得到发展。解构最看重的,是善于表达意义的新人;他不但要在物质上、精神上、文化上、艺术上为历史增加新内容,而且要在上述各层面为历史增加新形式,只要能为历史创造一种新的语言,一种具有新内容和新形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使自己承担的使命得以完成,那就够了。消解世界的历史意义,是完全违背解构者意愿的。
德里达进一步研究了结构中的“结构性”问题。他不像巴尔特那样强调类型化的解构,却强调形式化的解构,明确提出了“结构的中心”、“中心的缺失”、“自由变构(folie)”等等新概念。
德里达认为:解构本质是使结构概念的外在形式有一个断裂和一个重叠。结构中心通过引导和组织,保证其结构的内在一致性,也允许其构成成分在总体形式的内部自由变构。而“断裂发生前的结构”这个概念的全部历史,必须被看作是一系列中心对中心的置换,仿佛是一条由逐步确定的各个中心串联起来的锁链。各个中心依次有规律地取得不同的形式和称谓。这样,形而上学的历史,就与西方历史一样,成为由这些隐喻和换喻构成的历史。最根本的,就是把存在(being )确定为全部意义上的此在(presence)。所有与本质、原则或与中心有关的命名,总是标明了一种永恒的此在。因此,断裂的事件即是解构,即是全部意义上的重复。主宰一切的法则,就是一种追寻中心的欲望。这种欲望,贯穿于构成结构和意义的形成过程之中,用这个过程来取代和置换主要中心此在的形式存在。因此,中心从来就不是自然的所在;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所在,而只是一种追寻中心的欲望,一种功能,一种非所在。其中云集了无数的中心替换符号,在不断进行着相互置换。所谓此刻,就是语言向令人怀疑的普遍存在入侵发难的时刻;此刻,由于中心或本源的缺失,一切都变成了话语,一切都变成一个系统。中心所指即本源或超验的所指,永远不会处在由差异构成的系统之外,却把系统的范围与意义的相互作用无限地延伸下去。这种中心消解和关于结构的结构性看法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提出来的。尼采(F.Nietzche,1844-1900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存在与真实的概念的批判,引出了变构(folie )、阐释以及符号(仅有真实意义的形式化符号)的概念;海德格尔通过对形而上学、本体神学的批判,把存在看作此在说的破坏。这种破坏导致一种破坏性话语和类似破坏性的话语,并陷入一种独特的循环;它反映出形而上学的历史与破坏形而上学的历史的关系,并说明没有必要为攻击形而上学而抛弃形而上学的各种概念。
德里达进一步指出,自由变构就是在一个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的无限多样的置换替代。因为它是有限的,所以允许无限的置换替代。由于不存在一个中心或本源而造成的自由变构,是一种增补性的运动。它发挥一种身临其境的作用,去填补所指的缺失。此外,自由变构与历史的张力关系,表现为一种结构;任何一种始创性体系都必须通过与它的过去、它的本源、它的成因决裂才能出现。要描述这种结构,就不能同时又描述它的过去、又考虑从一种结构过渡到另一种结构的问题,而最好把历史放进括弧。在这样的解构过程中,偶然性和不连续性概念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自由变构与此在张力关系显示,自由变构是此在的反叛;任何一种基本要素的此在,都必然是指涉性和替代性的所指,包含在差异系统运动的锁链之中。这样,就可以把自由变构(疯狂、变态)看作一种空缺与此在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必须在对此在与空缺作出非彼即此的判断之前,就对自由变构有所设想,或者说,必须把存在设为始于自由变构的可能性的此在或空缺,而不是相反。在这个意义上,自由变构被局限为对永恒的存在之此在成分的转换。同时又以绝对偶然性的形式,决定于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于动因(trace)的发生冒险活动。因此,人们可以对阐释、结构、 符号、自由变构作出两种不同的选择:(1)试图阐释、 破译一种不受自由变构的符号系统制约的真实或本源;(2)像尼采那样, 不追求本源,超越人和人文主义,任其自由变构。总而言之,结构是应该围绕中心的,但这个中心要么是思想,如传统所说的那样,是创造者、存在或某种确定的、自然的所在;这个中心也可以是一种缺失,是某种使自由变构成为可能的东西;此外,它还接受了一系列历史的限定,即一系列最终没有所指的能指,如果它不从这种缺失起步,就无法变成能指。
由于人们对“破坏”、“中心缺失”时有误解,德里达进一步指出,我经常使用解构这个字眼,但它与破坏毫无关系,而只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语言结构隐含的意义,注意我们所用语言的历史积淀现象。我也从未说过不存在中心,没有说过我们可以不要中心;我相信中心是一种功能,而不是一种存在。中心这种功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什么是象征派、表现派、未来派、意识流

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美国的庞德(1885-1973)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简歼埋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等。
表现主义
一、概念
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继而扩展到音乐、文学等领域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本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
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境、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恰佩克、斯特林堡、布莱希特等。
二、历程
1、首先出现于绘画领域:
表现主义一词是从法文“表现”(expression)引申而来的。最早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画展上,当时米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被题为“表现主义”。马蒂斯于1908年12月25日发表论文《画家日记》,公开宣布自己“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1911年,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尔就马蒂斯等人的绘画作品下了“表现主义”的定义。从此,表现主义正式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流派的名称而广被采用,并于1914年开始引入德国文学界。
本来,表现主义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动而出现于绘画界的。表现主义认为:“世界存在着,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们不满于印象主义者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的描绘,主张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摆脱外界印象,直接表现作者的“主观真实”。他们的拦蚂口号是:艺术不是真实、而是精神;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以塞尚、凡高、高更为首的后期印象派已经开创了表现主义的先河。同属表现主义先驱的还有劳德累克、蒙克等。
表现主义画派主要包括法国的野兽派和德国的“桥社”(德累斯顿,1905-1913)、“青骑士”(慕尼黑,1911-1914)。
马蒂斯。
蒙克。
克利。
康定斯基。
2、德国的表现主义文学:
1910年创办的《狂飙》和1911年创办的《行动》,是德国表现主义的阵地。1911年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尔在《狂飙》上发表的文章宣告表现主义文学的产生。此后迅速波及诗歌、戏改仿剧、电影和小说领域。
最主要的成就在戏剧领域,如凯泽(1878-1945)等。
3、20年代在奥地利等国家的兴盛:
当德国的表现主义渐渐衰落的时候,与德国有传统联系的奥地利等国家又兴起了以卡夫卡为代表的第二个表现主义高潮。卡夫卡、恰佩克是主要代表,他们不象德国的表现派那么过激,也不一味地强调表现自我。
同时,在美国也兴起了表现主义文学,主要以奥尼尔等剧作家为代表。
4、对后来文学的显著影响。

三、代表作家与作品
1、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小说家兼戏剧家。一生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最初走现实主义道路,后来转向自然主义,继而又转向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女仆的儿子,精神上极端内向、孤傲,数度精神崩溃。与女人关系不好,三度婚姻,均以离婚告终,憎恨妇女。悲观主义,神秘主义。生前身后,名声显赫,“人民诺贝尔奖”。
《到大马士革去》,戏剧,1898年。男人与女人,邮局,钱。--人类生活中充满着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人生充满荒诞。
《鬼魂奏鸣曲》,室内剧,1907年。80岁的残疾老翁亨梅尔,“现代个人主义的危机”。
2、卡莱尔·恰佩克(1890-1938):
捷克剧作家、科幻作家。
《万能机器人》,科幻戏剧,异化主题。
3、尤金·奥尼尔(O' Neill,1888-1953):
4、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
四、表现主义艺术特征
1强调表现主观感受,不再现客观现实。内心体验-激情-幻象-真实。合理与荒诞的融合。
2、大量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人物的象征性。
环境的象征性。
思想的象征性。
3、强调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内心独白。对比。同时性。狂热的激情-叫喊。

意识流
一、定义
名词“意识流”借用自心理学,后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总称。虽然一批运用意识流方法创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但随着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广为流传,意识流被后人视为本世纪20-40年代的又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影响深远。
意识流文学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来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主体结构。
二、理论
1、威廉·詹姆斯: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这一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识流”这个术语。随后,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多次提到“意识流”。他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2、亨利·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提出“心理时间”理论。在他看来,常人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示宽度的数量观念,而他所提出的“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的概念。人们越是深入意识领域,这个“心理时间”的概念便越适用。他特别强调,“真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并劝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跟着人的意识的流动从心理的角度去刻画人物。
3、弗洛依德:
奥地利心理学家,创造了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意识受下意识支配,下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
--三人的理论互相支持、交织融合,构成了一套指导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基础。
三、历程
1、文学渊源:
意识流的祖先应该是“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可以说,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从古希腊的悲剧到托尔斯泰的小说,一直有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优良传统。同时,运用“内心独白”的作家也大有人在。比如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写了巴斯妇的独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王子的独白和麦克白夫人的梦呓,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精湛的“心理分析”与“内心独白”的结合。等等。千百位作家的创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2、尝试期:
A1887年,法国作家爱德华.杜夏丹(1861-1949)在《月桂树被砍掉了》一书中运用“内 心独白”来叙述主人公在几个小时内的主观情绪变化,把读者置于书中人物的意识活动面前。当时此小说并没有引起评论界的注意。乔伊斯后来发现了这部作品,给它很高评价,认为它“自始至终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脑中”。同时,乔伊斯也吸收了这种创作方法。
B英国女作家多萝西.理查森(1873-1957)创作了小说《旅程》,在《序言》中,她讲到了开始创作“意识流”小说的意图。
C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受其兄长威廉的影响,在小说中也运用了一些意识流的手法。虽然西方评论家称他为心理分析小说家,但他并不是地道的意识流小说家。
3、确立与兴盛期:
A1913年,普鲁斯特推出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开山之作。
B1915年,多萝西.理查森出版了她的12卷本小说《朝圣》的第一部《尖尖的屋顶》。
C1918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开始联载。
D1919年英国女小说家伍尔芙发表自己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E1925年,伍尔芙的《达罗卫夫人》出版。
F1927年,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出版。
G1929年,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出版。
H1930年,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出版。
I1939年,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出版。
四、艺术特征
1、主张作家退出小说,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意识流小说家所忠于的“现实”、“真实”和“客观”,是指在人物意识上留下的印象,而作家的任务是“记录”、“翻译”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所以在意识流作品中,一切都得从属于各种各样的意识、潜意识。他们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反映的对象,对人物感觉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于是,他们所描写的人是埋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本我”。
2、不注重刻画典型的人物性格,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
伍尔芙提出“人物中心论”,她指出,现实主义作家们“无比重视事物的外部结构。他们给我们看一幢房子,希望我们有可能借此演绎推断出居住在房子里的人物的情况。”然而,“如果你确信小说首先是描写人物,其次才是描绘他们所居住的房屋的话,那么,从描绘房屋着手是一种错误的方法。”
所以,在意识流小说中,有的人物没有名字、性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淡化,即使要表现人物一生的经历、遭遇、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一般也只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跳跃地、断续地反映出来。
3、以“心理时间”为作品的“精神结构”,不以情节为结构。
与传统小说的结构大不相同。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把时序颠倒,表现为时空交错、互相渗透、彼此叠合。形成一种以意识节奏起支配作用的多层结构。
英国二流意识流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阐明了意识流小说家特殊的计算时间的方法,她提出了“戏剧性现在”概念。“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所谓时间计算,或者指某些场面的延伸--把几分钟的时间扩展为好几页,或者把一段较长的时间加以压缩,尽管作者并未着意交代,我们也会感到这段时间确已过去。从某个角度来看,小说家在写书时可以象一把扇子似地把时间打开或者折拢。”
4、采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摈弃以叙事、描写、评价为主的手法。
五、代表作品与作家:(分别见专节)
1、普鲁斯特。
2、乔伊斯。
3、伍尔芙。
4、福克纳。

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未来主义的精神
革命性。造反有理。
未来主义认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交通和通讯的突飞猛进,使客观世界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速度这个因素具有日益突出的作用。现代大都市、机器文明、速度和竞争,构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
外界社会的变化,势必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彻底改观。传统的文学只囿于描摹外在的、死气沉沉的现实,已经僵化。唯独未来主义文学富于生命力,因为它以探索“未知”为己任,他们声称面向未来、属于未来,因此号称未来派。
按照未来主义的观点,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旧的都是坏的。于是他们把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有文化都当成是绊脚石、扫荡的对象,声称要催毁一切图书馆和科学院。
在理论上,未来主义极其杂乱。它集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之大成。既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高唱赞歌,又发出一片反理性主义、盲动主义的鼓噪。
在队伍上,同样鱼龙混杂,其政治倾向、世界观、艺术观皆不同,他们从未来主义的纲领中各取所需。因此分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右派、以法国为代表的中派、以俄国为代表的左派.

4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