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魯蓋爾簡介
勃魯蓋爾
15、16世紀以現在的比利時、荷蘭爲中心展開的繪畫,在美術史上被稱爲早期荷蘭畫派。德國的美術史學家弗裏德蘭達畢生研究這一畫派,留下了14卷巨著。他舉出了代表這一畫派的19位畫家,猛升以畫家論爲基點,提出了《從凡·愛克到勃魯蓋爾》的論考。正如此書原題中以簡潔、明快手法所寫到的,勃魯蓋爾是自揚·凡·愛克開始的刊期荷蘭畫派的最後一位巨匠。
當時的佛蘭德,一方面作爲世界廳知拆一流的商業中心而繁榮,另一方面又在西班牙的專制統治下,人們苦不堪言。後來成爲神聖羅馬皇帝的卡爾五世(1500-1558),扮棗生于根特,講佛拉芒(荷蘭語)語,他未必因此而壓制佛蘭德。但其後繼者——西班牙王費利佩二世1527-1598),任命他的異母姐姐瑪加麗塔爲荷蘭總督,自己卻從未離開過西班牙一步。對他來說,荷蘭隻不過是課受重稅的對象罷了,因此荷蘭的悲劇由此而開始。勃魯蓋爾所活躍時的16世紀中期,正是費利佩二世執政時代。
除去數幅風景畫,勃魯蓋爾的作品大多充滿諷刺意味,富于民族活力,表現的是一個騷亂的世界。而揚·凡·愛克的作品則表現的是一種靜谧的世界。因此要将勃魯蓋爾的作品與其歸入一類讓人們去認同,是頗爲困難的。初期荷蘭畫派的開山鼻祖揚·凡·愛克和最後一位巨匠勃魯蓋爾的作品之間,竟然存在着這麽明顯的差異。如果從上述政治、社會形勢的變化來看,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這種變比吧!
現在勃魯蓋爾作品的大部分不在本國比利時,而在維也納,也是由于當時政治體制所限、維也納美術館藏有勃魯蓋爾的《巴比倫塔》《運十字架的基督》《雪中獵人》《農民的婚禮》等12幅作品,與此相比,布魯
塞爾皇家美術館及馬耶爾·範·戴恩·貝洛古美術館(安特衛普)雖然所藏作品總計不過10 幅左右,但比利時的勃魯蓋爾作品也是有一定影響的。這并不是說一個畫家的作品,隻是在他家鄉看來才有重大量着義。但确實勃魯蓋爾的作品,正是因爲以比利時爲背景來看,所以才十分精彩。有這一想法的并非筆者一人。今天街上我們還能感受到一種類似勃魯蓋爾氣質的東西,因爲比利時的勃魯蓋爾藏品同維也納的藏品一樣,都有極珍貴的價值。
勃魯蓋爾是尼德蘭文藝複興時期最後一位大師,他繼承了凡·艾克兄弟、包西等前輩的藝術精髓,以異常平凡、質樸、粗犷、豪放的筆調表現了日耳曼人、特别是日耳曼農民那種豪爽、樂觀、憨厚、天真甚至有點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我們從這幅《婚禮聚餐》明顯地可以發現,它不僅在内容意趣上有異于意大利拉丁民族藝術體系,從形式語言來看也令人耳目一新。
畫面表現的是一個農民婚禮聚餐的熱鬧場面:地點看來是一個很大的倉庫。背景是高高的草垛,新娘如意地坐在襯有藍布和花冠的“寶座”之上,雖然她被安排在後景層,但顯得很突出。她的左邊坐着兩位神色鎮定的老人,看來好象是她的父母。在她右邊的兩位婦女,大概是伴娘。在她們的右側,衣冠整潔狼吞虎咽的小夥子看來就是新郎。在新郎的右邊也坐着兩位老人,也許就是他的父母。席上的人很多,他們吃着、喝着……上飯、上菜、上酒的人忙個不停……餐宴的品類并不一定豐盛,但從這忙忙碌碌運送着食物的人,從這些狂吃豪飲的人們來看吃得一定非常可口;地上坐着的戴着大人帽子,拿着大盤子,戀戀不舍舔食的孩子更強化了這可口的食物噴噴的香味兒……隻是正在爲婚宴吹奏的兩個人好象是被人們遺忘了的角落,其中一個已經忘了自己的角色,目不轉睛地注視着端來端去的盤子,眼睛裏流露出饑餓、渴望而又無可奈何的神态……
從畫面來看,也許人們會覺得勃魯蓋爾的畫不如拉丁民族意大利人的畫更理想化、更完美,其實,這種不避醜陋直視現實生活本身的藝術觀正是他的價值所在,後來意大利的卡拉瓦喬畫派,西班牙的“波德戈奈”風,荷蘭的哈爾斯、倫勃朗,法國的夏爾丹以及19世紀的現實主義美術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尼德蘭文藝
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