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可以分为哪三个时期?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乱升启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哪三个阶段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哗如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包括诺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则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笑厅-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称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充满神秘情调。
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在德国形成另一个中心。克莱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剧《破瓮记》抨击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大诗人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总体上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征并不明显,风格变化也比较多。到后期,逐渐融入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法国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她也曾是音乐巨匠肖邦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俄国和东欧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赞美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复兴。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创办《北极星》,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裴多菲则以《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
美国

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爱默生(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主人公胸口佩戴的A字以及短篇《教长的黑面纱》中永远盖在教长脸上的黑面纱,都是一种象征物。霍桑的心理分析自然细腻。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此外,诗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1807―1882)的《海华沙之歌》(1885)描述印第安传说中的西风之子海华沙的业绩,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2] 象。

浪漫主义芭蕾的

浪漫主义芭蕾是受浪漫主义运动影响之后出现的新式芭蕾。
石素日细认生己板十浪漫主义运动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欧洲和北美兴起的一股新的文艺思潮,它的目的在于推翻古典主义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统笔置历察般找阿们治地位,歌颂情感、崇拜自然、接近民众、反对理性、蔑视形式主义。浪漫主义始于文学,它反映了对资产阶级变革的失望。产业革命以及战争所给民众带来的苦难,使浪漫主义者采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去描绘一幅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美丽的、虚无的世界。芭蕾舞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说,也反映了这一政治性的边运动情况。具体表现为,舞蹈家摆脱束缚,更多地追求个人自由,尽情地抒发要点磁美刻杆和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受浪漫主义运动影响,芭蕾舞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即轻盈飘逸、热情奔放、表演细腻坚哪丝乡按硫斗,技巧高超、情感真挚、充满朝气。
浪漫主义芭蕾的题材多选自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传说和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海涅等文学家的作品。
代表浪漫主义芭蕾的舞剧有《仙女》、《吉赛尔》、《葛蓓莉娅》。
《仙女》,首演于1832年,舞剧表现了苏格兰青年农民詹姆斯订婚前与林中仙女——西尔菲达在梦中相见。他们彼此相爱,他离开了原来的未婚妻,跟仙女离去。不久,詹姆斯发现很难留住仙女,于是采纳了女巫的意见,用长纱巾缠住仙女的腰部,结果仙女的两个翅膀掉下来,立即死去。这时詹姆斯的未婚妻答应了詹姆斯朋友的求婚,婚礼的行列在詹姆斯一旁通过,见此情状,詹姆斯非常懊悔,最后昏倒在地。
这部舞剧的情节与以往的芭蕾舞剧情节不同,过去的芭蕾舞剧情节往往习惯以大团圆、狂欢落轻舞蹈来结束,而《仙女》则以忧郁悲伤的场景结束。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这部舞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实现了浪漫主义舞剧的变革,它无论在故事情节、戏剧结构以及舞台布景、人物服饰、舞蹈表演技巧等方面,都较之以前的芭蕾舞有包工所富里始川拉程步了较大的突破。
在县轴良会便介这部舞剧里,最突出的贡献是,女芭蕾舞演员立起了脚尖,并且身着半透明的白色薄纱带础乐大才跳。白纱舞裙后来成为浪漫主义的芭蕾象征而保留下来。此外,还新设计了“飞行”、“大跳”等优雅舞姿造延医而祖位型,丰富了古典芭蕾舞剧的语汇
吉赛尔》是浪漫主义芭蕾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这部舞剧结构与《仙女》结构大体差不多,也是以忧郁悲伤的场景结束。食陆营困误轮曲明舞剧表现了一位天真纯洁的农家少女吉赛尔爱上了乔装农民济亲重互部次训的青年伯爵,他们热恋着,这时来身农针皇又变了一队宫廷贵族打猎队,其中有青年伯爵的未责婚妻和她的母亲,一直暗恋吉赛尔的守林人汉斯用佩剑和衣物来揭露伯爵,吉赛尔受到打击,当场气绝身亡。第二幕,伯爵在吉赛尔墓前悲痛忏悔,女鬼们包围了伯爵,要惩罚他,这时,吉赛尔挺身而出,保护了伯爵。天亮了,女鬼们离去,旷野里只留下伯爵一人倒在地上。
舞蹈编导在《吉赛尔》了背帝端结舞剧中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人间,一个是神幻世界,歌颂了一个主题思想,即真、善、美。在剧中万策人物的舞蹈设计上也采用了强烈对比的手法,正面人物吉赛尔跳的是轻盈、流畅、优美、典雅的古典芭蕾舞蹈动作,草万映既压高批度矛干守林人跳的是丑陋的民间舞,伯爵在第一幕中主要是哑剧式的舞蹈动作,第二幕采用了古典芭蕾舞动作,准确表达了伯爵的内心情感,加强了爱情悲剧的感染性。
《吉赛乐》在今天仍然是世界各国芭蕾舞团上演的剧目,我国的中央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都曾演出过这部舞剧,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葛蓓莉娅》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最后一部典型代表作,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开辟了木偶题材的芭蕾舞剧。
《葛蓓莉娅》剧情是:在加里西亚的一个小村庄里的广场上,少女斯万尼达来到邻居葛佩利乌斯老头的家门前,她忽然看见阳台上坐着一位漂亮姑娘正在读书。她想起来了,这就是那不出门的、“谜一样“的葛蓓莉娅。这时,少女的恋人弗朗茨也来到这里,并与阳台上的姑娘调笑,这引起了斯万尼达的不满,她扭头回了家。葛佩利乌斯老头走上阳台,把坐在轮椅里的葛蓓莉娅推进屋里,弗郎茨回到广场,向未婚妻赔礼道歉,斯万尼达跑开了。
市长宣布,第二天庆祝大钟典礼,他拿着一根麦穗说,谁要是摇响它,谁就可以得到一笔嫁妆。斯万尼达与弗朗茨一起跳起了摇动麦穗的双人舞。
葛佩利乌斯走出家门,他把钥匙丢失在门口。斯万尼达捡起钥匙后,和女友们钻入房内,她们发现美丽的葛蓓莉娅原来是一个玩偶,斯万尼达决定戏弄葛佩利乌斯和弗朗茨,她换上木偶的衣服装作葛蓓莉娅,这时老头回来了,弗朗蒋也好奇地从墙头上爬了进来,老头用酒把弗朗茨灌醉,然后老头又按照魔法书给伪装的葛蓓莉亚念咒,伪装的葛蓓莉亚开始转动起来,她戏弄着老头,让所有木偶舞蹈,使老头家里混乱一片,最后,斯万尼达拉着弗朗茨逃跑。第二天,村里举办大钟安放仪式,村民们跑来围观,市长向新婚夫妇们颁发金币,这时葛佩利乌斯老头气冲冲地赶来,要求赔偿损失,斯万尼达将金币送给他了事。
《葛蓓莉娅》是一部诙谐的、热闹的舞剧,在这部舞剧中有许多独立的舞蹈片断,如时计舞、曙光舞、祈祷舞、纺织舞、婚礼舞、战争舞、和平舞以及加洛普舞等。它是木偶题材的新舞剧代表。

3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