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凝视崇高

这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是什么问题,我从百度摘抄了一下,看看有什么帮助
作家毕淑敏的《凝视崇高》开头写道:文学浮动于金钱与卑微之中,躯体已被淹没,只剩下一颗苍老的头颅。

显然,作家说这句话时是含着揪心的疼痛的。但我的心却在疼痛之外有了些许宽慰。不是嘛?我们为当今的“文学”疼痛,我们又为有那么多感到疼痛的作家而宽慰。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位朋友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经营着一家报亭。今年夏天的一个黄昏,闲来无事和朋友小坐,因为来买书报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一边和她闲聊一边翻看着那里的书报。朋友说:“想看什么尽管拿去。”我半开玩笑地说:“天天上班,下班后还要伺候孩子做家务,哪有时间看书?”嘴里虽这样说着,手却随便拿起一本看似可以消磨时间的闲书。朋友看了看书皮,说:“你不爱看这种书的。”我调侃地一笑,“早过了读名著的年龄喽!”然后把书装进包里。 碰巧当天晚上毫无睡意,心里暗自庆幸从朋友那里拿了一样打发时间的东西。怕影响人家的销售我小心翼翼地把书拿出来。令人没想到的是,刚看了几眼觉得不对劲——不用说修辞语法,单是内容就让人大跌眼镜——岂止是空洞?简直就是低级下 流!我的双手像染满了瘟 疫一样,赶紧把书放回原处。

这些所谓的作家们,“写媚 俗的文字,趋炎的文字,将大众欣赏的口味再向负面拉扯”…….作家毕淑敏的话不就是对那些借口“著书只为稻粱谋”的“作家”们的真实写照吗?在那些人的内心深处,有“卖态旅崇高”的位置吗?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平常人,可能这一生都不会有什么崇高的举动。是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朝九晚五中度过了春秋冬夏,都是在柴米油盐中早生了华发,似乎一生都与崇高无缘。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我们做一个崇高的人——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崇高的心!崇高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崇高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一颗崇高之心?是因为他在心中颠倒了崇高与卑微的位置:他们在权贵之下感到卑微,在弱者面前却深感“崇高”。

那么,是不是崇高的人就不应该有卑微的心理?不是的。当一个人在高山大川之间感到了自己的卑微,在滚滚东逝的江水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恰恰说明他是一个懂得什么是崇高的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崇高的人。退一万步说,即使我们不敢说已经做到了崇高,至少我们可以凝视崇高,可以选择平凡——崇高的侧面是平凡。

这篇文章呼唤人们,呼唤作品凝视崇高。因为“蔑视崇高”成为一种时髦。作者剖析了产生这种不正常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平的环境,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所谓“崇高”的反感等。金钱大潮中凳的冲击,使一些人已失去信仰,因而社会风气下降,这本来是卑微的可耻的。作家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卑微,读者们心有灵犀地浅吟低唱地领略卑微,而感悟到的是:“不必批判自身的瘰疬,比起书中的人物,我们还要清洁得多哩!”这种文学毒 害读者,污 染社会风气,膜拜浊流、媚 俗,将大众的欣赏口味向负面拉扯,还说什么“著书只为稻粱谋”实在令人气愤,作家要有良知,应该歌颂崇高,引导人们向往崇高。不能美化丑恶,不能迎合低 级趣味,随波逐流。对抗卑微是人类闭纤生存的需要。作者以切身的经历和感受告诉读者什么叫崇高:它其实是一种发源于恐惧的感情,是一种战胜了恐惧之后的豪迈。因此,我想没有勇气直面人生的人是不会感受到崇高的。没有对于伟大的和威严的事物的热爱,不能在生活中寻找捕捉蕴涵时代和生命本质的东西也难激发崇高的感情。

作者认为:假如人能够战胜自身的恐惧,做出合乎历史,顺乎人性的抉择,我以为他就达到了崇高。是的,雷 锋、焦 裕 禄、孔 繁 森众多英雄人物就是这样,他们虽然身份、经历各不相同,却共同达到了崇高。

生活本身是善恶不分的,但文学家是有善恶的,胸膛里该跳动温暖的良心,在文学术语里,被称为审美。我希望自己,也希望全社会都呼唤良知,凝视崇高,希望我们的文学作品能引导人们崇尚崇高,为建设社 会 主 义精神文明大造舆论。

1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