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生平簡介,畢加索曆史評價,畢加索怎麽死的?

畢加索生平簡介,畢加索曆史評價,畢加索怎麽死的?

帕布洛·路伊茲·畢加索(PabloRuizPicasso,1881—1973),西班牙畫家,法國現代畫派的主要代表。

1881年畢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馬拉加。“畢加索”是他母親的姓。他的父親是個繪畫教師。畢加索七歲就開始在他父親指導下正規地學習繪畫。從少年起,他就顯示出繪畫才能。14歲時,畢加索以優異成績考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一年後,他的油畫《科學與仁愛》參加在馬德裏舉行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獎。接着,這幅畫又在馬拉加舉行的地方性比賽中獲得金質獎。

畢加索16歲順利地考進聖費迪南多皇家美術學院學習。由于不習慣正規的訓練,入學不久他就不到學院上學,而去參觀普拉多美術館,研究哥雅、委拉斯開茲的畫,用格列柯的手法畫乞丐和城市貧民。由于生活貧困和他的同學、青年畫家卡紮熱瑪斯的自殺,此時畢加索畫面裏的人物充滿絕望的情緒,面部和四肢細長,顔色是陰暗冰冷的深藍色。這段時期(1901——1904)被人稱爲“藍色時期”。代表作有《塞列斯蒂娜》、《彈吉它的老人》、《被遺棄的人》和《人生》。

1904年4月,畢加索離開西班牙,定居巴黎,到巴黎後,他在美術家和詩人們聚居的蒙瑪特爾區“浮動洗衣坊”公寓租了一間畫室。這年秋天,畢加索結識女畫家費爾南代·奧利維埃,他們共同生活到1911年。奧利維埃描寫23歲的畢加索:“矮小、黝黑、結實、勤奮、好動、有一雙憂郁、深沉、敏銳、古怪、幾乎總在凝視的眼睛;動作粗俗、女人似的手,破衣邋遢,粘滿污垢,長長的頭發又黑又亮,蓬散在他那聰明、倔強的前額上。他的外表一半象個畫家,一半象個工匠……”。

畢加索與新古典主義

畢加索與奧利維埃在一起納稿塌感到很幸福,充分反映在他的作品裏。他們認識不久,畢加索就進入了“玫瑰紅時期”(至1906年)。作品中的人物雖然也還有些憂郁,但已不象“藍色時期”那樣凄涼了。人物也強壯了一些,成組的家庭洞圓人物代替了單個的 *** 和乞丐。畢加索喜歡和朋友們一起看巡回馬戲團的演出。他把那些沉默的男女醜角們用“壁畫式的平塗方法”表現在畫面上。此時的代表作有《沙蒂姆邦克一家》,《站在球上的少女》和《拿扇子的女人》等。

1906年夏天,畢加索在西班牙格索爾的一段時間裏開始畫富有塊感、扭曲得不好分辨的女裸體,如《梳頭》、《有紅背景的裸體》和《洗澡間》。畢加索此時開始注意形式問題,這表現在兩張著名的肖像作品上,即美國女作家《格特魯特·斯坦因像》和《自畫像》。在這兩件作品裏,人物的整個内心世界用一種純雕塑的方法表現了出來。1906年底和1907年春,畢加索畫了一張未完成的畫。此畫用的是一種極富挑戰性、但不統一的表現形式,這就是《亞威農的少女》。它是後印象派畫家塞尚和格列柯、伊比裏安藝術與非洲藝術相結合的産物。這幅二十世紀西方重要美術作品的造型手法與傳統的印象派之間的裂痕如此之大,使當時的絕大多數人都不理解。即使連畢加索的夥伴、最蔑視偶像的法國青年畫家安德烈·德朗和無 *** 主義評論家弗立克斯·弗南也理解不了。青年畫商康惠勒很贊賞這幅畫。他買下《亞威農少女》的全部草圖。但畢加索拒絕出售油畫本身,把它卷起來,很多年以後才正式展出。這段時期(1906——1909)是畢加索的“黑人時期”,代表作還有《有帷幕的裸體像》。

與此同時,畢加索和法國畫敬友家勃拉克在1908年冬畫了很多風景和靜物。他們努力從自然中抽掉體積和空間,用一種小平面來表現物體。畢加索曾說,“自然和美術是兩回事。通過美術,我們表現那些與自然不同的概念”。藝術創作的目的“不僅僅是爲再現現實而再現現實,一個更爲無比重要的目的,是要表現現實的各種可能性和複雜性”。評論家路易斯·沃克賽爾和畫家馬蒂斯稱這種畫是用“小立方體”畫成的,後來就被人們稱爲“立體主義”。1909年夏,畢加索在埃布羅谷一個西班牙小村莊聖胡安的奧爾塔畫了很多風景畫,他把調色闆上的顔色減少到隻剩一些微妙的褐色和灰綠色。此時的立體主義技巧已非常明顯,即:把物體分解成若幹基本的幾何形狀(如立方體),排除一切多餘的東西,并且不用傳統的透視法來畫。畢加索在畫了“分析的立體主義時期”(1909——1911)的代表作《水庫》、《奧爾塔的工廠》、《安·伏拉爾像》和《丹尼爾·亨利·康惠勒像》以後,更接近于用幾何抽象表現的方法來描繪物象。1911年夏,他的畫面形象越來越支離破碎、不易分辨,并出現了印刷體單詞(這是畫面與現實相聯系的唯一線索)。

1911年,奧利維埃離開畢加索後,畢加索和埃瓦·古埃爾住在一起。畢加索稱她爲“夏娃”,并把她的名字寫在一些靜物畫上。同年,畢加索效法勃拉克開始使用“拼貼”的方法制作藝術品。他用商業票據模仿木紋或大理石紋,還用報紙、火柴盒、煙盒等貼出各種圖畫。這種技巧标志着“分析的立體主義”向“綜合的立體主義”(1912——1914)的過渡。在“綜合的立體主義時期”,畫面由各種符号取代了傳統的、可以識别的真實圖象。他試圖用這些符号的生硬雕塑效果增加感情的表現力,降低描寫的價值。此時的代表作有《有藤椅的靜物》、《少女肖像》和《扶手椅中的婦人》。

1914年,正當畢加索興緻勃勃地用壁紙的碎片制作“羅可可”式的立體派作品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争打散了巴黎的先鋒派藝術家的陣營;詩人阿波利奈爾到前線去了,勃拉克等人也各奔東西。1917年,法國青年作家科克托鼓動畢加索離開巴黎,與謝爾蓋·佳吉列夫率領的俄國芭蕾舞團合作,到意大利巡回演出。畢加索爲該團的《遊行》劇目設計了幕布、舞台布景和服裝,并認識該團芭蕾舞演員奧爾加·柯克洛娃。在此期間,畢加索轉向古典主義,畫了很多有明顯古典風格特征、雕塑感很強的畫。這段時期稱“新古典主義時期”,代表作有《泉邊三浴女》和《海灘上奔跑的婦女》。此時還有一些立體主義風格的作品,如《三個音樂家》和《窗前桌上的吉它》。

1923年,畢加索與超現實主義創始人安德烈·勃勒東相識。1925年,畢加索以大幅油畫《三個舞蹈者》(被人稱爲“痙攣的美”)參加首屆超現實主義畫展。其後10年中,畢加索畫了很多具有抽象形式的繪畫,并又從事雕塑創作。此時畢加索在繪畫上的代表作有:《坐着的浴者》和表現他的新女伴瑪麗—泰雷茲·瓦爾特的色彩絢麗的油畫《鏡前的女孩》、《夢》和《坐着的女人》。雕塑上的代表作有:用鐵片焊的《園中婦人》、《人物》,用豎起來的木畫框組織起來的《苗條的婦女》,巨大的青銅《婦女頭像》和《拿蘋果的婦女》。

1936年以後,畢加索站在人民的行列,積極參加了反法西斯的社會活動,反對佛朗哥在西班牙發動的法西斯内戰。他欣然接受了被圍困在馬德裏的人民陣線 *** 對他的任命,擔任普拉多美術館館長,以表示對人民陣線的支持。他還把賣畫收入的40萬法朗贈給人民陣線用于赈濟窮人。這時,他創作了腐蝕銅版畫《佛朗哥的幻夢與謊言》,猛列抨擊了佛朗哥反動政權。

1937年4月26日,佛朗哥在納粹的支持下,派遣轟炸機炸毀小鎮格爾尼卡,殺害無辜的百姓2,800餘人。畢加索在巴黎聽到這一消息後,滿腔憤怒,他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爲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畫了著名的巨幅壁畫《格爾尼卡》。全畫由黑、白、灰三色畫成,畫中的婦女、死孩、戰士的屍體、着火的房屋和被矛刺穿的馬(象征人民)等,無一處不是對法西斯罪行的血的控訴。四十年代,畢加索同意将此畫借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他表示,決不與佛朗哥合作,一旦西班牙重獲民主和自由,這幅畫将回到它的故鄉。第二次大戰期間,他把這張畫的明信片發給參觀他畫室的德國人。1981年初,“格爾尼卡”按照畢加索的意願遷到馬德裏的普拉多宮博物館陳列。

二次大戰期間,畢加索和新女伴多拉·瑪爾住在德軍占領下的巴黎。他拒絕法西斯德國駐法大使打算在煤上對他的照顧。他還不顧危險,公開參加被法西斯迫害緻死的著名詩人雅各布的葬禮。畢加索的不少摯友,如作家保羅·艾古雅和路易·阿拉貢等都是 *** 員。他們爲抗擊納粹不怕犧牲,英勇鬥争使他深受感動。

1944年10月巴黎解放後,畢加索加入法國 *** 。他認爲,“加入 *** 是我的整個生活和全部工作的必然結果”。在這一政治信仰鼓舞下,畢加索在五十年代初創作《朝鮮的屠殺》和《戰争》與《和平》三幅反對侵略戰争的作品。畢加索認爲藝術家應關心政治生活,藝術作品要起到打擊敵人的作用。他曾寫道:“你認爲藝術家是什麽樣的人?一個大傻瓜嗎?畫家就隻有眼睛?音樂家就隻有耳朵?詩人就僅有一具心琴嗎……?恰恰相反,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個政治人物,他應經常關注悲歡激烈的事件,從各個方面來作出反應。他怎麽能夠不關心别人,怎麽能夠以一種逃避現實的冷漠态度,使他自己同豐富的生活隔離開呢?不,繪畫并不是爲了裝飾住宅而創造的,它是抵抗和打擊敵人的一個武器”。1948年8月,畢加索和艾呂雅一道出席在波蘭召開的“擁護世界和平大會”,在會上講了話。次年,他應在巴黎舉行的保衛世界和平大會的要求,選了畫着一隻鴿子的石版畫送給大會。這便是後來舉世聞名的《和平鴿》。

1945年,倫敦舉辦了馬蒂斯—畢加索畫展。1946年以後,畢加索與費朗索娃·吉洛同居,并在1947年和1949年生了次子克洛德和次女帕洛瑪。1950年—1961年,畢加索以古代名畫爲範本,創作了一系列釋義畫。如仿庫爾貝的《塞納河濱的婦女們》、仿格列柯的《畫家肖像》和仿委拉斯凱茲的《宮娥》。除此以外,畢加索還分别在1953年、1956年和1959年參加拍攝了三部關于他的創作與生活的影片,并在瓦拉裏斯村制作了大量陶瓷。1958年,他還爲巴黎聯合國教科文大廈制作了象征正義與邪惡進行鬥争的大型壁畫。

1961年,畢加索與雅克琳·羅克結婚。同年6月,他們搬到穆甘。在穆甘的最後十幾年裏,畢加索制作了幾百幅以愛情爲題材的版畫。

1973年4月8日,畢加索因患肺氣腫在穆甘逝世,享年92歲。他一生異常勤奮,60歲開始學版畫技術,70歲學制陶。他在油畫、素描、版畫、雕塑、陶瓷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貢獻。據統計,畢加索自存的遺作:油畫1,885件,素描7,089件,雕刻1,228件,陶器3,222件,版畫3萬件,插圖和手稿100冊,加上他生前出售、贈送和在巴黎的貧困時期爲取暖而燒掉的素描及散失的作品,他一生創作的作品總數共8萬件左右。此外,他還寫有詩歌和劇本,爲人類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産。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2020051691

15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