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的历史简介?

单簧管,又称黑管或克拉管,在台湾又称为竖笛,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单簧管的历史
单簧管在国内被人们习惯地成为“黑管”,而在香港、台湾等地区则称其为“竖笛”,英语Clarinet译音为“克拉林奈”,义大利语Clarinetto,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国际上统称为“克拉尔奈特”。这种乐器使用一枚***使乐器发音,为西洋木管乐器之一,产生在十七世纪末叶,起源于古希腊,于十九世纪末叶传入中国。

最初的单簧管是欧洲古代的一种叫做芦笛的乐器,呈圆柱形,没有按键,也没有喇叭口,只有七个音孔。后来,芦笛渐渐演变成了单簧管唯一的直系祖先——沙吕莫管***又翻译成夏吕莫管***。随着音乐的发展,这种乐器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据有关资料证实,第一个改革这种乐器的人是德国的一位乐器制造师,名叫约翰·戴内***Johann Denner 1655-1707***。他在乐器管上安装上了两个键子***一个是由左手食指控制的A音键,一个是由左手拇指控制的十二度泛音键***和一个喇叭口,这就是最早由戴内改革发明的两个键子的单簧管。从此,便打开了单簧管发展的道路,后经巴托尔特将乐器管身延长,并增加第三个键子***低音E、开启十二度泛音键为B音***;德国乐派创始人约瑟夫·比尔***1744-1811***在乐器上安装了第四个和第五个键子,增加了四个音***低音升F,降A,十二度泛音为升C,降e***;到1791年由法国单簧管演奏家,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格扎维埃·勒费福尔***Lefere 1766-1829***给这一乐器增添到第六个键子。至此,对单簧管这一乐器的改革历经一个世纪,从戴内到勒费福尔等人历尽艰辛,使单簧管发展到六个键子。这个时期单簧管的演奏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就在这个时期,莫扎特创作了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并且首先将单簧管应用于乐队。与此几乎同时,还有施塔米茨父子大力发展了单簧管艺术,小施塔米茨更为单簧管创作了二十余首协奏曲。

浪漫主义时期单簧管演奏技巧研究

1812年经德国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缪勒***muller 1786-1845***的潜心研究,成功的研制出能够演奏各种调式的十三键单簧管,这种新结构的单簧管使演奏者在技巧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深受人们的赞誉。后来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使之更加精巧,并形成了缪勒体系。当今,德国、奥地利单簧管演奏家大多采用缪勒体系的乐器。

1839年,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法国乐派创始人克洛泽***KLOSE 1808-1881***和法国著名的乐器制造商路易·奥古斯特·布费***BUFFET***两人一起做了大量改进十三键单簧管的工作。他们在引进勃姆***BOEHM 1794-1880***为长笛创造发明的活动圆键体系之后,使单簧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并与1839年在历史上第一次推出了勃姆式单簧管,后来又结合安迪尔***Andir1840-1876***精湛的制作理念与工艺,最终形成勃姆体系,尤其单簧管的基本构造很大程度上源于Andir单簧管。当今世界绝大多数演奏家使用的单簧管都为勃姆体系。虽然这一乐器在近代还有咐乎游新的改进,但从1839年至今历经一个半顷滚多世纪,克洛泽发明的这种伯母是单簧管的基本构造一直保持到现在。

19世纪初,贝尔曼先生出版了自己的《单簧管演奏法》,这时世界第一部单簧管教程。19世纪末,罗扎诺夫和罗赛等人又分别出版了自己的单簧管是教程,尤其是罗扎诺夫,开创了音乐学院的单簧管专业教学,为单簧管学生们开辟了正规的学习之路。
单簧管简介
单簧管,又称黑管或衡销克拉管,在台湾又称为竖笛***英语称Clarinet,义大利语为Clarinetto,西班牙语为Clarinete,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有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富于表情,音色纯净,清澈优美;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乐曲家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

单簧管是木管乐器的一种,通常用非洲黑木制造,由木料、硬橡胶或金属制成,有一个鸟嘴形的吹口和圆形的空心,管身由五节可装拆的管体组成,管体成圆筒形,下端为开放的喇叭口。在吹口处固定一个***,吹奏者通过***和吹口的空间吹气时,并配合下唇适当的压力,薄薄的***尖产生振动,使乐器管内的空气柱开始振动,因而发出柔美的音色。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号角和风笛,一般认为是从一种类似竖笛的单***乐器芦笛***chalumeau***演变而来。

的人还:

1.单簧管的基本乐理知识

2.单簧管的英文怎么说

3.西方音乐历史两千年***下***

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主义”据侵钟必省诉兴书时期(Classicism
A来自ges)是指大约1750年360问答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松里怕装所英展普生在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含耐个课调兵决余呀手最形成。因此,音乐皇都星方面的“古典乐派”继灯苗买日界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低周期灯探院那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斯此留等曾烟尼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取这伯反眼于追求客观的美。文艺复兴以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示述供声概查该地繁荣昌盛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一是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向色齐斯防乙心的柏林乐派;二是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村充帮把印心的曼海姆乐派。三是以瓦根扎尔及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在古典派音乐中,虽然歌剧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特别是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上宪冲仅对维也纳乐派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给予了直接的影响。
众剧端叫农花垂日增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乐派音略制意巴易眼够色针秋政乐中极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表队关害处金,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继以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这种形式。在交响乐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的也是曼海姆乐派,在他们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差介村粮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这一乐器,也检技深著丝呢掌研效是在曼海姆听到他们的乐队的演奏之后学来的。
代表人物: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Joseph
Haydn,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时期发展:
当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乐圣”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作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时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
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3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