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的轶事典故

20世纪20年代末期,年轻的赫鲁晓夫曾在苏联工业学院里学习和任职。当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也在工业学院学习。由于她是领导人的妻子,工业学院的许多师生一开始都很谨慎,雀笑很少和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说什么话。但相处的时间久了,大家发现阿利 卢耶娃其实个性温柔随和,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官太太的架子,对社会对民众都充满了关怀和同情。于是,大家和阿利卢耶娃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和她聊天谈话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
按照赫鲁晓夫自己的回忆,自己当初之所以受到斯大林的关注、垂青和提拔,是因为斯大林通过自己的妻子阿利卢耶娃了解到,“赫鲁晓夫同志”一直在工业学院里为维护斯大林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总路线而斗争。按照赫鲁晓夫自己的说法,斯大林的妻子阿利卢耶娃就是“我的幸运彩票”。
但后来的苏联历史学家们在访问依然健在的工业学院师生时,得知了完全不同的情况。
当时正值斯大林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时期。大量不服从强制集体化的俄国农民被判刑和流放西伯利亚,许多人被镇压和枪决。特别是当时操之过急,许多工作人员作风简单粗暴,造成了更多的悲剧……。当时工业学院的许多师生也被动员,下乡去帮助推进农业集体化。因此,他们亲眼目睹许多可怕的事情:饥饿,孤儿,流放,枪决……他们回到学校之后,把这些情况都告诉了阿利卢耶娃。善良的阿利卢耶娃痛心之下,回家后对丈夫斯大林谈到了这个问题。
而斯大林则勃然大怒,喝问是谁向她传播“这些可耻的谣言”。
“但这怎么是谣言呢,大家都是这么对我说的啊!”阿利卢耶娃争辩着。
“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对你这么说?”斯大林逼问道。
“只有一个人没这么说,他说这些都是敌人的谎言。他叫尼基塔·赫鲁晓夫。但我相信,他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坚持真理,而只是胆小怕事和奉承领导而已。”阿利卢耶娃说道。但她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斯大林已经记住尼基塔·赫鲁晓夫这个名字了。
随后,阿利卢耶娃就读的工业学院成为“大清洗”的重灾区,许多接触过阿利卢耶娃和向她述说实情的师生都被逮捕。
但是,赫鲁晓夫却开始官运亨通起来。在伏岁衫斯大林的关照和批示下,年轻的赫鲁晓夫很快成为学校党委的一把手,没过几年甚至成为莫斯科市的市委书记,一路顺畅。 30年代后期的苏联大清洗期间,有一天,赫鲁晓夫去克里姆林宫的斯大林办公室汇报工作。他进门时,斯大林正坐在桌子后边埋头阅读和批示文件。斯大林桌子上文件堆的像小山一般,几乎把斯大林都挡住了。
看到斯大林正在忙着,赫鲁晓夫就没吭声,自己搬了张椅子,坐到斯大林的办公桌旁,打算等他忙完了再开口。
桌子上的文件堆的像小山,赫鲁晓夫就像坐在文件堆后边一般。
这时,斯大林抬头瞄了赫鲁晓夫一眼,老虎一般的黄褐色眼珠里有些不悦的神色,嘴里不满的嘟哝着:“过来把文件挪开,坐近点!你躲什么,我们又不会逮捕你……”
可怜的赫鲁晓夫,当时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还有一次,赫鲁晓夫等人陪同斯大林在郊外的小别墅里吃饭。当时二战已经结束,斯大林已经是晚年了。惊恐万状的赫鲁晓夫听见斯大林竟然这样嘟哝着:“我是个不可救药的人,我不信任何人,我谁也不信,我连我自己都不信……” 曾仅次于斯大林的重要领导人莫洛托夫,他的妻子是犹太人。在1949年的一场苏联国内的反犹太人运动中,莫洛托夫的妻子也被逮捕(因为当时以色列缺腔已经建国,苏联方面担心自己国内犹太民族的稳定性,甚至莫须有的怀疑许多苏联犹太人都是潜在的叛徒)。对此,作为高官之一的莫洛托夫也是噤若寒蝉,不敢对妻子被捕做什么表示,更别提营救了。
但是,几年后斯大林去世了,一切自然就过去了。而且非常巧的是,为斯大林抬棺下葬的那一天,竟然正好是莫洛托夫的生日。于是,赫鲁晓夫在葬礼结束后就问莫洛托夫,想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还我妻子来”,莫洛托夫冷冷的说着,然后就径直离开了。
于是,他的妻子就被顺利释放了。先叫她去了秘密警察首脑贝利亚的办公室,宣布释放她的消息。贝利亚热情的张开双臂拥抱她,把这个可怜的女人吓的晕厥了过去……然后,让她换上新衣服,派汽车送她回家去,作为给莫洛托夫的“生日礼物”。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在争夺苏联最高权力的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胜利者。可是在他获胜前,他的那些“同志们”或竞争对手们,对赫鲁晓夫这个矮胖的、秃顶的、粗俗的、有点滑稽的人都很轻视。
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都瞧不起他,马林科夫也不把他放在眼里,而那个骄横的、恐怖的、人见人怕的秘密警察首脑贝利亚,则直接嘲笑赫鲁晓夫是“那个土豆政客……”
可是,他们都最后败在了这个矮胖、秃顶、粗俗的“土豆政客”手里。卡冈诺维奇被剥夺党籍赶出了政治局,到了一个普通的小岗位上去干活儿;斯大林去世后骄横一时的贝利亚,被赫鲁晓夫审判和枪决了;马林科夫也被赶走,被“发配”到荒凉的西伯利亚,去管理一个小小的发电站~~~~~而那个莫洛托夫,则被“流放”到了万里之外的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和蒙古人碰杯喝酒去了~~~~土豆政客开始大权独揽。 1956年,匈牙利发生骚乱,苏军后来出兵布达佩斯,将骚乱坚决镇压了下去,时为轰动一时的“匈牙利事件”。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都决定开会讨论匈牙利事件,美国等北约国家希望以此为机会,狠狠的抨击一下苏联人。
于是,苏联代表团预先讨论决定,按照国际外交礼节行事,当联合国会议开始讨论“匈牙利问题”时,苏联代表团将集体退场,以示抗议。
赫鲁晓夫得知这个决定后大吃一惊,表示反对:“退场?我们干嘛要退场呢!”于是在赫鲁晓夫的安排下,苏联方面决定:不退场,而是要搅乱会场,让会议开不成!
会议开始的那一天,赫鲁晓夫带领苏联人按计划行动了……。当主持人宣布开始讨论“匈牙利问题”时,赫鲁晓夫大声的打断主持人发言,喝问主持人有什么资格说话,并大声宣称自己按照会议程序也有权发问~~~,其他的苏联代表们也立即大声的喧哗起来,吵成一团。为了增强气势,苏联人还用摆在桌子上的名牌来敲击桌面,噼噼啪啪的响个不停……
顿时,会场里吵闹声、斥责声和哄笑声响成一片,会议再也开不下去了。~~~
就在这个当口,赫鲁晓夫的手表掉在地上了,他于是弯下腰去捡手表……可是,他在桌子底下捣鼓了半天,竟然提了一只皮鞋上来!!他接着就用皮鞋使劲的敲起桌子来,咚咚咚,咚咚咚……
那天的会议于是彻底完蛋了。
第二天,会议决定讨论“阿尔及利亚问题”,阿尔及利亚当时还是法国的殖民地(也是齐达内的故乡……)。一听要讨论这个问题,法国人自然也不乐意了。但法国人没有那么强悍,没有俄国人那种敢于搞砸会场的气魄……于是,法国代表团就集体退场来抗议。
临走前,法国人狠狠的说道:“我们要去买双更结实的皮鞋来,滑雪皮鞋!” 后来,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和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发动的政变赶下了台,被强制“退休”,失去了一切权力,和家人住进了郊外一座景色还算不错的小别墅里。
下台之初的赫鲁晓夫很不适应,感觉很痛苦,感觉自己被欺骗了、被抛弃了。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椅子里发呆,常常老泪纵横。
赫鲁晓夫的孙子当时很小,正上小学呢。学校老师逗孩子玩,问“你爷爷在干什么啊?”孩子回答道:“爷爷正在家里哭呢!”
后来,赫鲁晓夫逐渐看的开了,心情也恢复了正常,也常常出去和外边的农民们聊聊天,有时候就在自家院里的小菜园忙活着。
有一天,有几个从梁赞州来的老农路过,听说退休后的赫鲁晓夫就住在这里。于是,几个老农就壮起胆子,决定去看看他。
老农们打听着来到赫鲁晓夫家的院子围墙外。他们把随身的皮箱垒在墙角,然后爬到皮箱上,扒着墙头,伸长脖子朝院子里张望着。
他们看见赫鲁晓夫正在院里的小菜园忙活着,颇有些自得其乐 。
“喂,尼基塔!他们不会在这儿把你干掉吧!”一个老农大声问他。
赫鲁晓夫头也不抬,一边忙活一边答道:“不会的,不会的!”. 赫鲁晓夫的新政策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也有史学家认为,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才有了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短暂繁荣。
但是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几乎将赫鲁晓夫任内的改革全部取消。
总体来说,赫鲁晓夫并没有非常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许多著作,但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明白斯大林的极端、极其粗暴行为和非常严重的错误。他具有改革意识。但在权利斗争中,赫鲁晓夫做出了许多错误决定;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时,并没有领导得非常出色。

马列维奇一个人

马列维奇一个人在莫斯科是立体构成的。

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伟采列维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俄国画家,至上主义艺术奠基人。1878年2月11日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个贫困家庭,1912年在驴尾巴展览会上陈列的《手足病医生在浴室》、《玩纸牌的人》,具有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特色。曾参与起草俄国未来主义艺术家宣言。

4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