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德國最重要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師是()。

C

貝聿銘、蓋裏、隈研吾…大師的一生都藏在他們設計的博物館裏

以下文章來源于鳳凰空間 ,作者孫琬童

人人都愛博物館,因爲這些帶有濃重 曆史 、科學、文化藝術 氛圍的空間,承載了太多人類文明的積澱和回響,逛博物館,就是在進行一場不斷發現的旅行。

而 博物館建築 本身,也像藝術品一樣,凝聚了設計建造者們的心血與思考。

(圖源:pixabay)

19世紀德國最重要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師是

– 01 –

勒·柯布西耶:國立西洋美術館

一座無限生長的博物館

坐落于日本上野公園的國立西洋美術館,是20世紀著名建築大師柯布西耶的作品,于1959年竣工。

這座建築,凝聚了柯布西耶30多年的思考,是柯布西耶早期 “可生長博物館” 概念的實現。建築像螺旋的貝殼一樣,可以向外側無限增長,随時可以滿足擴建的需要。

當時柯布西耶的想法是在上野公園打造一個建築群,除了美術館之外,還包括劇場、臨時展館、室外展場等,但由于預算租雀有限,隻建了美術館。

國立西洋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早在1929年,柯布西耶便提出了一個“世界城”的構想, “世界城”中的核心就是世界博物館 。而“可生長博物館”(Musée à croissance illimitée)的模型,最早出現在1939年柯布西耶的一張草圖上。

(圖源:Archdaily)

柯布西耶設計的 印度亞美德城美術館 以及 昌迪加爾博物館暨畫廊 ,也都實施了“無限生長”的概念,在建造時留下了成長空間,希望今後能繼續擴建。

印度亞美德城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後來,勞埃德·賴特的 古根海姆博物館 也采用了類似的想法,展廳圍繞着大廳螺旋上升,最終形成肆擾一座收藏文明的“金字塔”。

紐弊雹早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pixabay)

– 02 –

密斯·凡·德羅: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凝聚畢生感悟的“帕特農神廟”

密斯·凡·德羅,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曾擔任德國包豪斯學校的校長。

1961年,德國柏林政府發出邀請,希望密斯能回到故鄉主持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的設計工作。密斯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柏林政府的提議,他立志建造一座能夠跨越到新世紀的美術館館,美術館的規劃始于1963年,建造完成于密斯去世前的1968年。 這是密斯最後的建築作品 ,他将畢生的感悟凝聚在此,有人稱, 這座建築是鋼與玻璃的現代“帕特農神廟”。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在經過6年的修複工作後,耗資1.1億歐元的柏林新國家美術館于2021年重新開放,這是一個大屋頂下的巨大方形空間, 鋼鐵構架和超大的玻璃幕牆,将密斯“少就是多”的理念發揮到極緻 ,地面上的展覽大廳四周都是玻璃幕牆,柱子與屋面的接頭處,按力學的要求,精簡到隻有一個小圓球。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當人們真正走進這個美術館,親眼見到隻用8根柱子懸挑起來的巨大黑色正方形屋頂蓋在所有人上方時,那種感覺無比震撼。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 03 –

貝聿銘:盧浮宮博物館金字塔

現代與古典相呼應的絕佳解決方案

在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的職業生涯中,盧浮宮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貝聿銘此前積累的經驗都在這個項目上迸發。從地産公司學到的城市規劃,在肯尼迪紀念圖書館上經曆的政治鬥争,以及國家美術館東館備受質疑的經曆和在香山飯店項目中對文化遺産做出的 探索 等,促使 貝聿銘在盧浮宮博物館改造項目中,找到了可以平衡 曆史 和現代的最佳解決方案。

貝聿銘在盧浮宮入口處建造了高21米寬30米的玻璃金字塔和三個小金字塔,玻璃金字塔的存在既突出了中心,又不會遮掩盧浮宮原來建築高傲的存在,現代風格的玻璃金字塔與文藝複興風格的老建築形成對比,它們互相映襯卻不會互相削弱,現代與古典呼應,既尊重 曆史 ,又充滿活力。

盧浮宮博物館玻璃金字塔(圖源:unsplash)

貝聿銘創造性地使用外張拉力式幕牆系統,在玻璃上按網格拉鋼索加固。懸挂玻璃的三角形鋼架、長條形圓弧端頭的懸挂鋼柱、網狀鋼索的聯結無一不體現出構造的精美、施工的準确,建築本身也成了一件藝術品。

盧浮宮博物館玻璃金字塔(圖源:Archdaily)

貝聿銘的做法,也被後來的很多建築師參考。 諾曼·福斯特在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大英博物館的改造中,使用了非常反傳統的玻璃天花闆。

大英博物館(圖源:unsplash)

– 04 –

貝聿銘:蘇州博物館

隐藏建築師,凸顯地域文化

貝聿銘說:“我不屬于任何流派,也沒有投入任何建築運動。”

貝聿銘是一個謙卑的 曆史 主義者,沒有任何一位建築師會像他這樣花如此多的時間研究 曆史 。因此貝聿銘的設計方法,和很多設計師那種特立獨行不同,他 沒有固定的風格 ,不是把自己已經形成的套路拿到世界各地去用,他設計的建築在不同的地域中有不同的狀态。我們從他晚年所設計的 蘇州博物館 中,便可強烈感受到這一點。

蘇州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貝聿銘将對故鄉、對自身的中國血統、對中國文化、對幾何形體的熱愛,都融合在了這幢建築裏, 他說,蘇州博物館是他的一部“自傳”。 從蘇州博物館的幾何造型、片狀山石、鋼結構等建築語彙中,我們看到貝聿銘對于現代建築和 曆史 傳統之間聯系的 探索 ,以及對中國本土建築語言的尋找。

蘇州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爲了挑選一棵合适的松樹,貝聿銘不辭辛勞奔波三百多千米;爲了尋求石頭合适的切割手法,他6次親赴濟南;他将巨石切片,燒制出陰影,再将石片按照顔色由深入淺、高低錯落地排開,還原了千年前的山水畫……

蘇州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貝聿銘的封山之作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依然是一部“隐藏自己,凸顯地域文化”的作品。91歲高齡的貝聿銘花了兩年時間行走中東,研究伊斯蘭文化,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造型簡潔抽象,既是對正統的現代主義,也是對古老伊斯蘭建築的回應。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圖源:)

– 05 –

弗蘭克·蓋裏:古根海姆美術館

挑戰和諧、統一、穩定的價值觀

由弗蘭克·蓋裏設計的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被認爲是全世界最壯觀的解構主義建築。 作爲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風格之一,解構主義“挑戰了和諧、統一和穩定的價值觀”。

建築由數個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建築外立面使用了三萬多片钛片,令博物館在不同的天氣和光線下呈現色彩變化,钛合金和蔓藤花紋樣式的建築形态,改變了所有人心中對于建築物外觀的看法。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pixabay)

西班牙著名建築師拉斐爾·莫尼歐曾誇贊道:“沒有任何人類建築能像這棟建築一樣像火焰般在燃燒。”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pixabay)

因爲這座建築,還誕生了一個詞—— “畢爾巴鄂效應” ,用來描述一座建築改變一座城市的現象,從此,無數造型怪異的建築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

另一位解構主義大師 紮哈·哈迪德設計的維爾紐斯古根海姆博物館 也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流線型曲線,戲劇化的形态,展示了紮哈對于未來建築的看法。

維爾紐斯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06 –

理查德·羅傑斯&倫佐·皮亞諾:蓬皮杜藝術中心

鋼鐵怪獸的逆襲

20世紀70年代,理查德·羅傑斯和倫佐·皮亞諾在巴黎完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作品—— 蓬皮杜藝術中心 ,那時整個巴黎幾乎天天都能聽到議論和謾罵這一作品的聲音,而在争議之後,它爲整個建築史書寫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精彩篇章。

蓬皮杜藝術中心被認爲是博物館設計的一個重要節點,其具有未來主義特征的設計 打破了傳統藝術博物館的精英光環。 如今,它更是成爲巴黎最受人們喜愛的地标之一,足以與埃菲爾鐵塔相媲美。

蓬皮杜藝術中心(圖源:Archdaily)

除了外圍28根作爲支撐的柱子外,蓬皮杜藝術中心内部 沒有一根柱子,甚至連一道牆都沒有 ,在傳統建築裏被隐藏起來的梁、柱、管道、線路、供暖照明設備,都被塗上不同的顔色,不加掩飾地展示在公衆面前。

蓬皮杜藝術中心(圖源:Archdaily)

後來,一幢幢用鋼鐵打造的建築紛紛拔地而起,開辟了全新的建築美學,此謂“ 高技派” ,彰顯出 科技 帶來的力量感。

理查德·羅傑斯的作品:勞埃德大廈(圖源:Archdaily)

從倫佐·皮亞諾近年來的作品奧斯卡電影博物館中,依然可以看到“高技派”的影子,新建的建築看起來就像是地面升起來的一個奇妙球體,創造出了一種類似科幻電影的體驗。

奧斯卡電影博物館(圖源:RenzoPiano建築工作室)

– 07 –

隈研吾:梼原木橋博物館

21世紀的建築應該“消失”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在初出茅廬時,追求的是西方建築的新奇感,結果建成的作品差評如潮,他幾乎被“逐出”日本建築圈,12年沒有接到東京的項目。在這段蟄伏的歲月裏,隈研吾回歸鄉村,并對當代建築進行了反思,形成了包括 “負建築”“微粒的建築”“自然的建築” 等一系列獨特的建築理念。

隈研吾強調建築應該以柔克剛,“服從”周邊的自然環境、生态環境,進而與之融爲一體,建築是配角,環境才是主角,這些理念在他所設計的 梼原木橋博物館 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博物館由無數相互交織排列的木梁架組成,建築好像懸浮在空中,所有的結構都由建築底部的一根中心支柱支撐。隈研吾通過對傳統木結構的運用,讓建築與周邊茂盛的森林産生了聯系。

梼原木橋博物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博物館兩頭設有兩部全玻璃升降電梯,這兩個透明的長方體巧妙地掩藏在背後的植物景觀中,這樣就能完全突出全木質結構的建築主體,真正讓環境做了主角。

梼原木橋博物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此後的博物館設計,隈研吾也延續着這樣的理念。 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的 建築基地處于被周圍群山環抱的自然環境中,建築與地形地貌完全契合,仿佛從山中生長出來一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環境的完整度。

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最新落成的安徒生博物館新館由一系列圓形建築構成,結合蜿蜒曲折宛如迷宮般的小徑和綠色的樹籬,組成了一個“童話世界”。

安徒生博物館新館(圖源:Archdaily)

– 08 –

王澍:甯波博物館

建築物應該有獨立的生命

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王澍,始終是建築圈的“異類”。29歲到35歲,人生黃金期,他選擇了“躺平”,經過這空白的幾年,王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哲學,他認爲,想要建築作品傳達出那種文化裏最好的狀态,用一種很急的心态是做不出來的。

王澍這種“慢”的心态,造就了日後的 甯波博物館。

王澍慢慢搜集附近村落廢墟的殘磚碎瓦,就用它們來建造屬于當地的博物館,這裏的每一塊磚,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王澍希望将博物館建成一座 “有獨立生命的建築物” 。王澍認爲,剛建成并不是它最好的狀态,當五年後、十年後……這片殘磚碎瓦中布滿苔藓、灌木時,才是它真正迷人的時候。

甯波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瓦片是王澍試圖 将自然、人文遺産融入新興建築 的許多方法之一,這樣的設計手法不僅僅是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尊重,也是對當代快速城市化的一種深刻思考。

甯波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王澍的最新作品 臨安博物館 ,延續了甯波博物館的理念,博物館建築設計以半邊山水結構爲總體布局,是一座用石塊、竹子建成的原生态博物館。

臨安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結語

觀賞每一座凝聚建築大師心血的博物館,如同閱讀他們的生命

就像是席慕容說過的:“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

希望在不久的将來,我們能有機會親臨現場去感受它們,願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

參考資料:

《貝聿銘建築 探索 》(黃健敏等 編著,出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隈研吾建築設計作品全集》(【日本】隈研吾 【英國】肯尼思·弗蘭姆普敦 著,肖禮斌 譯,出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國立西洋美術館:日本的勒·柯布西耶 | 經典再讀合輯1》(公衆号:行走中的建築學)

《賴特、蓋裏都設計過的古根海姆博物館不是一座,是一群!》(公衆号:匠山行記)

220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