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罗·沙里宁的父子之间

埃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老沙里宁,1873~l950年)是一位天才艺术家,他曾在赫尔辛基大学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同时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建筑系学习设计,并于1897年毕业。
老沙里宁是世纪之交芬兰民族浪漫主义的领导人之一,l912年加入“德意志制造联盟”。作为建筑师,他于l922年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塔国际设计竞赛”获二等奖,随后携妻子洛雅移居美国,先在密歇根大学建筑系任客座教授,1923年遇到美国新闻界巨贾乔治·波琪,两人一见如故,波琪请他制定出一个匡溪设计学院的发展计划。两年后老沙里宁一家弯销移居到布隆菲尔德·西尔斯,1932年匡溪艺术设计学院正式成立,老沙里宁担任第一任校长并在此前规划了整个校园,设计建造了校园内的主体建筑。匡溪设计学院成为美国现代设计大师的摇篮,培养出小沙里宁、伊莫斯、伯托埃等一批划时代人物,由此老沙里宁亦被称作“美国现代设计之父”。
老沙里宁的家具作品主要都设计于去美国之前,也是同建筑室内进行一体化设计的成果。其家具设计最重要的特点是功能、装饰与人情味的完美结合,开启北欧学校重视生活、情调、提倡设计“以人为本”的先河。
北欧学派大师林立,其间堪称鼻祖者只有埃利尔·沙里宁一人,这不仅因局闹哗为他本人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几乎所有设计领域的综合成就,而且因为他同时培养了一批顶尖级大师,这种培养不仅在他的祖国芬兰和北欧,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埃罗·沙里宁(EeroSaarinen,小沙里宁,1910~1961年)1923年随全家移居美国,1929年赴巴黎学习雕刻,193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后在父亲的建筑事务所工作,1950年独自开业。

新表现主义与埃罗沙里宁

埃罗·沙里宁设计了一系列新奇独特的作品,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语汇。1961年9月1日埃罗·沙里宁不幸死于脑科手术中,1962年美国建筑师协会追授他金质奖章。
埃利尔·沙里宁在1942年写了《城市,它的生桐行长、衰退和将来》一书,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小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语录:“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新表现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虽然各具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创造与德意志观念紧密相连。他们抓住德国的创伤,试图探氢具胞脚善许地即特索德意志文化的根基。 早在60年代,尽管还鲜为人知,但德国的资查部尽河排表现主义已经开始复兴,或可以说新表现主义开始萌芽。东德的维尔纳·蒂布克和维利·西特的作品已开此先河,他们的作品混合了毕加索、古图索和德国第二表现主义的特征,尽管内容粗360问答俗,但却是强有力代银哥陆一温倍及升神的政治宣传和交流的媒介。同时,出生地在东德却因“政治不成熟”被预名子驱逐的巴泽利兹,在西德也开始以他的个人画展向人们展现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它们奠定了德国新表现主义刑真元零晚买思想上的基础,这就是不可能保持脱离政治的态度,而是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行家措特作品中表现对民族命运和政治风云的反映,这对80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产生了影响。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六位代表性吸至论策燃交序深留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乔治·巴塞利茨、约尔格·伊门多夫、西格玛·波尔克、马库斯·吕佩尔茨、A·R·彭克。 马库斯·吕佩尔兹(Ma病rkus Lüpertz ,1941-)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德国新表现主味岁胶种鱼度律盾亚义代表人物之一,于1941年生于莱辛贝格/伯门。七岁时随父母迁居西德。在西德,他从195跑后圆粉笑常序离6-1961年先后在克莱菲尔德和杜样言脸测林逐陆察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学习。21岁的吕佩茨到了西柏林并开始了他所谓的“颂赞绘画”。1964年,他与他的艺术家致圆同事在柏林共同创办了一间画廊。同时,他继续展现他的“颂赞绘画”,这种绘画对他来说,就是意味着结构形式与颂赞表现的合一。70年代中期“颂赞绘画”被其他结构形式,如“巴比伦-电利打建筑”或是“斯提尔(风格)-绘画”所取代。画家总是使用不同的技巧进行创作。从1981年始他开始从事此脚层贵世雕塑,1995年损讲裂他的雕塑艺术达到高峰。自1974年吕佩尔茨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并从1986年以来一直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授。他创作的精品系列绘画是90年代的“没有妇女的男人-帕西法尔”。吕佩尔兹获得过众多奖项和赞誉,其中包括德国艺术协会的克林特奖,现生活工作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和卡尔斯鲁乐往能两地。
而约尔格·伊门员质非玉越政极赵出模多夫的《德国咖啡馆》系列则通头井超油始识过分割的画面表现出对德国分裂的批评态度。
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的美术家的安塞尔姆·基弗的作品中出现了更浓厚而微妙的政治内容。70年代他就创作了一系列神化战时德国冒险行为的作品,既含讽刺,又有歌颂。80年代基弗反复表现的主题是对大屠杀的记忆。相比之下,战后出生的费廷的作品政治内容较少,人们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的是一个画家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他存在的社会,既便如此,他也一直抗议柏林墙的存在。对于新表现主义画家来说,艺术不是用来装饰的手段,而是经过周密思考的宣言。这也决定了在表现
手法上他们必须要打破传统,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内容题材的物质材料来突出主题,如基弗就常用稻草、铅等材料,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上都突出和表现个性,展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是近几年来,这种过于激进的趋势有所减缓。 50年代出生的画家们,如彼得·舍凡利耶、托马斯·辛德勒的作品比起他们的前辈来显得有所克制。他们更喜欢离奇、充满诗意的题材,作品更强调线条、趋向古典意味,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师长光芒四射使他们另辟蹊径。另一方面不关心政治也与当代青年游戏人生、寻求刺激的态度有关。
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西欧兴起的美术思潮,它的苗头最初出现在联邦德国。1980年联邦德国在威尼斯双年展中陈列的作品被人们称作新野兽主义或暴力绘画,它们的特点是运用绘画语言表达强烈的感情。1981年秋,5位联邦德国画家在纽约举行展览,对美国艺术界震动很大,在美国出现了学习这些德国画家表现语言的思潮,被称为新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之所以对美国画家有吸引力,是因为在60年代后期,现代派思潮开始进入沉寂阶段,70年代已经没有原先前卫派的锋芒,新表现主义的画家们在原来表现主义的基础上,参照了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的表现语言,吸取了50年代以来一些流派的手法,使现代艺术具有新的反叛精神。新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它采用了色面绘画的色面层次组织,也采用了最少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和波普艺术的形象。他们的作品没有具体的题材内容,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强调感情的率直﹑天真。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表现主义的出现是对美国60~70年代中缺乏感情的冷漠表现的反拨。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中最有名的是G.巴泽利茨,他的色彩鲜明,追求笔触的自由表现,常在画面上出现头朝下的人物形象;A.R.彭克是从民主德国移居到联邦德国的画家,用鲜明的色调表达内心的感情,在稚拙的表现中追求一种自由幻想的情趣;S.波尔克,把表现主义与波普手法相结合,并赋予诙谐﹑幽默的趣味,作品融绘画﹑雕塑于一体;J.伊门多夫在细节的写实,在整体上追求虚幻效果;A.基费尔有时在照片上驰骋想象,有时把油画﹑木刻等多种技法结合起来,造成壮阔的景色;M.吕佩尔茨似受P.毕加索等人的影响,创造超现实的意境和讲究笔触趣味。在美国的新表现主义画家群中,D.萨勒和J.施纳贝尔最负盛名。

1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