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导语: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不拘泥格式和韵律,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准备的著名现代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篇一、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时辰到了,在枝头颤抖著,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声音和香气在黄昏的天空回荡,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现代象征主义短诗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太阳沉没在自己浓厚的血液里。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从光辉的过去采集一切的迹印!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你的记忆照耀我,像神座一样的灿烂!

赏析

《黄昏的和谐》是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中题为《忧郁和理想》的诗组中的一首情诗。在诗组中,诗人想用黄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与情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里的欢乐、痛苦和圣洁的感情。诗人向我们讲述他忧郁的命运,他苦苦追求的理想。苦难诗人所受的伤痛越深,越是不可治愈。

《黄昏的和谐》是诗人暗恋着的萨巴蒂埃夫人的。后者是当时有名的交际花,身边有很多仰肆李氏慕者和追求者。与其他仰慕者不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波德莱尔献上的只是一腔炽热的精神爱恋。从1852年开始,他以匿名的方式给她献上了一系列的诗作,其中就包括《黄昏的和谐》。

诗人在诗中采用了“马来体”。该诗体源于东方,受到一些西方诗人的青睐。此诗体中每节的二、四句作为下一节的一、三句再次出现,环环相套,形成简次递进,回环往复的气势,并且缓缓推进。这种诗体描摹出动态的韵律,给读者营造出形式上的动态效果。

象征主义诗歌就如魏如兰在《诗艺》开篇中强调:“首先是音乐”,而《黄昏的和谐》中就充满了音乐性。诗中采用了十二音节亚历山大体。亚历山大体奏出的是一种铿锵硬朗、雄壮有力、振聋发聩的音响效果,这首诗中也体现了这一音响特点。我们听到的是柔和之音,给人如沐春风的漂浮感。其次,全诗在韵律上采用抱韵,只有两个韵脚:“oir”、“ige”,再加上马来体的运用,就扰渗在音响上造成了前呼裂散后应,一咏三叹,余音袅袅的效果,造成阵阵眩晕感。

诗歌是在一片散发着淡淡花香,披洒着柔和色彩的落日余晖中慢慢绽放开来的。而阴影在第十句中不动声色地滑落进来,“广而黑的死亡”。我们看到:“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直到诗末,光亮又再次点燃:“想起你就仿佛看见圣体发光!”光和影进行相遇碰撞。其次是现时和过去的对比与撕裂。在诗人的世界里,过去散发着光辉,而现时却正沉入阴影。被吞噬在现时和阴影中的诗人,却在回忆中被过去的圣体的光明照亮。在精神作用下,现时和过去在此相遇交融。

说到交融,就会在诗中看到各种不同感官的交汇。视觉:天、太阳、血、回忆;听觉:圆舞曲、小提琴;嗅觉:香炉、花香。不同感官彼此应和相互交融。我们看到了声音,花香,小提琴:“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在这两句中,诗人所用的动词“飘荡”和“幽幽咽咽”,本义为“旋转”和“颤抖”。诗人通过这样的处理,将听觉和嗅觉转换为了具体,动态的视觉效果。诗人扮演着象征主义所提出的“通灵者”的角色,打通了不同感官之间的隔阻。

诗中有一些词汇,将其整合起来,则可以使诗中一些意象情感变得更加明晰,易于感受。比如:声音——圆舞曲——小提琴。从第三句诗开始,声音就渗入了进来。声音出自于哪里?来自于一个幽咽的.小提琴:震颤——飘荡——圆舞曲——眩晕。震颤指的是节奏很快的颤动,已经呈现出一种快节奏,而紧随其后的飘荡,节奏更进一步加快。圆舞曲,其节奏明快,情绪热烈,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生动地产生出旋转打圈的动作感。而跳舞时,舞伴就是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诗人精心准备的“眩晕”,终于在一阵花香和声音的颤抖与旋转,还有圆舞曲的旋转打圈之后,向读者再次袭来,一浪强过一浪。

《黄昏的和谐》被誉为“满足了象征派的苛求:“通过诗重获被音乐夺去的财富”。这首诗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欧洲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形象地表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和美学追求。

篇二、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当寒冷笼罩草地,

沮丧的村落里

悠长的钟声静寂……

在萧索的自然界,

老天爷,您从长空降下

这翩翩可爱的乌鸦。

冷风像厉声呐喊的奇异军旅,

袭击你们的窝巢,

你们沿着黄流滚滚的江河,

在竖着十字架的大路上,

在沟壕和穴窟上,

散开吧,聚拢吧,

在躺满着新战死者的

法兰西隆冬的原野,

你们成千上万的盘旋,

为着引起每个行人的思考!

来做这种使命的呐喊中吧,

啊,我们,穿着丧服的乌鸦!

然而,天空的圣者,

让五月的歌莺

在栎树高处

在那消失在茫茫暮色的桅杆上,

给那些人们做伴,

一败涂地的战争

将他们交付给了

树林深处的衰草。

赏析

这首诗写于普法战争(1870年)之后,诗人借着战争的失利和生命的死亡来讲述自己心中的生活感受。

诗人在生命的重重阴影中叹息、悲哀,带着难以言状的沉沦和失望。世界也是这样:那草原、村庄,还有那群乌鸦,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草原上,寒风在吹着,绿色在这样的世界上已没有立足之地。村庄更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几座用蓬草搭起的茅屋是惟一的风景,和草原一样的干枯,孤独而单调地立在那儿。凋零!

这凋敝的草原上突然有一群精灵飞起。是乌鸦!它们叫声凄厉,是为人间的悲剧,还是为自己的命运?草原上站着一些光秃槎丫的树,树枝间的窠,是乌鸦仅有的栖身之所,那坚硬、冰冷的窠更是严酷的寒风的袭击对象。在黄色的河流上空,在两旁插满十字架的道路中,在阴暗的小水沟上面,乌鸦在飞翔着,散落在那任何可能藏有腐朽和死亡的地方。

诗人说:“请再来集中。”诗人突然跳出来呼喊,盘旋吧,人间的精灵!在冰冷僵硬的尸体上面,在死气沉沉的法国上空,扫荡人间那些行将逝去的肮脏灵魂吧!喊叫吧,人间的精灵!让那些浑浑噩噩的人们清醒过来,让路过的行人知道这国家的腐朽!这也是诗人的愿望和心声。

诗人在最后一段把乌鸦说成是“五月之莺”,它在那沉沉的夜中,在桅杆上,在高高的橡树上鸣叫。诗人借着这凄厉的鸣叫要唤醒人类心中埋藏的激情和美好理想。这是诗人的寄托吗?诗人该是那羁留在丛林中的天涯倦客,该是生活的失败者——也许是英雄穷途。

这首诗体现了兰波诗歌的显著特征。兰波是波德莱尔的第一个继承人,同时他还发展了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理论。他认为诗歌是人的心灵世界和自然世界冥合的结果,是诗人的一种通感的表达,他还认为诗歌应注重对主观情感的抒发,要用虚幻的世界来表现心灵。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和那原野、村庄、乌鸦合一了——那处境既是它们的处境也是诗人的生活处境,鸣叫、坚强同样是诗人的呼喊和坚强。

篇三、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被岁月还是被雷电

生生地劈开

血泪熬干

只见裂开的胸膛

像裹尸而还的马革

半张树皮

裹着

一具木乃伊

依然立在

日光下月光下星光下

皮之存生命存

既是树的脸

又是

树的心

赏析

此桑老的一首小诗,桑老乃当代诗坛泰斗,吾辈妄自揣测诗之意以自娱也,仅此而已。

此诗题为“一株老树”,何为老树?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之成才,十年足矣,然为老树,必十年之过也!平心而论,树与动物和人有某种相通之处,树老曰老树,人老曰老人,马老曰老马等等,诸如老马识途,老滑头之类的词。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为李为姓。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老子的大道是否与树有一腿呢?未可知也。此处为何探究老字呢?老乃树之本性也!犹如男人之“男”,狗熊之“狗”,本性亦其之真性也,真性必露出其真情矣。

老子以一“老”字,冠绝天下,而老树以其“老”存活于世,其理通矣。诗言志,歌咏言。“老树”在此不妨当做一“老人”看待,老人者勿以岁之高低论英雄也。废话勿言,且看正文。

篇四、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起。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

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丁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步近你。

赏析

假如时光已逝, 鸟儿不再歌唱, 风儿也吹倦了, 那就用黑暗的厚幕把我盖上, 如同黄昏时节你用睡眠的衾被裹住大地, 又轻轻合上睡莲的花瓣。 路途未完,行囊已空, 衣裳破裂污损,人已精疲力竭。 你驱散了旅客的羞愧和困窘, 使他在你仁慈的夜幕下, 如花朵般焕发生机。 在你慈爱的夜幕下苏醒。 假如时光已逝,鸟儿不在歌唱。其实换一个方式或许你就理解了,珍惜并享受时光。比如余光中有一首《当我死时》里面有一句“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和这首诗里面的衾被裹住大地是一样的情怀。 转折是路途未完开始,如果只看前面的话可以说是对美好诗歌歌唱。但这里开始就是在讲述对待生命或者生活的道理,那逝去的时光可以套用一个经典话语:那夕阳下奔跑的身影,是我逝去的青春。 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追问。

篇五、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假如我今生无缘遇到你,

就让我永远感到恨不相逢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日子在世界的闹市中度过,

我的双手捧着每日的赢利的时候,

让我永远觉得我是一无所获——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坐在路边疲乏喘息,

当我在尘土中铺设卧具,

让我永远记着前面还有悠悠的长路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屋子装饰好了、

萧笛吹起、欢笑声喧的时候,

让我永远觉得我还没有请你光临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赏析

第一小节,开篇点题,假如无缘相遇,便成一生遗恨。第二到第四小节,诗人分别撷取几个日常生活片段,因为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所以寥寥数字便有了真切的画面感,而正是这种平淡中却往往易见真情。另外诗人看似随意撷取,实际上选用的片段都是喜庆安逸的场景,比如满捧盈利、铺设卧具、屋子装饰好了、欢笑声喧,这里就运用对比的手法。以闹写静,众人皆乐我独悲,众人皆闹我独静,从而悲愈发痛而静愈发寂寂无声。

“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带着这悲哀的苦痛”,每个小节均以这一句结尾,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回环往复,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通过这一文字技巧的运用,突出描写了“念念不忘”、是醒是梦都无法解除的这种”苦痛“,营造了如歌如诉的氛围。这种形式和内容的巧妙结合,达成了诗意和情感的和谐融合。

篇六、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别声响!要好好地藏起

自己的感情,还有想望。

任凭着它们在心灵深处

升起、降落、不断回荡。

你应该默默地看着它们,

就像欣赏夜空中的星光。

—————别声响!

你怎能表白自己的心肠?

别人怎能理解你的思想?

每人有各自的生活体验,

一旦说出,它就会变样!

就像清泉喷出会被弄脏,

怎能捧起它,喝个欢畅?

——————别声响!

要学会生活在理智之中,

全宇宙,就是你的心房!

可惜神秘而迷人的思想,

会被那外来的噪声扰攘,

甚至日光也把灵感驱散。

但你要懂得自然的歌唱!

——————别声响!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丘特契夫(1803——1873),俄罗斯著名诗人,虽然生前只有很少的作品发表,但他的诗歌受到普希金、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喜爱和肯定。现代西方评论界把他和普希金、莱蒙托夫一起并列为俄罗斯十九世纪三大诗人。对于这首诗,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多么妙不可言的东西!我不知道还有比它更好的诗歌。。。。。。”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一个人的情感宛如大海中的波浪一样,在心灵世界“升起、降落、不断回荡”。正像是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的那样:“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当一个人专注于世俗的事物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只有宁静独处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品味思想深处的奇观。遗憾的是,我们往往过多专注于外在的那些琐碎而渺小的事物,忽略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日月星辰。

正像是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各有不同,每个人的心灵世界也绝不相同,“你怎能表白自己的心肠?别人怎能理解你的思想?每人有各自的生活体验,一旦说出,它就会变样!”德国作家黑塞有一首诗,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一木一石都很孤独|没有一个人了解别人|人人都很孤独。”

就像是黑塞欣赏雾气中的树木和石头一样,那些伟大的诗人往往把大自然当作寄托情感的对象。丘特切夫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万物在我中,我在万物中”,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思想追随思想,波浪追逐波浪,这是同一元素形成的两种现象。。。。。。”

丘特切夫的诗歌创作深受德国哲学家谢林的自然哲学影响。谢林认为,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有机体,贯穿其中的是一种统一的创造性力量,即“世界灵魂”。

依我来看,这种“统一的创造性力量”不仅创造了大自然,统治着大自然,让大自然保持着和谐有序的奇妙秩序,而且也像月亮呼唤潮汐一样,呼唤着每个人所拥有的孤独的心灵世界。当人类放弃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而以这种伟大的创造力量为中心的时候,一个人就能学会理解他人,也能学会向他人洞开自己。

提供几首艾略特的著名短诗,谢谢啊

一、《弗吉尼亚》 艾略特

红河、红河,

慢慢流淌的热默默无声来自,

没有意志能深跳留货像河流那般平静。

难道热只在一度听到的,

舌鸟的婉啭中运动,静谧的山岭。

等待着。大门等待着。紫色的树,

白色的树,等待,等待,

延宕,衰败。生存着,生存着,

从不运动,永远360问答运动的。

铁的思想和我一述促识烧任委在次起来临。

又和我一起消失。

红河、河、河。

、《我最后一次看到的充满泪水的眼睛》艾略特

我最后一次看到的充满泪水的眼睛,

越过分界线。

这里,在死亡的梦幻王国中。

金色的幻象重新出现。

我向扬原聚看到眼睛,但未看到泪水。

这是钟为尔练政是企区印传我的苦难,

这是我的苦难。

我再也见不到的眼睛,

充满决心的凯编易织孔比孩控眼睛。

除了在死亡另一王国的认门口,

理化反精呢镇延再也见不到的眼睛。

那里,就像在这里。

提异展兴还脸果眼睛的生命力更长一些,

比泪水的生命力更长一些。

眼睛在嘲弄我们。

扩展资料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然必你陈特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临宽四重奏》等。曾在哈佛大学学果眼拿强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超留凯营亚局济雨推必样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1943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