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作品三部曲 [克里姆特与蒙克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的比较]

摘要:将克里姆特和蒙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因为两者都是欧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具有世界声誉的绘画艺术大师,两人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以 “生命、爱情、死亡”为主题的相似题材的寓意性绘画,以及主题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特别是两人相似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都提供了可以进行比较的基础,本文主要对两人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进行解读,这有利于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研究两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进一步试图了解其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
关键词:克里姆特;蒙克;生活经历;艺术创作;
艺术形象的创造,是艺术家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感受的表现,如果没有进行艺术创作的原材料,是创作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的。
艺术家作为创造主体所必须具备的诸条件中,生活实践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根据,关系到艺术家的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1]
1 亲人逝世的影响
1.1克里姆特
1862年7月,克里姆特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父亲作为一名普通的手工业者,家庭生活是相当贫穷的,同时家庭悲剧也接连发生:1874年父母的二女儿安娜在5岁时病逝,大女儿也患了精神病症,母亲因此长期处于忧郁之中。
1876年,14岁的克里姆特进入维也纳艺术学校学习,他的绘画才能在学校时就得到了展示,因为成绩突出从而获到一枚国家金十字勋章。
正如海尔曼所说:“这个年轻艺术家,很快就赢得艺术家、批评家和公众的认可,如果他继续原来的方向走并歼下去,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2]
1892年30岁的克里姆特,遭受了父亲和弟弟相继去世的打击,弟弟恩斯特也是位出色的历史题材画家,他们共同建立艺术工作室,两人的感情,已超越血缘之情,更多的是艺术上的搭档。弟弟的早逝,直接导致克里姆特面对由死亡引发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这是他艺术创作的转折点,也是新的起点。在那以后大约五年的时间,因为过分悲伤的缘故,他几乎没有工作,深入简出,在1892—1897年期间,他只为大学绘画创作了一些素描草图,从后期展出的大学绘画造成的影响来看,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克里姆特对爱欲和死亡的思索。
1.2蒙克
1863年,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父亲是位贫民区的医生,家庭经济也很困窘。蒙克的少年是悲惨的,1868年,在蒙克5岁时,母亲因患结核病去世;1877年,年仅14岁的姐姐苏菲也因感染相同的疾病而去世;而与此同时,蒙克自己也染上感冒和肺病差点死去。父亲遭到家人相继去世的打击后,出现暴力倾向,晚年的蒙克在回首往事时说:
“疾病、发疯、死亡在我的摇篮上飘忽,终生被恶魔缠身。我老早便已心知肚明……地狱处罚有罪孩子的刑具是什么样子……在呵斥我兄弟的时候,父亲疯狂的暴力行为便出现了……”[3]
1889年蒙克父亲去世,1895年弟弟死于新婚后不久,眼见父母和手足的相继离世,蒙克的精神和情绪相继受到重创,死亡的烙印刻在他年轻而又敏感的心灵深处,并影响了他一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压抑又悲观的原因。蒙克自己说:
“童年时代,我失去母亲,我生病,为地狱的惩罚所威胁……我的家庭是疾病和死亡的家庭,对我的艺术来说,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4]
克里姆特、蒙克有着相似的个人经历,他们都是由亲人的死亡,引起精神危机和艺术创新上的危机,从而引起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引发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的转变,表现在画面上,则是绘画中的象征和隐喻,即作品的寓意性。
2 生命中的女性
克里姆特和蒙克,虽然在生命中不乏异性伴侣,但都终生未婚,下面分别就两人生则蔽羡命中众多恋人中的其中四位作大致介绍:
2.1克里姆特
2.1.1解放“束缚”的聪慧女子:艾米莉
对克里姆特来说,艾米莉是他的精神伴侣,艾米莉是克里姆特弟弟妻子的妹妹,在弟弟去世后,30岁的克里姆特担任起照顾弟弟恩斯特妻子和孩子的责任,,因为克里姆特凭借其艺术家的身份,是极具男性魅力的:“克里姆特以其纵欲与禁欲的混合性格,男性气质的外貌以及他的绘画天赋,对女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5] 艾米莉与克里姆特的恋情是极为特殊的,两人相爱却并未结婚,更多的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同时他们也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相互吸引和合作,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独立孙拍。
2.1.2激发艺术家热情的:阿德勒
当35岁的克里姆特第一次遇见阿德勒的时候,她还是个17岁的少女,她是和艾米莉完全不同类型的女性,阿德勒是来自维也纳上流社会自由主义的中产阶级群体,是世纪末女性的代表。克里姆特迷恋于阿德勒的这种女性气质,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始于阿德勒婚后不久,一直持续到克里姆特去世。两人的情人关系是公开的秘密,克里姆特与阿德勒的恋情,不同于与和艾米莉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而是基于本能欲望的相互吸引。克里姆特以她为模特创作了《朱迪斯1、2》,以及《达娜厄》。
2.2蒙克
2.2.1苦涩的初恋:米莉
当20岁的蒙克遇见了比他大两岁的恋人米莉时,她已经离过婚,并且是第二次结婚。蒙克极为敏感,每天都偷偷的跟踪她,两人之间分歧越来越大,分手是必然的,关于初恋蒙克曾在他的笔记中写道:
“她在我的心上留下多么深的一个印记啊!没有任何图画可以完全替代它,是不是以为她很美?不,我并不确定她是漂亮的,她的嘴很大,她甚至是冷漠的……是因为她得到了我的初吻和从我这里取得生命的香水!” [6]
2.2.2为爱疯狂的恋人:朵拉
34岁时,蒙克在奥斯陆举办的个人展览上认识朵拉,朵拉是挪威最大的酒商拉森的女儿,是一个美丽、诱人的女人,强烈的吸引着蒙克。随着交往的加深,朵拉渴望他们能够结婚,但因为在蒙克幼小时,父亲偶尔表现出的异常行为,还有妹妹劳拉的精神分裂症,这些都使蒙克害怕自己身上也流淌着他们相同的血液,还有就是害怕家族的肺结核会遗传给下一代,这些恐惧驱使蒙克一直逃避婚姻。他们相处了四年,最后蒙克因无法忍受朵拉强烈的爱欲而提出分手,而朵拉竟拿出手枪以自杀相威胁,受惊的蒙克在阻止的过程中,因抢意外走火使他左手中指受重伤。在这次枪击事件里,人们谴责他逼得朵拉走投无路,蒙克脑海中时刻萦绕着这种指责,于是,他开始回避,每日借酒消愁,最后住进了哥本哈根的精神病医院。

世界

罗朗·乌多1897年生于巴黎.他属于在两次大战间并未寻求惊人而自然出名,垂绝木团环叶序续华级被冠以”诗的现实”360问答之名的那派画家中的一位.人们一般把他们看作是印象派的最终结局
· 保罗·塞律西埃容核设安矿圆律粉乐西(1863-1927年)生于单巴黎,逝于莫尔莱.塞律西埃作为理论家,使人忘记了他是画家,从而成为自己理论思想爱好的牺牲品.
· 乔治·修容拉(1859-1891年)在巴黎出生和去世.他的一生可以用几个日期来概括,它们不是巨大事件的日期,而是其作品的创作日期,因为他短促一生中的大事就是他投以日夜和全部发明的伟大作品
· 吉诺·塞韦里尼意大利画家吉诺·塞韦里尼1883年生于科托纳.1901年,他在罗马结识了后来的未来派理论家波丘尼.翌年,又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第一位老师的巴拉
· 保尔·西涅克(1863-1935年)在巴黎出生和逝世.他是位狂热的心最意己宁人:醉心于绘画,科学,文学,政治,一句话,热月降排河红间列同京爱他所处的时代.他从来都是最彻底不过的,既强壮又开朗,与其说象位画娘声象四织住家,不如说象个布列塔尼水手
· 艾尔弗里德·西斯莱(1839-1899年)生于巴黎,逝于莫莱.他和莫奈一起,是纯正印象派的真正代表
· 马修·史密斯爵士1879年生于英国哈利法克斯.他先入曼彻斯特美术学校,然后又在斯莱德学校习画.他于1910年来到巴黎,从此,便半居法国半居英国,成为伦敦画派的成员.
· 威廉·包梅斯特1889年生于斯图加特,他可能是德国一位最少本国风格,而最富有欧洲格调的画家.当德国现代画家都督贵刚望采管略族提与纯日耳曼的表现派有颇多联系之时,在他身上却似乎毫不存在这种影响.
· 格拉罕·萨瑟兰1903年生于伦敦.他在哥尔斯密艺术学校学习之后,主要致力于铜版画,创造具有幻觉特点的风景数常吸否讨画和幻想画.其艺术受到威战始静王主粉怕表廉·布莱克及其弟子塞缪尔·帕尔默(1805-1881年安侵去)的影响,
· 康斯坦·拜尔麦克(1886-妈语手批行国美考式1951年)生于安特卫普,逝于布鲁日附近的贾拜克.他在1909年定居弗拉芒表现主义的摇篮莱特姆·圣马丁以前,曾在布鲁日和根特的美术学院学习过.他与塞尔瓦,梵登伯格,德斯迈兄弟都是莱特姆画派的第二批成员.
·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原籍西班牙的弗朗西斯·毕卡比亚(1879-1953年)在巴黎出令夫管煤酸很衣基充创生和去世.他的一生就是在改变着住所、朋友、思想、风格,为一种事业而斗争,然后再来反对这种事业,从而争取一个新的事物
· 帕斯森(1885-1路六改思顶技930)真正的名字是朱里尤斯·宾卡斯.他生于保加利亚的威登,逝于巴黎.他的父亲是个西班牙犹太人,母亲是意大利人,他速开吗呼培再先在维也纳上学,然后到慕尼黑,很年青时,便和讽刺报纸《简练》合作
· 加米叶·毕沙罗(1830-1903年)生于圣托马斯(当时属丹麦的安的列斯群岛),逝于巴黎.塞尚曾说:”毕沙罗是最接近自然的画家孙卫火酸心拿热查之一”.事实上,他的确为观察大自然的各种情景,并用无数油画、水彩、素描和版画把它记录下来,而奉献了一
· 彼埃·毕维·德·夏凡纳(1824-1898年)生于里昂,逝于巴黎.现在已习惯于不把他列入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画家之中,但在当时,他却是和最伟大的画家们一起,遭到沙龙评立地须还再皮稳依委会的拒绝,并不被评论家所知
· 帕斯森(1885-1930)真正的名字是朱里尤斯·宾卡斯.他生于保加利亚的威登,逝于巴黎.他的父亲是个西班牙犹太人,母亲是意大利人,他先在维也纳上学,然后到慕尼黑,很年青时,便和讽刺报纸《简练》合作
· 多米尼克·佩罗奈(1872-1943年)生于波尔多的一个村镇达朗斯,逝于巴黎.他很晚才从事绘画,并且把他那艺术工匠的良知,对于准确无误、精工细作的爱好带到领域中.他恰好与我们今日对于朴实画画家的印象相符
· 约翰·皮波1903年生于英国埃普索姆,就学于皇家艺术学校和斯莱德学校.第二次大战时,他是军队画家,以一系列作品表现遭到轰炸的街道、房屋、建筑,特别是地区政府大厦和巴思市政厅被毁的景象
· 坎迪多·波尔蒂纳里1903年生于巴西希罗杜斯基.人们会奇怪为什么巴西的气候、活力、丰富繁茂的风景竟没有唤起多少画家的激情.不过,有一位画家找到了里约热内卢黄昏的美,他就是波尔蒂纳里
· 居斯塔夫·摩罗(1826-1898年)在巴黎出生和去世. 在当代艺术史上起过短暂的作用.人们承认他在美术学院作为路阿、马蒂斯、马尔凯,让·毕依的老师而立下的功勋
·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生于蒙彼利埃,于博纳拉普朗德战役中阵亡.他出身于一个信奉新教的资产阶级上流,年到巴黎后不久,便结识了与他年纪相仿的莫奈、雷诺阿、西斯莱.
· 思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1880-1938年)生于阿沙芬堡,逝于达沃斯.在1905年于德累斯顿组织起来,创立桥社运动的年青画家中,德国画家凯尔希纳是位关键人物
· 莫依斯·基斯林(1891-1953年)生于波兰克拉科夫,逝于萨纳里.他的画在力求将法国艺术风格结合于自己种族个性方面,相当鲜明地代表了人们所说的”巴黎画派”的特点
· 欧斯卡尔·珂珂希卡是1886年生于波施拉恩的奥地利画家,他从1904年起在维也纳学习绘画.当时,维也纳是奄奄一息的庞大王朝的首都和伟大知识活动的中心.最惹人注目的艺术运动是青春风格派和克里姆特的精美装饰画
· 弗朗索瓦·库普卡1871年生于波希姆的奥波奇诺.他从故乡来到布拉格之后,便到美术学院报了名,但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去教授宗教课程,并在使用召魂术的一些场合去作通灵者
· 乔治·布拉克1882年生于阿让德依,父亲是位油漆建筑业的承包商和绘画爱好者.在他八岁时,他们全家离开巴黎地区,定居勒阿弗尔

3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