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贡·席勒的绘画风格

线条的装饰性效果:在席勒1911年创作的人况乐点江物画《黑发的裸体女孩》中,这张作品最重要的装饰效果就是运用线条绘制的人体,画作将情色的吸引力和厌恶感结合起来。再如席勒在1917 年创作的丝看路应免一幅风景画《干洗房》中,他用棱酸成表儿原角的线条去突出和表现自己的意图,如画面中质感柔软的衣物和天空中柔软的云,流畅弯曲的线条勾勒出随风飘荡的衣服、排列有序的房屋以及远山白云,具有明显的装饰意味。
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席勒的作品中色彩丰富多变,充满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感,但色调却极振广商抓常胜道苗为统一。作品中很多色彩都是非自然的,都是由画家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如《干洗房》画面中的装饰意命司今者够没通乐丝争迅味就很强,带着儿童画那种无拘无束的色彩,而这种场景只出现在童话世界中。画面中大部分的物象都是以红灰、橙灰和绿灰色块组成,红灰的瓦片又穿插着绿灰和橙灰,白灰的墙上又亚烟半刚牛频呈现出蓝灰和橙灰色。这些都是画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再加工的,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整幅画作单纯而又富有变化,线条和色彩的微妙处理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透露出浓形图激做星溶贵每行重的装饰性趣味。
平涂的绘制:笔触富有韵律的起伏,在保持动感韵律的同时又不失去画面的和谐。如1910 年席勒绘制的《山丘景色》中,大片田野采用平涂的方式,变化多端的笔触使稀少的物象不失去其生动趣味;又如风景画《克鲁默景色》中,红、绿、黑是出现最多的颜色,色彩平涂的薄与厚,色块面积的大小对比,加上丰富多变的笔触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反映出画家内心澎湃的艺术创作激情。 在席勒的各种画作中,夸张的造型、大胆放纵的线条与极富个性的色彩成为他显著的绘画特征。席勒用富有激情的线条、破碎生冷的色块和生涩的笔触对物象进行夸张,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造型上,席勒独具特色。例如在席勒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大多都是用直线织矿杨矛愿心超抗语背散型简洁的造型,塑造成修长、夸审山方房训物鸡内犯村语张、收缩的和起伏感强烈的形体;或者将人物服饰进行变形处理,夸张刻画服饰的图案和色彩,使作品获得强烈的对比效果。正是这种主观有意的构成促使席勒艺术独特面貌的形成,如1910年席勒所作的《自画像》中,人物造型就非常夸张,画家的身体是脱臼和弯曲的,手指强直地伸开,上肢剧烈地绞拧着。身体上也没有多余的血肉和曲线,只留下神经质的线条和筋骨、肌肉以及带有棱角的几何结构,仿佛在诉说内心的郁闷彷徨和对现实诸多不满。
在线条方面,席勒的天赋要高于他的老师克里姆特。克里姆特善于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女人的柔美体感,如《贝多芬墙角壁画草图》中的女人体。而在席勒的素描人体中,画家更喜欢主观时常章二尔约地使用线条来强调形体的骨感,表现人体上起伏的结构,用一种极近立体解构主义的形式来捕捉形体。如1917 年的《拥抱》中线条的运用达到了一种极致,一对恋人紧密拥抱着躺在那里,人物线条流畅,构图动感,且集中突显了人物起伏的几何形体。
在色彩运用方面,席勒也确医持费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他的色彩以深色和暖色为主,运用小面积的补吗苏烈现松乙粉色对比,从而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不安与苦闷。而且席勒常常使用强烈的红、黄、黑等色彩进行大面积的平涂,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内在的张力和精神。如画作《死神和少女》中,画面中心少女紧紧地搂抱住死神,少女红黄相间的连衣裙与死神黑褐色的衣服,呈现出亲杀析际氧表围即步形热烈与宁静的对比。离烈热雷适而凹凸不平的笔触,赭、红、黄的等色调的突现,使暖色调的画面感觉不到温暖安宁,只有一丝丝淡漠的伤感,预示着少女即将被死神带走的情景。

克林姆特

居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 1862-1918)1862年7月14日生于维也纳一个制作金银首饰的世家,家传的金工技艺对画家一生的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5岁时,他和兄弟一起进入维也纳工艺美术学校,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绘画技巧的训练。毕业后,参加维也纳建筑师公会,承担壁画和建筑装饰工作。1888年他为维也纳城堡剧院绘制壁画《戏剧的历史》,受到公众的肯定。后又为艺术博物馆绘制楼梯通道壁画《艺术的保护神一一雅典娜》,构图巧妙多变。这时,克里姆特虽然较多地运用装饰手法,但风格仍然是古典主义的。
1897年为维也纳大学创作的壁画,是他风格的大转变。这组壁画按维也纳大学的3个系绘制,分别为《医学》、《法学》、 《哲学》。 画面利用象征手法, 描绘了人世的苦难相,带有消极厌世的灰暗色调,作品完成后遭到大学院士会的非难,被拒绝接受。在这个时期,克里特和一部分激进的青年画家从古典主义把持的美术家协会中分离出来,被称为“维也纳分离派”。它和南欧的“新艺术运动”、德国的“青年风格”都倾向于追求装饰性和形式感,是促进欧洲工艺美术设计事业的重要力量。
1900年,克里姆特把被维也纳大学退回的壁画锋档御在巴黎博览会展出,受到青年艺术家的热烈赞誉。从而奠定了他在奥地利画坛的领导地位。1902年,和雕塑家克林格尔一起承担贝多芬音乐厅的装饰工作,主雕像《贝多芬》由克林格尔完成,雕像背后的墙壁上,由克里姆特创作了装饰性饰带《音乐》,十分成功。1909年,克里姆特为布鲁塞尔斯托克莱特公寓的餐厅创作的壁画《生命之树》,大胆而自由地运用各种平面的装饰纹样,形成富有东方色彩和神秘意境的效果。
克里姆特虽然没有到过东方,但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的民间木版彩印年画却具有浓厚的兴趣。他搜集了许多民间年画,反复揣摹。据说,在他的书房里就挂着中国木板水印的“门神”画。他对木板年画的强烈色彩尤其喜爱,曾经在许多幅人物肖像作品中使用年画中的戏曲人物作背景,显得别有情趣。
东方风格加上祖传的金银首饰工艺技巧,使克里姆特的装饰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大胆地在作品中运用沥粉、贴金箔、嵌螺钡、贴羽毛等等特殊技巧,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这里的《水蛇——I》,便是运用蛋彩、沥粉、贴金等多种方法画成的。画中淡青色的人体同婉蜒的蛇体交织在一起,金、翠两色的水草纹穿插其间,组成一种近乎抽象的、由点和线构成的音乐的韵律。蠢圆他的另一件《水蛇——R》是横构图,也是银岩近乎抽象的装饰化构图。这两件水蛇系列作品,表现了克里姆特晚年创作中追求怪异、畸形和色情的倾向。这主要是受到他的朋友、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弗罗依德的影响。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奥地利经济萧条,艺术家的生活也相当清苦。1918年2月6日,身患感冒的克里姆特并发伤寒而去世。他的主要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被毁于战火,现今所存已为数不多 。

40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