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河和卢浮宫的作品欣赏
1900年-1903年,毕沙罗把主要精力放在巴黎的这一历史名胜上。可是,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并患有严重的眼疾,因此不可能到近处写生。于是他在寓所三层的窗户口创作了30多幅有关此名胜的作品,画中天空和河水占据了一个新的重要位置,以此来表现这一地域的柔意与恒久。
画面的近景被新桥附近的雅绿园的一角占据着。寥寥数笔勾画出花园里的几个游人——例如,一片玫瑰色就代表妇女的裙子——他们正注视着从艺术大桥桥洞下缓缓驶过的驳船。画面左侧是两棵叶子已全部脱落的大树,右侧是拖着长长身影的卢浮宫。路易十四时期建造的配楼具有古典建筑风格:三角楣、壁柱、栏杆上的圆柱以及屋顶平台都体现来自了这种风格。它与小走廊和“水边长廊”等旧建筑遥相呼应。通向宫内的拱顶狭廊两侧建有小钟楼,再往前走便可到达拿破仑三世时期建成的,带有高高屋顶的卢浮宫。辽阔的天空呈蔚蓝色,空中飘着几片粉红色的薄云,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卢浮宫、艺术大桥和雅绿园的笔直线条使整个画面显得十分稳重。年迈的底声席谁比黄发促报画家试图通过灰色、淡褐色和淡东杨油紫色的色调,用灵活轻快的笔触,来描绘充满整个画面的天空、阿落义开氧存种距氢了自市内空气中弥漫着的冬季360问答的晨雾和光线的颤动。1903年,他在给儿子吕西安的信中说道,他在这里找到了体现“光线极程示佳的题材”。
从1893年起,在生命最后的十个年头,毕沙罗不再把田野、农村和农民作为创作的题材,而是把目光转向城市:诺曼底的鲁昂和迪亚普,尤其是首都巴黎。他住在巴黎市中心,被繁华的街景所吸引,也许是受日本铜版画或照相术的启发,他从旅馆房间的窗户俯瞰大街上来去匆匆的人群它选些理七区力至赵裂和热闹场面。他后来又为新修的歌剧院大街画了一系列作品。在他看来,整条大街五光十色,灯火辉煌,充满活力。再后来,他又被位于塞纳河畔、卢浮宫脚下的杜伊勒利宫花园牢牢地吸引住了。1900年,他索性在塞纳河左岸,离新桥盾冷东投缺木标践混子简不远的多芬广场28号租了一套公寓。这样,他便在不知不觉中更接近塞纳河了。他在那里创作了一系列以塞纳河和卢浮宫为题材的作品。
19世纪后印象派作者及其代表作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罩散罗、雷诺阿、梵高 、
高更、西斯莱、德加以及保罗·塞尚等。
莫奈– 《日出·印象》《睡莲》《鲁昂大物如氏教堂》
马奈– 《草地上的午餐》 《吹笛少年》
毕沙罗–《塞纳河和卢浮宫》、《雪中的林间大道》
雷诺阿– 《红磨坊的舞会》
梵高– 《向日葵》《星月夜》《鸢尾花》
高更–《雅各与天使搏斗》《塔希提少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阿尔弗莱德·西橡肢斯莱–《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德加–《会计师和女儿们》《舞蹈课》
塞尚–《埃斯泰克的海湾》《静物苹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