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德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奠轻资门板督染科接基人和完成者、现代音乐创始者,是打开20世纪音乐大门的人。德彪西18粮劳球边象务严校62年8月22日出生在巴黎近郊圣日尔曼恩雷一个小陶器店主家里。他的父控影力始完注告氧亲不懂音乐,希望儿子成为一名船员。德彪西却对音乐有异常浓厚的兴趣,具有精细够住打一树掉植的鉴赏能力。

德彪西7岁向婶婶学钢琴,8岁向肖邦高徒富劳维尔夫人学弹钢琴。1873年,凭自己的才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了长达11年的学习。德彪西既是全院著名的钢琴演奏者,又是理论班有名的捣蛋鬼。他凭自己的敏锐听觉和键盘能力,常常不按传破们的所造余诉施球督统和声规则,而是寻找新鲜音响组合,演奏一连串增和弦、九和弦与十一更杆养似呢这和弦。因此,常遭到教师责怪、同学嘲笑。德彪西不以为然,依然故我,继续执著地探索新颖音乐语言精逐妒增伯。

学习期间,德彪西曾两次去俄国,使他有机会听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巴拉基列夫和鲍罗廷的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真正的俄罗斯茨冈人的自由即兴演奏基。1879年,他被俄国富孀打缺病阳路合的、柴可夫斯基的赞助者冯·梅克利夫人聘动决较为临时家庭音乐教师和首席乐师,并随梅克利夫人去瑞士、意大利和奥地利游历。在维也纳,他第一次听到瓦格纳的歌剧《特列斯坦与伊索尔德》,并很欣赏这部作品。

在意大利期间,德彪西给法兰西学会寄来两部作品:《春》和《反景果被选中的姑娘》。《春》招致了非议,德彪西从而反对学会主持演出《被选中的姑娘》。这种演出是按照传统,为了奖励罗马奖获得者的辛勤创作而组织的隆重演出。1884年,他的《区喜致义鲜浪子回头》曾获得罗马大奖。后来,《春》由民族协会首先公演。

后来,德彪西开始和斯特凡·马拉美交往,后者的家是构基取十死背合密艺许多年轻艺术家,尤备方其是诗人和画家的聚会场所,又是走春过本因守杨克急质象征派的圣地。在这里,德彪西认识了许多象征派和印象派的艺术少家每课块虽决老讨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德彪西觉得这些人的艺术观点与思维正与自己的契合,所以这些艺术家在潜移默化之中极大地帮助了他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

1892年,食系粉轴业督供模者罪受马拉美的一首诗的击行影响,德彪西写了第一部交响诗《牧神午后序曲》。从此,他接连不断地创作出了一些优秀作品,他的名字逐渐从那个小圈子里传出来,他出了名。

但德彪西很少抛头露面,而是过着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他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他一个一个的,似乎勉强地把他长期推敲过的作品交给他的出版人,他在这些作品中越来越流露出一种愿望,即以最简短的形式表现最丰富的思想。

德彪西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身体日渐消瘦,1909年身患癌症,但他还是分秒必争,坚持与病魔作斗争。1915年开刀割瘤,1917年二次手术,1918年3月26日在德国法西斯轰击巴黎的隆隆炮声中与世长辞。

德彪西的一生是在音乐事业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一生,他开创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先河,使法国音乐在20世纪乐坛上占据了一个重要席位。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有两种音乐以外的影响导致德彪西去探索自己的独特道路:即象征派诗歌和印象派绘画。作为一个马拉美集会的积极参与者,德彪西在那里确立了对浪漫主义虚假做作的厌恶。他后来愈来愈抛弃这种音乐修辞上的清规戒律,因为它只不过是一种专向极端发挥的艺术,是一种从一个主题中汲取超出它本身所包含和适合的内容的艺术。他反对滔滔不绝,主张千万不要浪费我们的时间。他限制我们的乐趣,为的是使之更完美,他总怕人们会感到厌倦,他总是慎重地尽量简洁。

19世纪末,在历来新文艺思想就活跃的巴黎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即印象主义艺术。印象主义首先在绘画方面兴起,以马奈·莫奈和雷诺阿为代表。1874年,这些年轻的画家举办了一次画展,其中有一幅风景画是莫奈的《日出印象》。这次画展由于它的反传统性,遭到了很多的非议和攻击。一些人根据莫奈的这幅画,把这些年轻的画家贬为“印象主义者”,印象派也由此得名。印象派画家离经叛道,反对学院派的严谨和传统,反对从宗教和神话故事中汲取题材,主张走出画室,到大自然去。印象派的特色在于,它以光和色彩为视角,借助光和色的变化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这一艺术观点同当时自然科学对光的传播照射的物理研究成果有关,也反映了人们寻求新的艺术手法的要求。对于德彪西,人们正好可以说,他喜欢色彩胜过线条,即和声胜过旋律。

至于德彪西所受的音乐影响,则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他的导师马斯内,其次是夏勃里埃。他们一个给予感官上的温柔,另一个则是讥讽性的幻想,始终是德彪西精神上的启蒙者。在他的探索中,他特别以俄国的先例为其引导。主要是穆索尔斯基使他走上了一种更为自由的和声道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鲍罗廷使他窥见各种艺术手法。

正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德彪西才博采众长成为一个杰出的发明者,同时又是一个激情的创造者。也许在整个音乐史上,人们还未能见过如此突然的或如此根本的技术改革,所有的传统和声学因之而被推翻。

《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诗歌而写的,诗歌本身神秘而模糊。它的风格和绘画的印象主义近似,而德彪西的音乐用空间中的音响诠释了这首诗的意境。

乐曲一开始,响起了柔顺而飘忽不定的无伴奏长笛,带着微微的倦意和恍惚,长笛的音调代表着牧神。牧神——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叫“潘”,他上半身是人形,下半身是羊身。他曾热恋山林沼泽女神绪伦克斯,而绪伦克斯总是躲开他。一次潘追逐绪伦克斯来到河边,无处可逃的绪伦克斯跳入河中化为芦苇。潘悲伤地采下芦苇,做成排箫随身携带,他不时地吹奏,以表达对绪伦克斯的怀念。长笛的音色接近排箫,这支旋律也形象地描绘了牧神。长笛之后,在薄膜般透明的织体中,竖琴快速地闪烁着,圆号似乎仅用三个音就把夏日的甘美和伤感的倦意倾吐了出来,把我们带进广阔的、布满青草的丛林里去了。这里躺着牧神,他深深地凝视着无边无际的苍穹,或者去聆听引人入胜的嗡鸣和静观各式各样的昆虫生气勃勃地在纠缠不清的花草中忙忙碌碌地奔忙。牧神躺在这里,每次我们听到这音乐,我们就又见到了他——在树林掠过、追逐,匆匆地离去;躲藏,无节制地嬉笑和恳求。他每次飘忽地出现,都由乐队把他的惊喜反映出来,他的每次绝望和挫折都使发光的和跳动的音响蒙上阴影。往后,是更多地追逐和销魂……在乐队的表现上,突然犹豫起来,举足不前。接着在木管和圆弓的衬托下,小提琴演奏着欣喜若狂的旋律。这一切之后,长笛又懒洋洋地吹出了如梦的情欲般的乐曲,最后逐渐消失,万籁俱寂。

《牧神午后》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第一个范例,其创作思路十分清晰,德彪西采用了精美的雾状网织体所造成的音响很好地表现了马拉美的诗篇。所以马拉美听过这首作品后大为赞赏,特地把自己的一本诗集送给德彪西,上面题着一首诗:

原始气息的森林之神,

如果你的笛子已经制成,

请你细细聆听,

德彪西注入了呼吸的光明。

现代西方艺术是如何发展的?

美术和音乐是西方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以后,美术和音乐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体现现代精神的新风尚和新流派,令人眼花缭乱。美术界出现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行动绘画和色彩抽象绘画、欧普艺术、波普艺术等流派,音乐界产生了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电子音乐和爵士音乐等新流派。这一时期现代西方艺术的流派呈现出反传统,弘扬个性,反映现实的特点,风格和流派更加多元化,且变化频繁,艺术的中心逐渐由欧洲转移到美国。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发展的新潮流20世纪的西方美术是现代主义思潮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其突出的特点是反传统,从形式到内容都显示出一种叛逆者的姿态。在技法上,大都反对传统的写实主义,追求新奇,空间结构错乱,色彩配置随意,点线紊乱,缺乏透视;在创作主旨上,都主张强调自我,表现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科技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面貌,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照相术和电影的发明对绘画的冲击最大,这两种新技术使运用机械手段准确无误地记录客观形象成为可能,从此意义上来讲,传统绘画技巧所完成的不过是照相机所做的记录事物表面的光反射反应而已。画家们再也不能以描绘事物的表面形状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了,他们只能转向用表现精神领域里面的东西来打动人。二是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人类进一步了解精神领域的活动提供了前提,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法国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观念等理论为艺术家从事创作提供了有力咐如的思想武器,他们逐渐从描绘客观世界的“外向艺术”转向描绘主观世界的“内向艺术”,艺术的社会职能也相应地由社会和教育功能转为满足人类普遍精神需求的“泛功利主义”。三是古代美术遗产和东方文化的影响。进入近现代以来,考古学家陆续在各大洲发现了一些原始土著文化的艺术品,这些古朴稚拙却又形象生动的艺术品给艺术家带来了创作灵感。东方文化艺术品的西渐,尤其是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印度的石窟艺术等从各种途径传到了西方,这些与西方写实风格相异的新风格为西方艺术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没有继承,无以创新;没有创新,无以发展。20世纪一批富有创意的艺术家正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才攀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20世纪的西方各种美术风格流派并存多变,且与商品化的联系更加密切。二战前,美术界出现了众多的现代流派。二战后,新的风格和流派像走马灯一样交错更迭,变异得更快、更频繁,资本和资本的逻辑也已渗透其间。

表现主义音乐德彪西

二战前的现代派美术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档迅前,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影响较大的流派。

野兽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最早的一个现代主义绘画流派。190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秋季沙龙画展中,展出了马蒂斯、弗拉芒克、马尔开、杜飞等一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因其技法一反常规,被评论家称为“野兽般的艺术”,野兽派由此而得名,马蒂斯为该派的代表人物。野兽派各个画家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强调在创作中用大色块和豪放不拘的线条,来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自由意志,画面一般都缺乏透视感,具有装饰性很强的图案效果。

亨利·马蒂斯(1869—1954年)是法国著名的现代派画家。二十多岁正式学画,他继承了许多著名画家的优良传统,并汲取了东方艺术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已的画风,创作了大量刻意求新的作品,在美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成为野兽派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画家。马蒂斯的名言是“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这句话成了现代艺术的纲领。他的主要作品有:《生活的快乐》。《蓝色的裸体》、《红色的和谐》、《打开的窗子》和《戴帽的女人》等。

立体主义是1907年在法国艺术界出现的一个新的艺术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的毕加索和法国的勃拉克等,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毕加索。该画派主张把一切形象解体成最简单的几何形块,按画家的意愿组合起来。在他们的画中,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子变成了几何图形和方块,衡蠢启既能看到物体的正面。侧面,还能看到其背面。立体派给人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即多视角地观察世界,它盛行西方世界达半个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其最繁荣的时期。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年)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他7岁开始学习绘画,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立体主义。1907年创作了震惊欧洲画坛的《亚威农少女》,画面上五个人物的形体,尤其是脸部、正面、侧面、斜侧面全合到一起,完全违反了人的视觉所看到的形象。这幅作品被认为立体派的开端。他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绘制过《和平鸽》,1937年绘制的反法西斯名画《格尔尼卡》轰动世界。

表现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挪威的蒙克、德国的基尔希奈、马尔克、俄国的康定斯基等,其宗旨在于表现内心世界感受到的一切,通常总是将现实的东西加以变形,使画面呈现激烈的、粗糙刺目的、悲怆的、恐怖的气氛。

未来主义产生于1909年的意大利,其代表人物是马利奈蒂、波菊巴。巴拉等。他们主张在绘画中要表现感情的爆发,表现飞速运动的力,在一个画面上表现抽象的动态美。

达达主义诞生于1916年瑞士的苏黎世城。该派随便从字典上捡出一个儿童语汇“达达”作为本派的名称,他们以虚无主义态度否定一切,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认为艺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艺术可以是任何艺术家随心所欲的产物。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塞尔·杜桑的作品可以说是达达派的典型之作。使他一举成名的《下楼的裸女》,是一连串如机器人一样的重叠图画;帕行车车轮》是一只现成的自行车车轮倒竖在一张木凳上;《泉》是一个钉在木版上的小便池,更是惊世骇俗。

超现实主义是1922年前后从达达主义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个新流派。该派在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下,力图系统研究如何表达人的“潜意识”。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达利和米罗等。达利的《记忆的静止》,勾画了一个产生错觉的痛苦世界成内战的预感》描绘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恐惧。米罗的代表作为《海滩上的女人》等。

二战后的现代派美术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未使艺术发展本身的趋势得以中断,自20世纪初出现的各种现代主义美术流派,在战后依然显示着它们的创造力。但战争和社会的变迁毕竟还是会对艺术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流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行动绘画和色彩抽象绘画、欧普艺术、波普艺术、照相现实主义等。这一时期,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中心从法国的巴黎逐渐转移到美国纽约。

行动绘画和色彩抽象绘画是五十年代在纽约产生的最为风行的一个美术流派,它属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在战后西方艺术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行动绘画又称“滴画”,最著名的画家是杰克逊·波洛克,他用在画布上滴溅颜料的方法,开创了绘画活动与下意识活动相结合的新途径。画家沿着画布边走边滴,他自身的运动与滴色动作相协调,由此来反映画家的绘画行动,所以得名为“行动绘画”。这种随意性极大,不受任何绘画技巧理论的支配,最终出现何种效果连画家本人都难以预料的方法,是与绘画中一切传统形式相背离的,它只关注于绘画材料本身和绘画语言,去追求色彩的的偶然效果。色彩抽象绘画,亦称“大色域绘画”。五十年代,以美国的马克·罗斯科为该派的代表。他的画往往是由简单的形状、彩色的方块、粗粗的线条组成,构成了一种抽象的空间,似乎表达了某种信仰或精神要素,常人往往是看不懂的。

欧普艺术又称“光效应艺术”或“视幻艺术”,兴起于六十年代的欧美。这一流派的艺术家运用各种黑白或彩色几何形体排列、组合、对比,或重叠,‘或交错构成复杂的图像,给人造成视角的错乱,形成变形、颤动等幻觉。该流派在英法意美等国颇为流行,拉丁美洲的阿根廷等国也出了一些名家。其代表作有:英国女画家赖利的《羽纹》、《三场暴雨》、《领悟》,法国画家瓦萨莱利的《索拉塔—T》,阿根廷的莱帕克的《三棱镜视幻作品》等。由于这种艺术的商业广告效应很好,因此,被广泛用于装饰艺术品的设计。

波普艺术是20世纪六十年代最典型的具象艺术。波普是大众的意思,所以,波普艺术又叫做“大众艺术”。1952年,一批英国的年轻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以及艺术评论家聚会,成立团体,倡导关注大众文化,由此掀起了一股波普艺术热。以后,在美国这种艺术流行起来。美国人罗伯特·劳申堡成为该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用照片、剪报和各类印刷品拼装起来,再用油彩画上几笔,构成一幅作品,后来,干脆用一条薄棉被作底,加一个枕头上去,再泼上颜料任其流淌下去,构成作品。这种作品与原来意义的画不完全相同,既有画的成分,亦有雕塑品的成分,还带有实物装拼的成分。

照相现实主义又称超级现实主义,是六十年代后期出现的绘画流派,也是高科技时代出现的一个新流派。该派的基本方法是摄影的放大和临摹。在题材选择方面比较广泛,往往借助于一张好看的照片或幻灯片放大作画,通过极端琐碎的细节临摹,以期达到比照片更真实的视觉效果二他们认为“逼真”和“酷似”才是艺术的要素。该画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查克·克洛斯,其代表作是《裸女》、《约翰》、《自画像》等。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发展的新潮流20世纪西方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时期,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其明显的特点,多种多样的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它们互相并存,互相影响。一方面它们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具有典型的20世纪特性,即挣脱传统束缚,主张标榜自我和反理性。另一方面,又有唯理性和反浪漫主义的一面。认为音乐是抽象的,除了自身。它不能表现任何东西。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比在技巧上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如调的概念与和声概念的变化,乐曲节奏和旋律的变动,电子音乐的出现等。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各国间文化交流日趋增多,音乐的国界正在逐渐消失,流行的速度与频率也日益加快。20世纪主要的音乐流派是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电子音乐和爵士音乐等。

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出现于19世纪末期,其影响主要产生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他结束了一个时代,并把那个时代的成就推向高峰,同时又为一个新的时代开辟了道路。

德彪西出生于巴黎近郊,家庭没有任何音乐背景,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不断探索音乐的表现手法,1884年获罗马大奖。在19世纪九十年代,开创了音乐史上的印象派。作品多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着意刻画人物的感情,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在调式、和声、音色等方面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并以崭新的音乐语言开拓了现代音乐的发展道路。在他创作的音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意境。他先后写成的管乐序曲《牧神午后》、歌剧《佩利亚斯》、管弦乐《夜曲》。《火海》以及钢琴曲《月光》等,都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作。

表现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同印象主义音乐观点相反,印象主义音乐重在反映外部世界,强调客观性;表现主义音乐重在表现内部世界,强调主观性。表现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勋伯格及其弟子贝尔格和威伯恩。

勋伯格生于维也纳,一生中没有受过多少正规音乐教育,几乎是自学成才,1908年后,在表现主义思潮影响下追求无调性等现代派创作手法,创造了无调性音乐。这种音乐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刺激人的听觉,适合于表现处于紧张状态的20世纪的“人”。二十年代他创造了十二音体系,并按此体系写了大量乐曲。所谓十二音体系,就是摒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音体系任意排成一个音列,然后以倒置、进行等技法加以处理。为了避免任何一个音成为主音。在十二音未全部出现之前,其中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十二音体系对70世纪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学生贝尔格和威伯恩以后对十二音体系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勋伯格的作品主要有: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歌曲《摩西和艾伦》、大合唱《华沙幸存者》。

新古典主义音乐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兴起的。一些作曲家把18世纪古典主义原则与20世纪新文化结合在一起,简化乐曲的素材、形式,大大压缩乐队的编制,使音乐风格简洁、冷静而富于理性。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188—1971年)生于俄国,1934年加入法国籍1945年取得美国籍。他的作品种类多,风格变化大,几乎涉及所有的重要现代流派。其著名的作品有:芭蕾舞剧《火乌》、《春之祭》、歌剧《浪子的历程》等。

电子音乐和爵士音乐电子音乐就是运用电子技术与设备制作出来的音乐。20世纪科技发展迅速,音乐与科技相结合成为现代派音乐的一大特色,一些作曲家不满足传统的乐器音响,开始大胆创新,尝试电子音乐。1951年,西德科隆广播电台首创电子音乐制作室,并于1953年生产第一件作品。1956年左右出市。电子发声器装置”,把各种发声器和声音变化器结合到一起.由统一的系统进行控制,使电子音乐的制作过程大为简化。六十年代出现半导体技术后,合成器更加完善和小型化,并能参加现场演奏。随着电子计算机进入音乐领域,人们通过编制好的程序复制出特定风格的音乐,制作者运用电子技术可以任意组合各种奇异的音响,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电子音乐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地,开拓了无穷无尽的声源,发展前景为音乐界人士看好。

爵士音乐是19世纪末叨世纪初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新奥尔良产生的一种全新的音乐流派,十几年后风靡美国,迅速传遍西方世界。它最初多数为新奥尔良黑人乐队演奏,当地黑人的祖先多数源于西非洲,因此,爵士乐具有强烈的西非洲音乐风格。

黑人处于美国社会的最低层,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他们想摆脱现实生活的苦闷,因此在劳动、社交场合唱的歌曲中探合了白人的其他音乐,造就出了深含忧郁的歌调,被称为“蓝调”,这是爵士音乐的前身。后来当地一些乐队和黑人歌曲进一步合流,不久形成了最初的爵士乐。爵士音乐是一种喧闹、狂热的音乐。这种音乐以即兴演奏为基础,节奏感强,富于变化,适合表现现代生活。美国作曲家格仁文的《蓝色狂想曲》是现代最著名的爵士音乐作品。爵士音乐对以后出现的“摇滚乐”、“迪斯科”音乐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4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