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美術識」應試美術的弊端
如今「應試美術的弊端」衆所周知到已經連自身就從事教套路的那些「共犯」都打出「避免套路式學畫」之類的口号,但那是真的嗎?陳丹青說「看到中國式素描就想死」,有他的道理,并且我用具體的例子去說明爲什麽會這樣,好讓即使對美術一無所知的人通過這些分析也可以看出一點點端倪。
應試美術是爲了速成美術、以投機取巧實現考試過關爲目的而産生的畸形教育方式。他的本質是因爲急功近利,然而,當大家都這麽做的時候,它反而成了常态。
舉個例子,就像老師讓我們背語文考題,背大量根本不理解其意思的文章詩詞;這些事情可以讓我們抄小路考試過關,卻讓我們的學習越來越機械化,對文學也越來越喪失興趣。而在畫畫上這種弄虛作假更容易,于是「應試美術」的發展到今天已經完全達到「百花齊放」的盛況。
之前也有美院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去大學上課第一天,老師對他們 說:「現在我們學習把你以前學的都忘掉。」
像這個「應試素描」(如圖):圖中人物的顴骨、眼眉間的凹陷、口輪匝肌等等都無比誇張,看起來好像是畫結構,實際上則沒有一處正确,因爲這些結構在不同的光線,角度下都是不同的,不然你身邊有一個人長這樣?需要了解結構是爲了美學服務,而不是爲了顯示自己了解(看起來了解)而畫。
這個就像一個廚師爲了使菜受熱均勻,把鍋抖的「咣當,咣當」響;你看到後也模仿他把鍋抖的更加響,即使最後那菜都被抖到了地上也無所謂,反正隻要讓别人覺得「你好像很會」就可以,那些蔔檔菜也沒有人會去吃(難不成閱卷老師會享受看那些畫?或者有人會挂那些醜到讓人哭的應試素描在家當裝飾?)。
顯然,花了一大堆時間去畫那些對你造型沒有幫助的線條(還不如多花時間觀察)是在浪費時間且養成錯誤習慣。如果有人非要爲其辯解「起碼學到了點結構知識」,就怕「學那點知識的時間」還短于「你養成壞習慣後想改正所付出的時間」。
記得有一次,和在國内學畫畫的朋友路過杭州某畫廊,看到展出的一些應試素描和色彩。朋友說:「我們的審美都被應試教育扭曲了。」
沒錯,記得不隻一次,看到有人在網上提「爲什麽那些人把美女畫成大媽?」「明明醜的要死,還非跟我說很美,是因爲我審美能力不夠嗎?」之類的問題。
我有時候覺得,那些在國内受過美術瞎弊鬧教育的很多人,他們的審美能力遠遠不及我在「」裏看到的那些每天更新、靠興趣自學畫畫的網友。起碼我看他們的那些畫感受到美好,我也欣賞和享受他們的成長。正如我看那些歐洲大畫家們小時候的畫一樣,雖然技巧上稚嫩無比,你卻可以感覺到他們看到了美,并試圖表現出來(如圖)。學美術的過程并非你學一些技術後,再找到一個嘩衆取寵的主題,表達一些所謂的表達。學習美術的方法和目的應該是統一的。
可能徹底摧毀你的天賦和興趣。說一個我自己的經曆:「我曾在巴塞羅那的當地華人學校『孔子學府』擔任美術老師,爲避免使用他們從國内帶出來的應試教學書,我花大量時間自己寫教材,還針對不同的興趣,在同一節課準備諸如素描、漫畫等不同的材料。小孩子幾乎沒有不喜歡畫畫的,後來我的學生數量不斷增加,每次上課前,我還沒到那裏,門口就擠滿了從其他教室氣喘籲籲跑來等待上課的孩子,三個月後幾乎教室坐不下。」
「我曽在杭州xx在線少兒美術培訓學校教學幾個月。對于不需要高考的孩子來說,教非應試還有一線空間(但是他們也需要考那個所謂的其意義純粹是爲了賺錢和讓家長有面子的「考級」).所以我也是要經曆一些困難後才有機會以非應試的方式教。那次教學的結果就是,他們的學生人數從我到那裏到我快走的時候增加了不下二分之一。 記得那時候我問在畫室待了很久的老油條,他們怎麽不喜歡畫畫,他們說;『待久了就不喜歡了。』怪不得有一次學生們在那讨論我,『這個老師可真喜歡畫畫啊』。」 這一切不是應試教育帶來的,是什麽呢?
(如圖)我在xx在線畫室時,一有空就要磨罩給他們畫畫。(我要抱歉的說,由于經常畫他們,後來他們已經開始躲我了~)
這裏說「當代」和「我國」,因爲這個現象即沒有發生在幾十年前的我國,也沒有發生在現在的歐美。
有些人說應試素描注重調子,歐洲大師注重線,可能因此近年來出現了注重線條的應試素描。在我看來這隻是換湯不換藥。歐洲的畫家也很多畫調子,也注重長期素描,像「皮亞澤塔」「普呂東」等這些大畫家的素描(如圖)。尤其是早期主要在訓練造型能力的階段更是如此,像「克裏姆特」「福圖尼」等大畫家早期的長期素描和後來的自然完全不一樣。
還有人把這一現象推鍋給那些最早在國内發展西方美術教育的畫家,尤其是指俄羅斯。但是,我們去看徐悲鴻還是網上可以找到的一些列賓美院的學生作業,并沒有像我們那樣去把所有東西都塗的黑乎乎、強調明暗交界線、把看不到、自己不了解的結構也硬要描出來這類的套路。即使對比更純正的歐洲美術,俄羅斯的繪畫更注重技巧和結構而缺少美術的觀念,可能對我國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他們的美術教育和我們的也完全不是一回事,這點從結果就可以看的出來。我倒是覺得,這個現狀應該是後來我們自己用小聰明改造(扭曲)了他們的教學經驗造成。
學畫的方法其實沒有那麽大差别,國内畫幾何畫石膏,歐洲也畫幾何畫石膏。最大的區别是心态。
在我西班牙10年的學畫生涯裏,還是我短暫的教學生涯裏,我都沒有很多學畫的方法,我隻有比較單純的目的。我想也不需要太多方法,不應該有太多目的。如果不是因爲非要塞給孩子一個所謂的目的(考級,高考),然後爲了這個目的又要去創造一大堆方法,他們又怎麽會愁眉苦臉的畫着畫呢?大多數孩子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從事美術方面的工作,但是他們卻要度過一段無聊的畫畫時光。這算是愚蠢至極的事嗎?
在我看來,「中國式美術教育」的産生隻是社會上「急功近利」風氣在美術領域的體現,同樣的,在很多領域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表現。如電影動畫片的制作技術更加精湛的當下,卻再也做不出像《葫蘆娃》《寶蓮燈》那樣的傑作。難怪當時十分崇拜中國動畫的宮崎駿,在終于有機會到那個衆多優秀動畫誕生地的上海電影制片廠後,失望透頂的說,「再也不到中國了」。因爲當宮崎駿滿懷對動畫的熱情去那個「曾經的動畫聖地」時,卻發現它已經變了,那裏的人隻知道和他談如何賺錢。
但是如何改變呢?我自己的經曆和看法如下:
我受過一點點國内應試教育,後來移民西班牙。有一次因爲某些原因,我想嘗試回國做考前美術一段時間。結果是:我應聘了很多杭州畫室,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在一個少兒美術培訓做了幾個月之後徹底放棄這個行業。放棄倒不是錢的問題,因爲這個行業似乎比較吃香。放棄的主要原因是我了解現狀後覺得很痛心,我不願意我的生命爲這種事情花時間,更不願意爲扭曲自己熱愛的美術而努力。
抱怨很容易,然而,如果我們真正想改變什麽,則可以從自己做起,并非完全沒有選擇。一個沒有辦法放棄飯碗的考前班老師可以選擇随波逐流,也可以選擇不放棄工作的同時花時間提高自己的審美修養。不然即使有機會爲真正的美術事業工作,你又有什麽準備?就像國外華人學校使用國内的考前美術教材,自然是因爲他們找的老師是國内學的美術,即使在國外不需要那樣(因爲别的他們也不會)。
一個家長可以選擇隻去在乎那張考級的紙、是否能夠升學,還是選擇不放棄那些的同時也去關注孩子的興趣,孩子是否真正喜歡他學習的東西,是否快樂的在學那些東西。
還有就是對于那些自學畫畫的朋友。他們難道就不是「中國美術教育」的組成部分?
嗯~所以我在寫這些~
我并不喜歡寫這篇文章,但是我知道我不能避免這個内容。因爲「美術識」的設想是提供必要的美術知識及常識。而這又是當下可憐的實際情況,所以這一塊内容非有一點不可。
說完悲觀的,說說實際的。其實當我們說應試美術的時候,隻是大的概念。具體起來,有些人他們雖然接受過應試的教育,但是後來在大學或者其他地方又改正了回來,或者改正了一部分。如在「x鷹畫室」培訓時,那裏的老師告訴我:「你這樣畫創作可以,教考前不可以啊。」這個老師他就有在業餘時間了解西方美術。
不需要考學的人找老師,如何判斷呢?我覺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老師對藝術是否熱愛,看看自己去學習之後對美術是不是更加熱愛、更清晰。如果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是」,那就不用擔心自己會走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