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举例
“象征主义”代表作《雨巷》象征手法分析
1、第二节: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额忧愁。
这里把感觉分化了。颜色是视觉,芬芳是嗅觉,都是直观可感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忧愁是抽象的,丁香是可感的,这是运用象征派的手法,把抽象的忧愁写成丁香一样的淡紫色的可感、可嗅。这就是法国象征主义者强调的“客观对应物”在感觉上的分化、组合。
2、第三节: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地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这里的重复形成了诗歌的节奏。注意这一句“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这句话很重要,“我”的感受不能直接讲出来,这个姑娘其实是“我”的情绪的“对应物”。“默默”是指“我”心里的感受没有讲出来,冷漠、凄清、惆怅,是她的特点,其实也就是“我”的情结特点。
3、第四节:
太息一般的目光
用“可听的”(叹息)形容可视的(目光)。这是通感的手法,是象征派常用的。
4、第五节: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
描述的一切都是朦胧的,所有的意象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和谐: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缓慢的动作,悠长的雨巷等等。
5、第六节:
在雨巷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是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在这里,还是有非常细致的五官感觉,颜色、芬芳脊高、眼光、惆怅等,是一一消散了。
这里,姑娘的消失,充分说明了,或者暴露了戴望舒的象征派的追求,这个姑娘是不是存在过,这并不是他关注的。这个姑娘在诗里,好像并不曾存在过,只是诗人的一种幻觉,拦樱她之所以重要、有价值,就是因为她被营造成自己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读过中文系的,都知道戴望舒还有一首《我用残损的手掌》,抒发对祖国的感情、对沦陷区、大后方的感情不是调动全部的感觉,而是集中在手掌的触觉上。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最后一节: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其实诗人并没有碰见,这全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这个姑娘是诗人情绪的客观对应物。是什么情绪呢?失恋。这个失恋的感情很优美,缓慢,很凄清。
《雨巷》出来后,得到叶圣陶极高的评价,说它开始了“新樱衡尺诗节奏的新纪元”。这个节奏是由不断地重复形成的——语句、意象的重复。这个节奏比胡适那个《蝴蝶》好多了;和《死水》相比》,它的节奏又自由一些,《死水》的节奏严格得多。
总之,这首诗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但没有象征派的那种“以丑为美”。戴望舒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参加过左联,也译过苏联的文艺理论、革命小说,思想上是革命的,但他不去参加游行,写的诗从来也不革命。
推荐一点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魏尔兰的诗作亲切自然末工,韵律之美妙在象征主义诗人中探析各证做香剂判独树一帜。代表作品还包括《三根年以后》(1866)、与检春《白色的月》、《狱中》等等。兰波因《醉舟》一诗声名大噪。在这部诗中,诗云输调检屋输世布取己人自比一只无舵无锚是的醉舟,在大海上随波逐流,无所羁束。诗风诡谲绚烂,是象征主义诗歌中的精品。在另外一首著名诗歌《母音》中,兰波用五种不同的色彩象征法语的五个元音突氧矛画款块慢七受司字母,然后通过具体的描绘把形状、颜色、气味、音像和运动等因素交织起来,以求实现“通感”的境界。此外,散文诗《地狱一季》也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之作。马拉美的理论具有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他在理论上建树颇高,被同代象征主义诗人誉为领袖,而他本人的诗作却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收录在1887年出版的《诗集》中的《天鹅》,以及历时二十余年而未完成的《海洛狄亚德》。然而地功销而造结伤到调既优马拉美最著名的作品却是写于1876年的《牧神的午后》。这首诗后来经音乐家德彪西为之谱曲而广为传播。诗歌根据希腊神话中牧神追求水中仙女的故事写成。后期象征主义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等人的作品你可以自己选择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