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异同
在1890年至1945年期间作为文学和艺术的宗旨便已显征,我将它们称为具有后现代性(或后现代思维)的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碧数,只不过这些内容当初大多数只是一种主张、宣言构想,或某一艺术门类中的特殊现象,如达达主义的反体系、崇虚无,游戏艺术的态度,“试图通过嘲讽、荒诞、机遇和直觉,摈弃传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以重新获得真实可靠的现实”,再如未来主义激进的反文化立场,都带有明显的后现代性.最重要的内在关联在于现代主义的怀疑论美学观一直贯穿着后现代主义基本因素,在此意义上,二者之间有一种同一的连续性.然而,也正是怀疑论的怀疑精神,使后者对前者产生了一些很本性的分歧:后现代主义抛弃了任何一体化的梦想,否定一切普遍适用的、万古不受的原则和规律,拒绝建立一种统一模式的努力(这也正是现代主义无法拒绝的诱惑).因此,后现代思维又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艺术的特征。一般认为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战后不久达到了顶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个随后的风格的时代,则仍不能肯定。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对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之间有益的粗略区分”,即古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是早期的发展,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和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其他一些人,特别是在美国,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则主张有一种鲜明的区别,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种合唱式的、综合的乡村艺术,即“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七十年代后期,兴起于欧洲思想界的利奥塔德——哈伯马斯(注*)之争使这场局限于北美文化艺术界的讨论带有了哲学思辩的色彩。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毁晌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那么,是否就可以断言后工业社会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呢?让我们继续关注。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对此,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业化必将来临。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
面对扑面而来的“后现代”之风,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它的文化特征。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纤慧锋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外国文
19世纪为前期现代主义、20世纪为后期现代主义。后期现代主义是前期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来自它继续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同时,也有决裂和反叛,360问答后期现代作家表现了抛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企图。
不同点:
1、流派、内容父候职放对须律民么等兴上:
19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有:前期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
20世纪出现了:谓封将们背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达广掉诉察达主义,二战以后的存在主义、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2、理论基础上:
19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叔本华、柏格森、尼采、弗洛依德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主要:是存在主义,特别是海德格尔式演位酸顺试配岩究渐的影响,并和后结构主义合流。
3、基本特征上:(以后期为例来论说)
(1)、反文学性
后期现代主义文学更进一步把前期现代主义本来就很激进的反叛推向了极端。它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前期现呢就孙坐告贵代主义生活在传统之中),而且要摒弃前期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它试图对小路说、诗歌和戏剧的传统形确长接脱背往烟鲁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而,后期现代主义文学必然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反小说”和“反戏剧”课,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零度写作
后期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反粉溶已巴得挥群、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消龙含容却神办右犯死后解或平面化;它怀疑乃至否定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在它看来,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即所谓“零度写例载西作”,换句话说,写作转向了它自身。作家只能把话语、语言结构当成他们为所欲为的领地,在形式上不断花样翻新,作家的创作和读者作为“创作”的阅读都是为了享受创作(阅读)带来的欢悦,是一种表演、操作。
(3控尔白点成)、不确定性
如果现代主义毕竟还把世界看成是个整体,那么后期现代主义则干脆视世界为“碎片”,如果现代主义作见真宽品中还有一种中心意义和为这种业欢弦米病乙出处快中心意义服务的结构,那么后期现代主义则否定这种中心和结构的存在;不但如此,后期现代主义作家还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以寻求。在后期现代主义小说中,结构扑朔迷离,“正欢聚场顺克故事”前后矛盾,难知究竟,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期军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
(4)、趋向大众化
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意识和优雅的形式使它和通俗文学泾渭分明,而后期现代主义文学则要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线,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的作品干脆以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的形式出现,并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线。
4、作家写作原则和风格显现上:
(1)、后期与前期相比:后期现代主义作家从通俗文学、科幻小说、美国西部小说以及其他一些被前期作家看成是亚文学的体裁和作品中汲取养料,试图填平前期纯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
(2)、后期继续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且超越它。
具体创作风格上后期出现了:
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
交替(在文本中,甚至在文本的同一篇章中,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
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端的例子是“活页小说”)、
极度(如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
短路(运用某些手法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例如把确定的事实和明显的虚构结合起来使得无法对作品进行解析)、
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的特点和边界,如把小说“理论化”)、
话语膨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甚至“非文学”话语纳入主流)。
冷漠性也是后期现代主义风格的重要特征。
以上是我参考资料自己总结的,很多地方或许还不精确,可以权当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