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有哪些?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
??一、概述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文艺观、表现方法。
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主张。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二、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
??象征主义的先驱。
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
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和文艺观。
象征主义的文艺观和创作方法。
《荒原》的思想内容。
??意象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的作家作品。
什么是意象?
??三、未来主义
??意大利、俄国、法国未来主义主要作家。
意大利正统未来主义的基本主张。
??四、表现主义
??发展概况。
主要作家作品。
思想特征、文艺观、主要艺术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五、意识流小说
??何谓意识流?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基础。
空间时间与心理时间。
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点。
主要作家作品。
约克纳帕塌法世系。
??六、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的主要主张和创作方法。
下意识写作。
主要作家作品。
??七、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主要作家作品、思想艺术特征。
??八、新小说派
??主要作家作品。
文艺观与创作方法。
??九、荒诞派戏剧
??怎样理解荒诞?发展概况。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代表作家作品。
《等待戈多》的思想内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
主要作家作品。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容。
??十一、魔幻现实主义
??西班枯猜牙传统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印第安民间文化和东西方古代神话传说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过程、主要作家作品、艺术特点。
《百年孤独》的思想艺术特点。
??
??
??
??
??
??
??
??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
??(一)象征主义:
??
??象征主义:
??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 *** 。
??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
??3、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德国里尔克、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和英国T•S•艾略特。
??
??
??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
??1、英国T•S•艾略特:《荒原》(1922)
??
??2、法国诗人瓦雷里:《海滨墓园》(1926),思索人生的意义,礼赞永不停息的宇宙运动,抒发超越死亡意识后的欢欣。
哲理的沉思与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水 *** 融,音韵和谐优美,意境深远。
??
??3、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
??4、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青鸟》(1908,蒂蒂尔、弥蒂尔、白丽伦),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
??5、勃洛克:俄国“极端真诚的诗人”,《十二个》(长诗)
??
??
??
??意象派(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
??
??1、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
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
??2、代表人:美国的庞德,《地铁车站》(典型的意象诗)
??
??
??
??隐逸派(象征主义派生出来的另一个诗歌流派):
??
??1、创始人:翁加雷蒂
??
??2、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两位弟子):夸西莫多没慎型和蒙塔莱
??
??
??
??(二)表现主义:
??
??1、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孝散行于欧美文学地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
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
??
??2、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
??
??3、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 *** ,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其诗歌情绪炽烈、雄辩,追求力度,抒情方式夸张,常采用浓缩的诗句。
戏剧和小说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主题。
??
??4、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
??
??
??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
??1、在诗歌上:
??
??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韦尔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国的海姆、贝恩
??
??2、在戏剧上:
??
??美国的奥尼尔:《琼斯皇》(1920),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
《毛猿》(1921),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
主人公:扬克
??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
??3、在小说上:
??
??奥地利的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
《城堡》(1915)、《变形记》(1915)
??
??
??
??(三)意识流小说:
??
??1、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
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
??
??2、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
??3、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
??4、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和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
??
??详细解说:
??
??1、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态,不加以条理化、逻辑化,作家退出小说,主观干预较少,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
??2、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在某对象上稍许停留,任何外在的 *** 都可以打断从前的思维过程而展开新的思绪。
??
??3、主观性、随意性强,常打破时空限制,跳跃性较大,从心理结构组织流程,而传统小说多在时空的推移中展开情节。
??
??4、内容和题材上,传统小说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地位下降,读者的参与性加强,不注意刻画典型人物,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情节淡化。
??
??
??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
??1、爱尔兰的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
??2、英国的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
??3、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
??4、美国的福克纳:“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
??《喧哗与骚动》(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
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着重表现昆丁的变态心理和班吉神经错乱的潜意识活动。
人物(长子昆丁、二子杰生、小儿子班吉、女儿凯蒂)
??
??
??
??(四)超现实主义:
??
??1、20年代兴起于法国,它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
1919达达派诗人:布勒东(创始人)、阿拉贡(《 *** 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反法西斯)、艾吕雅,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
??
??2、他们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
在内容上为了描绘超现实,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推崇潜意识和梦,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
强调梦幻、贬斥理性,成为其美学的重要标志。
他们主张写人的潜意识、梦境,写事物的巧合,并提出“自动写作法”来作为表现上述内容的创作方法。
??
??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布勒东《娜佳》、阿拉贡《巴黎的乡下人》、艾吕雅诗歌《和平咏》、《溺水者》、苏波
??
??
??
??(五)存在主义文学:
??
??1、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
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 *** 流。
??
??2、存在主义文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它是以文学的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
??
??3、“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与毁灭,以及孤独、失望、恐惧的思想情绪。
??
??4、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
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
??
??5、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法国萨特、法国加缪、波伏瓦、梅勒。
??
??
??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
??1、法国加缪:《局外人》(1942)、《鼠疫》(1947,里厄医生)
??
??2、法国萨特:《恶心》(小说)、《自由之路》(小说)、《墙》(短篇小说集)、《死无葬生之地》(戏剧)、《苍蝇》(戏剧)、《禁闭》(戏剧,表明“他人就是地狱”)、《必恭必敬的 *** 》(戏剧)、《存在与虚无》(哲学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哲学著作)
??
??3、法国波伏瓦:《女客》、《第二性》
??
??4、梅勒:《一场美国梦》
??
??
??
??(六)荒诞派戏剧:
??
??1、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
??2、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
??3、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荒诞、抽象的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
在内容上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诞不经;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运动和前言不达后语的枯燥语言来从总体上突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
它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
??4、法国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其独幕话剧《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
??
??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
??1、英国品特
??
??2、美国阿尔比
??
??3、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
??4、法国阿达莫夫
??
??5、法国热奈
??
??6、法国尤奈斯库:《秃头歌女》(1949,史密斯夫妇、马丁夫妇)、《椅子》(1959)、《犀牛》(1958)
??(七)新小说派:
??1、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的法国,后成为二战后法国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说流派之一。
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
??2、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诞、虚无地和不真实的,传统小说是对读者的愚弄和欺骗,小说以描写人物性格和情感为主的时代以及过去。
反对传统小说的倾向性,主张作家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 *** 彩。
新小说屏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
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
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
??3、代表人物有罗布—格里耶、萨洛特、布托、西蒙、杜拉斯。
??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国萨洛特:第一个写新小说
??2、法国西蒙:“新小说派之父”,《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佛兰德公路》
??3、法国罗布—格里耶:《窥视者》:获法国1995年的“评论家奖”,《橡皮》(1953,杜邦、格里纳达端、瓦拉斯,写政治谋杀案)
??
??(八)黑色幽默: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
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得嘲讽态度。
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
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
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象征形式表现扑朔迷离的情节。
打破理性化的时间顺序,加速节奏的跳跃,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
笔法富有反讽意味,语言经常打破一般语法规则和固有的词语搭配习惯。
??具有寓意性。
??4、美国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
还有冯纳古特、品钦、巴思、巴塞尔姆、法国维昂。
??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2、冯纳古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猫的摇篮》(1963,博克侬、麦克凯布)
??3、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
??(九)魔幻现实主义:
??1、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
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后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流。
它的兴起被称为“拉美文学的爆炸”。
代表人物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2、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
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
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
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有时场面带有象征色彩,显示出鲜明的地狱和民族特点。
它堪称是“移植”和“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它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本大陆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
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
??3、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
??4、本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墨西哥鲁尔福:《佩德罗•帕拉莫》(1955)
??
??(十)未来主义:
??1、是现代西方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创始人意大利的马利奈蒂1909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宣告诞生,次年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宣布其主张。
认为20世纪的飞速发展,使世界根本改观,机器与技术、速度与竞争成为时代主要特征,未来主义应具有现代感觉,歌颂进取性的运动和机器文明,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
认为既往的文化都已腐朽,无法适应当今的时代,提出摒弃全部文化遗产,不满现存秩序。
??2、文学艺术的主题上: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的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
??3、艺术形式上:未来主义者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
??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俄国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
??2、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
??
??(十一)达达主义:
??1、现代西方文艺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于瑞士,1915年来自罗马尼亚的法国诗人斯当•查拉为首的艺术小集体,在苏黎世的咖啡馆里以随手翻到的词语“达达”命名,即是指纯粹出于偶然,没有任何意义,什么也不是。
??2、对文化传统、现实生活、艺术规律采取极端反叛的态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青年一代中的一部分人的苦闷心理和寻找出路的状态。
??2、代表作家:布雷东、苏波等。
??
??(十二)“垮掉的一代”:
??是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作家多为男女青年,他们以性格粗犷豪放。
落拓不羁著称。
用同性恋、爵士乐、吸毒酗酒等来逃避现实并向体面的社会和美国传统价值观念挑战,提出“沉沦就是解放”和纵欲享乐合法的结论,他们用怪僻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来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
??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杰克•凯鲁阿克:《小城镇与大都会》
2、金斯堡:《嚎叫》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式有哪些?
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来自,意识流,黑色幽默,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体小说,魔幻怀丰坐问矿先低笑月现实主义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之根座的受频似握浓板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药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360问答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补限于20世纪的作品。
象征主义19世纪末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纪适个间众苦得它史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
象征派在艺术上受英国拉斐尔前派和象征派普防继诗人马拉美、波特莱尔,音乐家瓦格纳及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象征派极有为植帮球每注概航术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意象派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1911年思情则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别编染乎孔走经展来织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杆这育且后越国节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意大利诗人、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族构威斗求次学并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没操拿政主义的诞生。他强调近代的曾热零溶采溶源品吃帝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
要像本世纪初许多喧嚣了若一时的西方文艺界流派一样,意象派没有盛行多久就被抛弃了。代之而起的是漩涡派形哪跟述企反变额(Vorticism),但漩涡派作为一种主张,和者甚寡,其影响很微弱。漩涡派的创作重点在于表现力量而不再是展现图象。庞德和漩涡主义的支持者无先总度突率序海在1914—1915年间办了一份杂志《风暴》(Elast)。在创作中也遵循了漩涡派的一些主张。 意象派的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 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庞德在伦敦期间与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Doolittle),理查德·奥尔丁顿(RichardAldington)建立起了沙龙,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其中有劳伦斯(D.H.Law-renoe),威廉·卡罗斯·威廉斯(WilliamCarlosWilliams)等,1902年确定了意象派(imagism)这一名称,1913年3月归纳了意象派的几点禁例。庞德曾主编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于1913年编选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选。 意象派没有具体的理论,但有自己的美学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使用普通语言,但是用准确的字眼;避免有音无意、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自由选材;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情绪;使用意象呈现出具体、坚定和肯定的画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现代英美诗歌流派。意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本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默”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 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让·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让·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贝克特、E.尤内斯库、A.阿达莫夫、J.热内、H.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它的全盛时期实际上在艾思林《荒诞派戏剧》一书出版时已经过去。多数荒诞派剧作家不得不作出妥协以赢得观众。尤内斯库的剧作越来越寓言化,贝克特的剧作越来越短,阿达莫夫索性放弃了荒诞剧转向B.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品特的新剧作喜剧成分也比荒诞成分更多。荒诞派戏剧作为一种强大的戏剧潮流已成为陈迹,但这一戏剧流派对西方剧坛的影响是深远的。
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1925年,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发表一本评论后期表现派绘画的专著,书名即为:《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1938年,意大利文艺评论家马西莫•邦滕佩利也在美术评论著作中使用这个名词(他称为“奇妙的现实主义”),认为是超现实主义之后当代美术界出现的一种新流派。 此后,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又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进一步对魔幻现实主义作了理论阐述,他在长篇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1949)的序言中指出:“神奇乃是现实突变的必然产物(奇迹),是对现实的特殊表现,是对丰富的现实进行非凡的、别具匠心的揭示,是对现实状态和规模的夸大。这种现实(神奇现实)的发现都是在一种精神状态达到极点和激奋的情况下才被强烈地感觉到的!”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被应用于拉丁美洲文学评论,则始于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以虚构的小镇马孔多以及居住在马孔多的布恩迪亚一家100年间的变迁,反映哥伦比亚的历史。其中充满离奇怪诞的情节和人物,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这种独特的风格,引起读书界和评论界强烈的兴趣,认为是现代小说创作中一种新流派的代表,因此借用美术上与此近似的新流派的名词,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于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正如阿根廷著名文学评论家安徒生•因贝特所指出的:“在魔幻现实主义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