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自然失業率-α(實際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 怎麽理解?宏觀内容,詳細說一下吧,多謝啦~

你的問題其實就是,菲利普斯曲線——難于抉擇的痛苦曲線
我們有必要了解幾個方程式。
1 MV=Py
2 /P
3 失業率=自然失業率—a(實際通貨膨脹率—預期通貨膨脹率)(變量a是衡量失業對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反應有多大的一個參數)
自19855年,遠在英國任教的新西蘭國籍的經濟學家菲利普斯發表了一篇是他成名的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叫做《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币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在這篇文章發表兩年後,薩缪爾森和索羅利用美國數據表明了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類似的負相關的關歲轎系,并把這種關系稱爲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斜向下的表示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舍的曲線。
事實上在我看來薩缪爾森和索羅之所以如此熱心,是因爲這條曲線爲決策者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經濟結果的菜單,那麽根據這條曲線,有權力的決策者們就可以通過選擇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做出一個相對有利的抉擇。
相比于這個我們可以讨論下高鴻業老教授在書中所相對緩和的李雀液提到的希柏斯模型。有興趣的可以對照高老頭書中所描述的LL和RR曲線對照看,可以發現相對緩和的RR曲線與菲利普斯曲線相交而産生的高通貨膨脹率會使富人的财富大量縮水,這使是富人痛苦的。相對陡峭的LL曲線和菲利普斯曲線相交而産生的高失業率會使窮人損害較多。總之,不管是LL還是RR,菲利普斯曲線都是一條令人痛苦的曲線。
根據菲利普斯曲線的觀點,決策者可以通過宏觀經濟政策來調控社會上可以容忍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組合。但是,就像哲學家所說的那樣,每一個經濟學理論的提出,就必然有相應的經濟理論提出反對。因爲這個世界上經濟有凱恩斯主義和古典主義之分。
1986年經濟學家弗裏德曼提出在長期貨币政策中,由于貨币中性的假設,并不能改變失業率。那麽也就是說明了貨币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和貨币政策的長期的無效性。在弗裏德曼看來,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的垂直的直線,始終處于自然失業率的水平,無論是否增加貨币供給,都不能改變失業率。相反,菲利普斯曲線就相當于一個騙局,看似給了決策者一個可以選擇的經濟菜單,但是往往實行擴張性的貨币政策,增加貨币供給,在長期内不但無法減少失業率,還會産生高通貨膨脹率。
我們用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數據來具體說明。1961到1968年幾乎完美的再現了菲利普斯曲線,美國決策者通過擴張型的貨币政策成功減少了失業率,雖然是以高通貨膨脹率爲代價的,如果事實上真的能這樣,那麽我們也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到了1971—1973年的時候,佛理德曼的理論發生了效力,因爲根據實際數據的觀察到1971失業率又回到了1961年的水品,隻是這一回,通貨膨脹率已經大大提高了。
那麽爲什麽會如此呢?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弗裏德曼和索羅把預期的通貨膨脹這個新的變量引入了菲利普斯曲線。預期的通貨膨脹衡量人們預期物價總水平的變動幅度。
在低預期的通貨膨脹時,由于擴張性的政策使經濟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向上移動,但在長期中,預期通貨膨脹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向右移動,那麽就使失業率又回到了原來的水品上,隻是通貨膨脹率提高了。
那麽回到我們關于美國的案例上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美國那段時間産生了滞漲階段,所謂滞漲就是高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率。那麽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滞漲階段就是因爲美國60年代的擴張型的貨币政策使通貨膨脹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同時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的也較高。當然這是一部分原因。
最重要的還是來自中東的阿拉伯酋長們給美國的經濟學家們一個重大的教訓。因爲他們成立了一個名叫歐佩克的石油輸出組織,嚴格限制了石油攻擊。在AS-AD模型中反應出來,就是AS曲線向左移動所造成的恐怖的SUPPLY SHOCK,因爲這不僅造成物價上漲和産量降低,更重要的是是菲利普斯曲線向右移動了一段距離,這意味着決策者們如果想降低失業率将付出更大的通貨膨脹率。這更使人痛苦了。
當年的美儲聯剛上任的主席沃爾克将面臨一個難以容忍的局面,因爲那時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竟然高達10%,一般的來說4%的通貨膨脹率是安全的,但是如今的卻高達了150%。這對于一向是反通哪物貨膨脹的強硬派的沃爾克來說,這也是需要做出勇氣來做出選擇的。因爲就在當時的研究表明在統計學上提出了一個犧牲率,指在通貨膨脹每減少一個百分點必須犧牲的産量是5%。也就是說如果沃爾克想要通貨膨脹率降低到安全水品也需要付出30%的産量,這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是緻命的打擊。
許多人認爲可以把這30%的産量犧牲分攤到3年,5年,10年中,但是按中國人的思維角度來分析,長痛不如短痛,不過怎麽說都是痛苦的。
當然由盧卡斯,薩金特,巴羅這些經濟學家卻提出了理性預期與無代價的反通貨膨脹的可能性,雖然最後的數據表明沃爾克采用的緊縮型貨币政策依然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但不可否認的是代價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大,也許就是理性預期發生了效用。
那麽接下來的格林斯潘時代,延續沃爾克的通貨膨脹政策再加上OPEC内部成員的不合所造成的石油供給的有利沖擊帶來的好運。造就了格林斯潘的輝煌。也就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階段。
綜上所述,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就好像一個龐氏騙局,隻能使決策者沉浸在短時間的降低失業率的幻想中,而一旦幾年後的高通貨膨脹率的後果,使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經曆痛苦。
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它的确是一條令人痛苦的曲線。

通脹率與失業率
上世紀六十年代,薩缪爾森與索洛對菲利普斯曲線作了一個新的表述,他們認爲工資成本是總成本中重要和穩定的部分,鑒于企業往往采用成本加成定價的方法制定價格,從而在工資水平與價格水平之間,在貨币工資變動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建立了緊密而穩定的關系,據此以通貨膨脹率取代原始菲利普斯曲線的貨币工資變動率,這就是我們現在通常看到的菲利普斯曲線,即以通貨膨脹率爲縱坐标、以失業率爲橫坐标的菲利普斯曲線。應該說,薩缪爾森與索洛的新表述,并沒有對原始菲利普斯曲線構成實質性的改變,因爲他們對通貨膨脹率的定義隻是工資增長率減去勞動生産率的一個差額(21注釋),這裏的通貨膨脹率本質上隻是工資變動率的另外一種表述而已。需要強調的是,薩缪爾森與索洛的觀點也是當時爲人們普遍認同接受的觀點,不僅費雪包括菲利普斯與弗裏德曼等都持有相同的觀點(注釋22),然而就是這一關鍵點被世人遺忘了。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斜率爲負值,這是其本質特征,失去了這一點也就失去了菲利普斯曲線的全部意義。弗裏德曼在《通貨膨脹與失業》一文中寫道:“近些年來,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時常伴随着較高(而不是較低)的失業率;對于爲期幾年的時期來說則尤爲如此。這類時期的簡單的、統計性的菲利普斯曲線爲正,而不是呈垂直狀态。”試問一切不是負斜率的所謂菲利普斯曲線還是菲利普斯曲線嗎?貨币工資變動率的父親與失業率的母親生了菲利普斯曲線這個兒子,它的先天基因決定了這條曲線的斜率是負值;如果斜率不是負值,那就應該做一做親子鑒定。弗裏德曼所謂正斜率菲利普斯曲線的父親還是那個原名稱作貨币工資變動率的父親嗎?還是那個現名稱作工資增長率減去勞動生産率的通貨膨脹率的父親嗎?在弗裏德曼那裏,父親已經換了新人了。弗裏德曼的原話是在他1976年獲得諾貝爾獎時說的,所謂的“近些年來”顯然說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學人都知道當時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石油價格飛漲引起的,即被稱作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因此,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線的父親雖然與負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線的父親同名也叫通貨膨脹率,但不是同一個父親。
薩缪爾森與索洛對菲利普斯曲線的新表述以後,在通貨膨脹這個大帽子下,放入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争議的焦點已經遠離了“勞動崗位增減”這一本質命題。我們現在對通貨膨脹的定義,通常是指一般物價水平持續地明顯地上漲,并且人們把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聯系在一起的時候,通常又不追究通貨膨脹的原因,于是表面上好像是在讨論菲利普斯曲線,實際上根本就不沾邊。
産生通貨膨脹的原因有多種多樣,比如需求拉動型的、成本推動型的等等,不同原因産生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的關系也各不相同;每一種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的關系,歸根結底要看這種通貨膨脹究竟是增加勞動崗位還是減少勞動崗位。工資變動率與勞動崗位增減的關系(即1861-1913年的英國存在的工資變動率與失業率關系),利普西已經作出了精辟的闡述,菲利普斯曲線不僅在實證的方面,而且在理論的方面也是毋庸置疑的。問題是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了二次石油危機引起的滞脹即失業問題與通貨膨脹并存,出現了一條被稱之爲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線。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之前,主要出現的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與工資上漲過快引起的通貨膨脹。薩缪爾森的《經濟學》第四十一章的一個小節題目是“新類型的通貨膨脹?”,薩缪爾森寫道:“現在和過去的通貨膨脹的區别是:在到達可以辨認的充分就業之點以前,在勞動市場尚未緊俏和設備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前,物價和工資已經開始上升。” (見薩缪爾森《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下冊266頁)薩缪爾森還寫道:“—應該承認一種新類型的通貨膨脹的存在,即:‘成本推動的(或賣方的)通貨膨脹’,這種類型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别于舊式的‘需求拉動的(或買方的)通貨膨脹。’” (見薩缪爾森《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下冊264頁)
現在的學界,關于通貨膨脹效應的問題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大都認爲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促進就業,因爲需求增加導緻産出水平提高;認爲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引緻失業,因爲增加成本将擡高價格抑制需求。不難看出,同樣被冠于通貨膨脹的名稱,一個可以促進就業,一個反過來可以引緻失業;一個是用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率配對,一個是用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率配對,這就是所謂的菲利普斯曲線斜率爲負值與斜率爲正值的來由。
順便說一句,工資上漲過快引起的通貨膨脹,學界一般也把它歸入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隻是這種勞動要素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不同與石油價格暴漲推動的通貨膨脹(非勞動要素成本推動型)。勞動要素成本上漲即工資上漲一方面推高一般價格水平抑制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升社會購買力增加總需求;石油價格暴漲引起的通貨膨脹隻是抑制消費,卻不可能提升購買力增加社會總需求。因此,通貨膨脹的成因分析是最爲重要的。
按照凱恩斯的理論,隻有當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即在大于充分就業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通貨膨脹。因爲滞脹是伴随着高失業的高通脹,于是就有人認爲凱恩斯的理論出現了危機。實際上凱恩斯的理論與高失業高通脹的雙高現象根本就不沾邊。凱恩斯關注的是填補儲蓄大于投資的缺口,凱恩斯原本說的隻是總需求與總供給的關系。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規律(消費傾向遞減;投資傾向遞減;流動性偏好)的作用,社會的總儲蓄大于總投資,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在社會資源存在閑置的情況下,凱恩斯主張的增加消費,擴大投資,相應的産出增加隻是增加勞動崗位降低失業率,而不推高通貨膨脹(23注釋);而在社會資源充分利用的情況下,相應的産出增加一方面會增加勞動崗位,另一方面還會推高通貨膨脹(24注釋)。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的石油危機,不是一個需求決定供給或者說不是一個總需求與總供給關系的問題,而是一個供給沖擊對總需求與總産出的影響或者說是總成本對總需求與總供給的決定問題。石油是極爲廣泛使用的基礎性原材料,石油的價格對于總成本水平的決定有着足夠的權重,油價暴漲總成本提高推動了一般價格水平;一般價格水平的上升導緻總需求下降,總需求下降又導緻相應的總供給下降。因此石油危機一方面導緻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又導緻總供給下降、勞動崗位減少、失業率增加(25注釋)。石油價格暴漲可以制造滞脹,石油價格暴跌也可以制造滞脹的反面:1986年歐佩克成員國内部發生争執,原油價格下降一半,美國經濟從七十年代的滞脹走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高增長低通脹。綜上所述,所謂的凱恩斯理論的危機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問題(26注釋)。
菲利普斯、薩缪爾森是分析工資變動率、通貨膨脹率背後的勞動崗位增減,他們将勞動崗位增減與失業率配對生産的是純正的負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線;弗裏德曼隻是看到了石油危機引起的通貨膨脹,弗老将非勞動要素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配對生産的是冒牌的正斜率的僞菲利普斯曲線。
關于通貨膨脹的成因,學界還有不同的看法和分類,我們劈開這些争論,關注一般物價水平,關注一般物價水平對供給與需求的影響。我們先作一個如下的圖:
其中P爲一般物價水平,Y爲總産出,S爲總供給曲線,D爲總需求曲線。我們現在假定,總産出增加意味着勞動崗位增加(詳見下文),于是就可以根據通貨膨脹對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的影響結果,究竟是增加總産出還是減少總産出,凡是增加總産出的就是促進就業;凡是減少總産出的就是引緻失業。

希望能幫到你。

47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