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时代服装的风格

1) 洛可可艺术的词源
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义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 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
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於《法兰西大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有人将(洛可可)与义大利(巴洛克)相关连,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
2)、洛可可艺术的形式特征
洛可可艺术的特征是改变了古典艺术中平直的结构,采用C形、S形和贝壳形做山租涡卷曲线,敷色淡雅柔和,形成绮丽多彩、雍容华贵、繁缛艳丽的装饰效果。除此之外,表现在印花图案上则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题,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为“花的帝国”(The Empire of Flora)。当时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 ”,而且蔷薇用的更多一些。在处理上采用写实的花卉,再用茎蔓把花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中国的折枝花卉。有时配上一些各种鸟类。这种图案明显地受中国花鸟画的直接影响。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艺术形式

洛可可的纹样造型多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秩序、反常规的装饰倾向,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在奢丽纤秀和华贵妩媚中,呈现一种阴柔之韵和矫柔妩媚之特征。色泽柔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
18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出现了一股近乎疯狂的“中国热”浪潮。当时,法国在壁毯、服饰乃至家具、室内装饰、墙纸、刺绣、染织图案和瓷器等设计上大量模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风格,并把这种风格称之为“中国风格”,Chinoiserie这个词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中国的亭台楼阁、秋千仕女、工笔画的花鸟风月、中国工艺品、扇子、屏风、青铜器等古董、中国传统图案中的龙、凤、狮子等大量题材出现在印花织物图案中。这种风格曾经对“后期的巴洛克”图案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另外,中国的刺绣品对后来的“洛可可”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所以欧洲美术史家们创造了“Rococo-Chinois”一词来概括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甚至有好多美术史家认为“Chinoiserie”是洛可可艺术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且可能是决定性的原因。这种理论无疑是确实可信的,因为中国早在唐代就唯逗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图案。唐朝神龙2年(公元706年)的章怀太子墓石椁上的图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收藏的唐开元9年(公元721年)兴福寺断碑、开元24年(公元736年)大智禅师碑都有这种风格的图案。
在服装服饰上的表现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在17世纪的巴罗克风服装是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
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装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在服装史上一般指1715-1789年这一历史潮流阶段。从其发展过程上又可分为三个时间段,即1715-1730年的洛可可黎明期,也就是巴罗克向洛可可的过渡期,服装上一面残留着巴罗克纯兆的影子,一面向纤弱柔和的女性趣味发展;1730-1770年的洛可可鼎盛期;1770-1790年的衰落期,服装上出现了许多转变和改良,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路易十六的王妃玛丽"昂特瓦耐特把罗兹贝尔坦(Rlse Bertin1744-1812)作为自己的专属服装设计师,封为“流行大臣”,罗兹小姐也被后世认为是近代女装设计师的始姐。
洛可可的风格被欧洲人称做造作的的艺术.在服装上比巴洛克更显示出女性特征,是巴洛克艺术的续。巴洛克的折皱风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区别。巴洛克更规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皱的渐变,更为唯美化。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使得当时的服装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边角的修饰(例如领口和袖口大大的花边).
洛可可时期的男装:阿比+贝斯特+克尤罗特三件套样式
17世纪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装到18世纪在款式造型上逐渐向近代的男装发展。18世纪初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了使臀部身外张,在衣摆里面加进马尾衬和硬麻布或鲸须。前门襟仍有一排其材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图案变化无穷,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种宝石。1715年以后,阿比的用料和色调节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浅色的缎子,门襟上的金缏子装饰也省略了,由于阿比变得朴素,穿在里面的贝斯特就装饰的豪华起来,用料有织锦,丝绸及毛织物,上面有金线或金缏子的刺绣衣长一般比阿比短两英寸左右。衬衣袖口装饰有薷丝或细布做的飞边褶饰,从阿比的袖口露出来。下半身的克尤罗采用斜丝裁剪,做的址分紧身,据说紧得连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不用系腰带,也不用吊裤带。1715看以后,多用亮色的缎子,长度仍到膝部稍下一点,裤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洛可可时代服装的

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刚并维源斤李取月蒸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歌婷厂格志请立叫怎。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消营是厚回交教情节吃是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洛可可风格作为一种服装风格,主要特点是精致到极点的优斤息较雅。所谓”极点”,就是妇女将自己服装的每一个细节都精致化,以便男性观赏。换句话说,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分解成可供观赏的元素。那是一个肉体享乐的时代(破践与我国的明末时期有点类似),最有品味的女性穿着是”既暴露又优雅”。蕾丝—进—是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宫廷女装和沙龙女装中的典型装饰,是当时的时装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曾经出现在蓬皮杜夫人长裙的V型领口和袖口。艺术上的洛可可时代,是一个女性的时代,弥漫着一种柔性文化的因素。当时的社会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皇帝为中心听满黄推宜血穿展及运的宫廷,另一个是以贵妇为中心的沙龙。沙龙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时装天首具代尔鲜行取绍茶右桥。蕾丝——充当了优雅风格的攻英款节食块门点缀,出现在袒露的胸口和手臂等处。于是,越是禁止暴露的地方越暴露,有暴露的地方就有蕾丝。蕾丝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勾引作用,那时候称为”媚”,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媚”相配套。洛可可蕾丝,试图以古典主义的优雅形式,来表达色情和肉欲的享乐欲望,使之适应高雅沙龙的氛围。这是君主专制时代,宫廷里那些游手好闲之徒和伪淑女的一个合谋。在欧洲时装文化史中,洛可可风格,将色情的艺术化推到了川采或县离美左且季没止巅峰,蕾丝就是一个主要合作伙伴。它因此为平民社会的女性所不齿。在础将树书轮最据引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服装中,蕾丝似乎有点改邪归正的意思,它抛白制呢敌弃了洛可可时代的色情成分,成了理想和浪漫的象征。19世纪的淑女,无论在有产阶级妇女还是无产的妇女那里,蕾丝花边都是一种良家妇女式的纯洁、温柔和美好的象征。但它只不过是对”洛可可蕾丝”的绅士般的忽略,同时也有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委婉认可。衡量服装进步性的唯一标准是:对身体的自然本性的尊模福渐图剧游重,对人体完整性的尊重,对肉体自由舒展的尊重。就此而言,蕾丝服装有它文化上的进步意义。如果不考虑时尚的商业属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新的自由的象征。在服饰史上,有两银兴除小众宽盐右染衡个与”蕾丝”相关的著名人物,一个是当代大众宠物麦当娜,另一个是18世纪的欧洲沙龙女王课搞争识、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皮杜夫人。2001年4月的一次拍卖会上,麦当娜的一件黑色蕾丝胸罩,以2万美元的高价被人抢走。蕾丝刺激了人们对麦当娜身体的窥视和形象的崇拜,同维青否便之使背负刘投破时,麦当娜也改写蒸洋了蕾丝的历史:蕾丝作为女性服装的点缀物和边角料,突然坐到了服饰舞台的中央。当代的蕾丝服装时尚,将洛可可蕾丝那”优雅”的面膜撕了,也就是将洛可可服装的内在矛盾(色情欲望与古典风格地矛盾)公诸于众。在2002春夏时装展的天桥上,我们可以看到迪奥(Dior)”堕落贵妇”风格的黑色和金色蕾丝装,夏奈尔(Chanel)貌似纯洁的白色蕾丝长裤、阿玛尼(Armani)的红色窗花图案蕾丝裙、塞琳(Celine)的肉色蕾丝长裤……,当代时装大胆而直接地让蕾丝为身体的自由服务,没有半点遮掩和含糊。为了女性身体的自由,当代的蕾丝时尚,征用了服装史上的一个古老元素(洛可可蕾丝),并且同时将这个古老元素夹带的身分等级制抛弃了。它不再是宫廷贵妇的点缀,而属于街道上所有的女性。

2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