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建筑史柱式的特点
产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原因是文艺复兴
古希腊三柱式
多立克柱式
希腊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团明岁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
希腊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科林斯柱式
希腊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古罗马五槐山柱式
塔司干柱式
塔司干柱式是古罗马5种主要柱式中的一种,它的风格简约朴素,类似于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大约是7:1,显得粗壮有力。
多立克柱式
罗马多利克(The Roman Doric Order)柱式是古罗马人对希腊多利克柱式的改造,主要差别是在柱础下面增加一塌睁个台基。
爱奥尼柱式
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
科林斯柱式
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
组合柱式
又称罗马复合式柱式,将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涡卷加入科林斯芼莨叶柱头上
求建筑的新理性主义有关资料!
法国和英国是18世纪和19世纪铸造新建筑风格的熔炉。首先出现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随后是包括新文艺复兴建筑和新歌特式建筑在内的各种风格。此书的前五章侧重论述18世纪法、英两国的建筑历史。后三章探讨了新古典建筑风格是如何臻于完美以及如何扩展到德国、斯堪的纳维亚、俄国、意大利和希腊,甚至扩展到北美的过程。然后再重点论述了法国和英国的建筑、新歌特式建筑的产生,以及理论家们的丰富理论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在关于新古典主义的叙述中,此书并没有使用“新古典主义”这一致息离容易使人误解的描述性术语,而着重强调了法国理性主义和英国如画风格的建筑倾向吗屋。其中法国理性主来自义与歌特式建筑风格360问答联系紧密,而英国如节衡会校重贵大画风格更为强调的则是将建筑作为一种风景介静拉品中的符号存在,建筑自身却师易住简把退到了次要的地位。如画风格的建筑并不要求开窗即景,而是要求将建筑掩映在绿地丛林之间,拉远了长镜头来看是极美的画,这需要有开阔音表越请长蛋的私人土地。尽管21世纪的人口密度已经不允许人们如19世纪一般奢侈挥霍土地,但如画风格对于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要求仍可在今天沿袭借鉴,只是大环境取类真映清会和开窗即景同样重要。这里就重点归结一下法国理性主义及歌特式建筑。
法国是一个文化传统十分凝重的国家,其文化传统极大地影响着理科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理性主义是法国文化传统的一大主流,“理性的光辉”渗透于法国的社会生活,沉淀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中。
理性是一种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任余具乡浓取最运东形式逻辑为基础的精确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是知识的紧求位放银重民架源重要源泉,是规范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标准,所以重理性知识、举弱员卫起非众坏品毫止理智能力、理智控制,而对感性认识持贬低和否定的态度。
法国理性主义的传统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此后,从漫长的中世纪直至文艺演复兴、启蒙运动,尊崇理性下细准蛋足画督把微神一直是一股强大的稳控度武血具改你全轴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由于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等哲学的挑战,神片吗都攻是走曾南套理性主义的传统地位遭到削帝县掉子语弱,但并未失去影响。在法国,理性主义的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法国理性主义理想由克洛德·佩罗(Claude Perrault,1613-1688)的创作开始。他设计过的作品有巴黎天文台、巴黎卢福宫东立面等。负杨在《按照古代方法设计语商菜极宁间坏真真防的五种柱式布局》中,他声称,在建筑学声有两种美–实实在在的美和人为的美。前者单纯依赖于建筑材料的质量、施工工艺的考究、房屋的大小、富丽堂皇及对称等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显而易见的价值标准。后者则依赖于比例关系、形体、外貌等特性。 他坚决反对在建筑尺寸上有绝对标准的观点。他说,起源于柱式的建筑尺寸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与音阶的和谐相联系的,他们并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或万用柱式的特征,它只是习惯问题。
佩罗本人尊重规范,注重实际,这种态度得到18世纪早期出版的两本小册子的效仿。其中《建筑批评论文集》的作者米歇尔·德弗雷曼指出柱式和古典方法在建筑学上并不真正重要。歌特式建筑设计更理性化,因而在建筑学上更可取。《建筑新论或建筑艺术:对承包人和工人的益处》的作者路易·德科尔德穆瓦也完全赞同歌特式建筑的布局,尤其是它的结构安排,虽然他的论著意在表明他所崇拜的歌特式建筑特点可以用古典主义语言来解释。他要求建筑为矩形构成,基本无装饰,简单砖石墙体或一排排柱子支撑过梁。他不喜欢券和各种锐角,包括古典山花锐角。他说,假若古人早知道,他们会更喜欢折线形屋顶而不是斜屋顶,因为前者与矩形更相似。
提到这里不能不说到歌特式建筑,无论它的建筑形态被法国理性主义的建筑家如何评说,更喜欢柱式或者批评券和锐角,它总是法国理性主义衍生的基础。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法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建筑历史上的一个飞跃,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法国人在罗马式拱券的基础上改用了矢状券的框架结构从而减小了侧推力,同时又在四周用独立的飞券来加强抵抗主拱的侧推力,从而形成了这种轻灵向上玲珑通透的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势,还大量采用彩色液璃和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轻巧玲珑,光彩夺目,产生升华神秘的美感。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有许多经典的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建筑风格不是用来炒卖的
本书中也提到了除新古典主义以外的其他建筑风格。看过沿袭演变的历史发现,和所有艺术一样,建筑风格也总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希腊、罗马、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俄罗斯,都有各自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除了新古典主义,还有很多建筑风格如: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哥特式、功能主义、古罗马、浪漫主义、罗曼、洛克克、文艺复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有机建筑、折衷主义等等,但在今天如何更好地与本土化特色结合起来,批判地吸收这些古老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为我所用,就需要仔细地思考。
在欧陆风盛行的时候,不少城市的广场建设和住宅建设盲目模仿国外的建筑风格,不约而同地搞出了“罗马柱”、“罗马雕塑”,一味照般,流俗以后迅速没落。如广州有一个极大的住宅花园,里面有山有水,种种建筑设施都不错,但却有一个露天小剧场,也搞了一个“罗马柱”的门廊,比例不对称,柱子工艺粗糙,结果显得不伦不类。 在珠江新城内的一个正在建设的住宅花园,门前也立起了一群“罗马雕塑”,但所用的并非高档石料,雕刻水平不高,不能给人带来多少美感。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首届梁思成奖获得者何镜堂教授认为:国外建筑的精典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是很成功的建筑精品。如果我们不分国情、不加分析地搬进来,就会是败笔。有不少地方、不少设计者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建筑精品、建筑风格的内涵,他们在搞所谓的“罗马柱”、“罗马雕塑”时,连其中起码的比例要求都不明白,致使“罗马柱”的柱头与柱子不成比例。有的建筑则要随地形、地貌条件变化,但设计者很少考虑这些因素,结果建筑格调反倒降低了。
在欧陆风过后,现代风格、板片组合、弧形格片屋顶飘板正在成为新的流行时尚。但如不加注意,很可能又会成为令人生厌的新的千篇一律。房地产项目需要独立思考,因时因地因项目而构思,充分挖掘开发项目的内外条件,创造不拘一格的建筑风格。
关于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形态有哪些?其在中国的民用建筑中有没有优秀代表作品?
新古典主义艺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新古典主义以尊重自然、追求真实、复兴古代的艺术形式为宗旨,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鼎盛期的作品,或庄严肃穆、或典雅优美,但不照抄古典主义并以摒弃抽象、绝对的审美概念和贫乏的艺术形象而区别于16、17世纪传统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风格还将家具、石雕等带进了室内陈设和装饰之中,拉毛粉饰、大理石的运用,使室内装饰更讲究材质的变化和空间的整体性。家具的线形变直,不再是圆曲的洛可可样式,装饰以青铜饰面采用扇型、叶板、玫瑰花饰、人面狮身像等。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机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新古典主义的灯具则将古典的繁杂雕饰经过简化,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品位
这样的建筑风格常见的壁炉、水晶宫灯、罗马古柱亦是新古典风格的点睛之笔。
但是在民用的建筑中很少这样的好建筑.可能局部有,但是没有仔细研究过